谁是真正的“炸弹之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603469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炸弹之母”GBU-43

  最近,美国代号为“炸弹之母”的GBU-43巨型燃料空气炸弹(简称MOAB)在阿富汗进行了首次实战。这是美军在实战中所使用过的威力最大的非核武器炸弹,一时间在国际社会也“炸开了锅”,成为各媒体报道的焦点。无独有偶,俄罗斯也有代号“炸弹之父”、号称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炸弹之母”和“炸弹之父”都属于温压武器,主要利用强大的冲击波和高温、高压对目标实施毁伤。两者在爆炸的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样就容易造成缺氧状态,从而导致爆炸区域内的人员窒息而死。那么,它们两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最有威力的“炸弹之王”呢?
  美国最先研制和使用重型炸弹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研制和使用重型炸弹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功研制出“雏菊剪”重型炸弹,并且在越南战场上使用过。据报道,美军当年在越南曾使用“雏菊剪”炸弹清除一块500英尺(约152米)宽的地面,以方便直升机的降落。1975年4月21日,美军在越南春禄地区大规模使用了CBU-55B型燃料空气炸弹,其主裝药是环氧乙烷液体,作用面积达5平方千米。当时,美军出动了5架C-130运输机,总共投下了100多枚这种威力巨大的炸弹,每个炸弹又投放出3个带降落伞的圆柱形小炸弹。小炸弹在距离地面一米左右爆炸,没有通常那种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只有小得多的噗噗声响。随后,散发出一团团白雾般的气体,笼罩整个地面。至今,位于越南胡志明市的战争罪行展览馆的标志物,还是一枚未爆的燃料空气炸弹。
  自越南战争之后,美军的燃料空气炸弹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以GBU-55B为代表,该弹为子母弹,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云爆弹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重750千克,内装3枚子弹药,每枚子弹药通过一个减速伞控制下降,由引信发火起爆,可使半径2~30米范围内的人员遭到严重杀伤,并会使半径20~25米范围内的地雷被引爆。美军的第二代燃料空气弹主要有GBU-72云爆弹,也是一种子母弹,重1吨,内装3枚子弹药。这种空气弹采用了新的引爆系统,其中包括一个近炸引信和一个起爆器,其威力相当于第一代云爆弹的四五倍。2002年4月,美国开始启动第三代燃料空气炸弹(MOAB)的研制工作。2003年3月11日,美国空军在艾格林空军基地进行首次试验,随后很快投产并仓促装备部队,型号定为GBU-43/B。但由于交付作战部队的时间太晚而没有来得及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2003年11月,美空军对GBU-43/B进行了新一轮改进,炸药由稠状液体改为固体,将老式云爆弹的二次起爆机制改为一次起爆,从而简化了武器的结构,提高了武器的性能,拓宽了应用的范围。
  俄罗斯“五年蛰伏,一爆惊世”
  俄罗斯是世界上装备燃料空气炸弹数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早在1985年5月苏军入侵阿富汗时期,苏军就曾在阿东部地区对游击队使用过燃料空气炸弹,结果炸出一个直径9.1米,深5.5米的大坑,致使半径约400米范围内的人和动物全部被炸死。冷战后,车臣战争再次燃起了俄罗斯对这种威力强大的炸弹的兴趣。俄罗斯首先研制了ODAB-500PM型航空燃料空气炸弹。这是一种高速低空攻击武器,与美国的GBU-55类似,主要用于打击野战阵地上的部队和装备、清扫雷场和摧毁软目标(暴露在地面上,易于摧毁的目标)。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使用了这种炸弹。一枚这种类型的燃料空气炸弹可形成直径15米、厚2.5米的浓雾,可直接摧毁目标。近年来,俄罗斯为打击恐怖分子藏身的洞穴和城市堡垒,还开发了大量温压型步兵武器,例如“什米尔”单兵云爆弹等。
