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胃十二指肠炎的内镜表现及治疗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65岁,2003年11月因肝细胞癌手术,2005年10月复发,行局部适形放疗(54Gy/18F/26d)。同年12月即放疗结束后半个月出现上腹痛,进行性加重并呕吐1次,于我院诊断为急性胃炎,抑酶抗炎保肝等治疗后恢复。此次入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不能平卧,伴下肢水肿,排黑色软便,1次/d,入院前3d发现颜面部浮肿。曾于2000年7月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2005年6月曾因反复胸骨后闷痛行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活检病理为慢性炎性增生)、浅表性胃炎(Ⅱ)。入院检查:轻度水肿,面色苍白,上腹部轻压痛,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其他文献
患者男,76岁,因间断咳嗽、咳痰5年,加重40d,于2004年8月入我院呼吸科。5年来每年入夏咳嗽、咳痰,痰呈黄色泡沫状,味苦,均经抗炎治疗缓解。此次入院前40d症状加重,每日咳痰700~1100ml。否认发热、腹痛、黄疸及陶土色大便史。
目的探讨国产加贝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和腹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随机双盲法将拟行ERCP术的患者分为加贝酯组和对照组。加贝酯组患者在ERCP术前30~90min起开始静脉滴注加贝酯至术后12h为止,总剂量为1000mg。对照组仅静脉常规补液。结果共有77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加贝酯组39例,对照组38例。加贝酯组有2例(5%)、对照组有8例(21%)患者发生了胰腺炎(P=0.038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较早开展的内镜治疗技术,随着EST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并发症的发生仍限制了其发展。我院近年来用EST技术治疗胆胰疾病1080例,发生早期并发症36例,报道如下。
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症而进行脾切除的患者,术后近期门静脉压力降低,但部分发现术后合并门脉血栓.我院自1995-2004年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患者59例,合并门脉血栓者15例.
期刊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以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为特点的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LES区食管壁增厚,压力增高。治疗方法以气囊扩张为主,扩张治疗虽可短期内缓解吞咽困难症状,但患者复发率很高,且易导致穿孔、出血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我院2003年6月至2005年9月采用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消化道狭窄常见于消化道良恶性肿瘤以及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狭窄、食管烧灼伤后瘢痕挛缩狭窄、贲门失弛缓症、幽门不全梗阻等,患者进食困难甚至消化道梗阻,我院2003年起应用可回收带膜支架治疗消化道狭窄患者2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提高大肠早期癌的检出率。方法放大结肠镜检查结合0.2%亚甲蓝染色观察151颗大肠息肉黏膜腺管开口形态,采用日本学者Kudo分型,将其分型与病理学相比较。结果151颗大肠息肉中癌变5颗,放大内镜下1颗表现为Ⅳ型,4颗为V型。放大结肠镜对大肠息肉是否瘤性的镜下诊断的灵敏度为94.8%,特异度为89.2%,阳性预测值为96.5%,阴性预测值为84
期刊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由Lazenby 1989年首次描述,病因不清,感染、药物、食物抗原皆可能为促发因素.症状表现为慢性水样泻,肠镜下黏膜显示正常,而活检组织学显示上皮下淋巴细胞数目增多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一起属于显微镜下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