  俄军借鉴美国在伊拉克战场的经验,对大型温压武器也提出了作战需求。应该说俄罗斯在弹药研制方面别具一格,目前世界军火工业中常用的5种猛炸药中,综合指标最高的“太安”就是以俄语命名的。俄罗斯的“炸弹之父”由国防部第30中央科学研究院负责研制,于2002年正式启动。直到五年后的2007年9月11日,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第一频道才实况转播了“炸弹之父”首次试爆的全过程。尽管俄罗斯的首次试爆比美国晚了4年,但“五年蛰伏,一爆惊世”。俄罗斯宣布成功试爆“炸弹之父”之后,后续情况鲜有报道。但俄罗斯宣称“炸弹之父”的威力巨大,可同小型核武器媲美,而且技术比美国的“炸弹之母”先进。
  据分析,俄罗斯启动“炸弹之父”的研制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动机:一是在2002年,俄罗斯情报机构获悉美军已开始探索巨型炸弹,可能用于美军的作战行动;二是俄美两国签署了裁减核武器协议,大威力常规炸弹成了俄军迫在眉睫的需要。在美国成功试爆巨型炸弹后,俄罗斯加快了研制“炸弹之父”的步伐,并要求比美国的巨型炸弹“威力更大、爆炸力更强”。
  “炸弹之母”与“炸弹之父”的对决
  从杀伤力来看,“炸弹之母”的爆炸当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半径150米,杀伤面积7.07平方千米(相当于10个足球场)。“炸弹之母”在使用时,将装有挥发性液体的燃料弹丸发射或投掷到目标上空,在预定的时间内引爆容器,释放燃料,与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气溶胶云雾。然后再将气溶胶云雾引爆,产生2500℃左右的高温火球,并随之产生区域爆轰冲击波。瞬间的高温高压会迅速将周围的氧气消耗掉,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致爆炸现场的氧气含量仅为正常含量的1/3,而一氧化碳浓度却大大超过允许值,使范围内人员吸入剧毒空气而严重缺氧。遭受打击的人员往往窒息身亡,挣扎的惨状令人目不忍睹,给其他士兵带来空前恐惧。“炸弹之母”能有效杀伤隐藏在大楼、坑道或者掩体内部的敌方作战人员。
  “炸弹之父”的爆炸当量相当于44吨TNT炸药,爆炸半径300米,杀伤面积28.3平方千米(相当于40个足球场),爆炸中心温度高达5000℃。这种武器如果在隧道、山洞或峡谷中爆炸,爆炸瞬间产生的大量云雾状的炸药粉末,会在爆炸冲击波推动下顺着隧道和山洞弥漫开来,这时延时爆炸装置再将其引爆,爆炸引起的震波会在山洞、隧道或建筑物封闭的空间里不断反射直至消失,因而不会引起坍塌。此外,“炸弹之父”虽然含有氧化剂,但其中的大量助爆剂会迅速将周围空间的氧气“吃掉”,使爆炸现场的氧气含量仅为正常含量的1/3不到,而一氧化碳浓度却大大超过允许值,造成局部严重缺氧、空气剧毒。   据《简氏防务周刊》华盛顿分部主管安德鲁·克可说:“如果你在大楼进口扔一枚手榴弹,只有进口周围的敌人会受到打击,大楼其他部位的人则安然无恙。而有了温压弹之后,在大楼进口投放的炸弹就可以杀死整栋楼中的敌人。”可见,“炸弹之父”是俄军打击隐藏在山区和城市中的恐怖分子的有效武器。
  从装药量来看,尽管目前俄罗斯还没有公布“炸弹之父”的具体炸药装药配方,但有报道说该炸弹装填一种可燃液体,配方中采用了纳米技术(可能是纳米铝粉),装药量为7.1吨。美国“炸弹之母”的装药量为8.2吨,2003年3月试爆的“炸弹之母”采用了硝酸铵、铝粉和聚苯乙烯的稠状混合物,同年11月试爆的“炸弹之母”采用了H6固态云爆剂——由铝粉、黑索今和TNT组成。尽管“炸弹之父”的裝药量比“炸弹之母”少1.1吨,但爆炸当量却是后者的4倍。由此看出,在这一方面,“炸弹之母”要比“炸弹之父”逊色一筹。
  从起爆方式来看,俄军的“炸弹之父”应该是采用了“两级引爆”的技术。首先由触感式引信控制第一级引爆将炸弹主体送入空中,然后再让其发生“第二次爆炸”来杀伤敌人。由触感式引信控制第一次起爆的炸高,炸开装有燃料的壳体并抛撒液态炸药,液体炸药迅速挥发后在空气中形成炸药云。第二次起爆采用延期起爆方式,引爆空气和可燃液体炸药的混合物,形成爆轰火球。与传统的炸弹相比,这种新型炸弹产生的冲击波与超高温作用距离更远,爆炸后产生的局部真空环境更能加剧这种炸弹的破坏力,堪称小型核武器,但缺点是容易受风、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美国的“炸弹之母”采用的是一次起爆,这样大大简化了炸弹结构,使用时受气候条件影响小,但毁伤能力相对弱一些。
  从命中精度来看,“炸弹之父”因为没有自主飞行能力,也没有制导装置,投放后是利用降落伞稳定弹体,因此命中目标的精度难以保证。“炸弹之母”采用的是GPS/惯性制导技术,格栅尾翼控制炸弹在空中的姿态,因此具有一定的滑翔飞行能力,命中精度也比较高,大约在13米以内。从13米的命中精度与150米的爆炸半径看,“炸弹之母”基本上能够做到“指哪打哪”。
  从体积大小来看,美国在投放“炸弹之母”等同类武器时,由于炸弹体积太大不得不使用C-130运输机在6000米的高空投放。例如BLU-82“雏菊剪”全长5.37米,直径1.56米,“炸弹之母”的体积比它还要大。从俄方目前透露的情况看,“炸弹之父”的装药虽然比“雏菊剪”多,但比“炸弹之母”要少,其体积也很可能要小于“炸弹之母”。在保持一定体积的前提下,俄罗斯为了提高“炸弹之父”的爆炸效率,采用了新的炸弹配方。从俄军方所谓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来看,“炸弹之父”中的炸药很可能采用了传统的碳氢化合物,并添加了铝、硅硼镁等助爆金属粉末。为达到5000℃高温,这些助爆剂的添加量很可能突破一般炸弹配方少见的20%,还可能采用了爆速、爆热和猛度等指标都首屈一指的“太安”炸药的衍生物,这使它在保证较大威力的同时,控制了炸弹体积,给投放带来方便。
  可以预测的是,由于高威力巨型炸弹在作战使用上不像核武器那样受到限制,将成为未来战争中一种有效的威慑手段和实用的打击力量。就在俄罗斯成功试爆“炸弹之父”后,美国加紧了巨型钻地炸弹的研发与装备步伐。据报道,美国研发的新一代巨型钻地炸弹,重量近14吨,爆炸当量是“炸弹之母”的10倍、“炸弹之父”的2.5倍,可打击60米深埋的钢筋混凝土目标,能摧毁绝大多数地下工事、指挥所、武备库和核生化设施,而且适于多种载机挂载。可以肯定的是,新的“炸弹之王”正在产生,美俄之间的争夺也才刚刚开始,谁将成为最后的王者?我们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不久前,我国公布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将国家公园定位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目前,我国已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2020年我国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时,它们将是整合设立的一批国家公园的基础和骨干,就让我们先来一睹它们的风采吧!  1.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目前10个试点中面积
曾经,人们以为上海只是近代开埠后走向繁华的“东海渔村”,遂有“百年看上海”之说。但不久前公布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将上海文明的画卷延展到唐宋时期。一个人口、贸易、宗教都极其繁盛的“东南巨镇”——青龙古镇,从只有寥寥数笔记载的文献中走了出来,渐渐清晰了轮廓。以往对上海的错误认识,主要是因为“缺乏考古实证,学界的研究也不够系统深入”。此次考古证实,青龙镇作为对外贸易港口,从唐代中晚期至南宋末期,延綿50
双氧水的学名是过氧化氢,通常说的双氧水是浓度3%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它的用途广泛,但最常见的是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那么,双氧水能不能用在食品中呢?  消毒漂白能手  过氧化氢对微生物的杀灭主要是依靠其强大的氧化作用,因此不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它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同样有效。最常见的浓度3%的双氧水能够轻松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丙肝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即使是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细菌芽孢,用10%~30%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基金会和瑞典皇家科学院等机构就会陆续公布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按照惯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投票选出获奖人之后,会在第一时间将获奖的喜讯打电话告知获奖者。由于北美和欧洲的时差,这个报喜的电话,通常是在半夜打到北美获奖者的家中。夜半铃声惊梦来,10月初的这个报喜电话,也闹出过不少八卦故事。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丹纳尔·托马斯教授,因骨髓移植的
牡丹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尊为“百花之王”,深受百姓的喜爱。在大家的印象中,牡丹花的形象不仅丰腴饱满,富丽堂皇;而且花色艳丽,芳香四溢,花色又大多为喜庆的红色,因此有着“国色天香”之美誉。但是,你知道吗?牡丹的花色其实非常丰富,除了红色系列的大红、粉红、紫红和深紫之外,还有白、蓝、黄、绿、黑甚至复色等;而且,牡丹中最为珍贵的花色并不是常见的红色,而是黄色和绿色,其中,野生黄牡丹还被列为国家三
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对于疫情的反应通常相对被动,只能等患者报告症状,很难“主动出击”发现新的病原体。美国一项研究认为,生活废水中的病原体DNA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在早期发现和跟踪疾病。研究人员将从一所大学校园内新建的资源回收中心收集生活废水样本,分析廢水中是否含有一系列细菌和病毒的DNA,是否含有新的微生物。不仅如此,废水中还含有其他有价值的基因信息,比如研究其中的药品微量残留,将其与废水中可能存在的
中国标点符号的完善与广泛使用,不过100年的历史,而且是“土洋结合”的产物。古人的书面语言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不但阅读困难,而且不易理解意思。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欧美的标点符号也到了中国,第一个将国外标点符号展示给国人的是清廷外语学堂“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他曾在1868年以“办理中外交涉使团”翻译的身份访问欧美。  “五四”以后提倡白话文,标点符号被应用于书报杂志,只是因为没有“法定”,用法
蝙蝠为何携带病毒却不生病  蝙蝠可以携带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但它们却不会因此而染病。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蝙蝠体内一个被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刚好能够抵御疾病,却不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虽然免疫反应有助身体抵御病毒等病原体,但对某种病毒的过度免疫反应可导致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发生严重的疾病,例如人体中被激活的“干
2017年6月7日,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名义总统马苏德·巴尔扎尼主持所谓库区各党会议,决定于9月25日就伊拉克库区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投,并计划组建公投委员会,与巴格达和邻国协调公投事宜。上述决定经巴尔扎尼签署第106号总统令后,宣布生效。但9月份的公投和2005年以98.98%压倒性胜利通过库区独立公投一样,并没有实际的法律效力,其结果仅仅是民意的象征性表达,是库区的一种自我安慰。实际上,库尔德地区并
假如你可以“接近”一个黑洞,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首先,你会发现引力会越来越强,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接近地球和太阳也是如此。然而每个黑洞都有一个“边界”(被称为“事件视界”),它是一个包围着黑洞的看不见的球形边界。假如你是脚先进入这个“边界”,你就有可能看到一件奇怪的事,由于你的下半身获得了更强的引力,你的脚被无形的力量拉离开你的身体。这就是物理学家们所称的“意大利面化”现象,也就是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