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争实质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已成为21世纪未成年人思想德育教育的主流。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德育教育,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专生的思想德育教育现状如何呢?如何作有效的改革尝试呢?我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一、中专生思想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中专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
1.改革开放的深化,追求高学历的热潮,导致中专生的择业困难,使部分学生失去安全感,在“读书无用论”的支配下,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懒”字当头,课前不预习,上课迟到、睡觉,课内不做笔记或者根本不听课,课后也不复习,只求混个文凭。
2.网络的迅速发展,使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从相对狭窄的现实空间进入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他们沉溺于虚拟文化怪圈和迷恋网吧,陶醉于武打、枪战、言情、科幻等网络文学等,耽误学业。
3.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专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个别学生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满足,而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在消费方面崇尚向“四个看齐”: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服饰消费向名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这就导致消费失度,追求享乐。
二、加强对中专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1.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德育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重要位置。要为学生提供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预见性。让中专生做好上岗前的准备,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由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活动实践。
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开展了各种社区活动,目的是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在这方面,中专学校占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军训、野营拉练、志愿者服务工作、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诸多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履行道德行为。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最常用的途径。尤其专业课是中专生学生喜爱的学科,如能利用好这块阵地,进行德育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些课程重点是专业和技能的教学,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4.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社会、家长的联系,让家庭、社会及时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目标一致,内容趋同,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消除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负面影响,形成和巩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5.借助互联网渠道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网络已成了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在原有的教育渠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一是建立德育网站,设置网上党校、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栏目,为学生提供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础知识、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学习园地,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活生生的感性认知。二是建立班级网页,灵活设置栏目,如班级展示、德育目标、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等。三是开发BBS功能,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理论问题、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学校工作,等等。这种讨论方式可以隐去学生真实的姓名,有利于学生敞开思想、讲真话,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四是利用E-mail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有时存在困惑,不便当众讨论,便可以利用E-mail向老师咨询。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
一、中专生思想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中专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
1.改革开放的深化,追求高学历的热潮,导致中专生的择业困难,使部分学生失去安全感,在“读书无用论”的支配下,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懒”字当头,课前不预习,上课迟到、睡觉,课内不做笔记或者根本不听课,课后也不复习,只求混个文凭。
2.网络的迅速发展,使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从相对狭窄的现实空间进入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他们沉溺于虚拟文化怪圈和迷恋网吧,陶醉于武打、枪战、言情、科幻等网络文学等,耽误学业。
3.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专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个别学生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满足,而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在消费方面崇尚向“四个看齐”: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服饰消费向名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这就导致消费失度,追求享乐。
二、加强对中专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1.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德育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重要位置。要为学生提供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预见性。让中专生做好上岗前的准备,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由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活动实践。
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开展了各种社区活动,目的是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在这方面,中专学校占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军训、野营拉练、志愿者服务工作、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诸多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履行道德行为。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最常用的途径。尤其专业课是中专生学生喜爱的学科,如能利用好这块阵地,进行德育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些课程重点是专业和技能的教学,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4.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社会、家长的联系,让家庭、社会及时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目标一致,内容趋同,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消除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负面影响,形成和巩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5.借助互联网渠道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网络已成了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在原有的教育渠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一是建立德育网站,设置网上党校、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栏目,为学生提供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础知识、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学习园地,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活生生的感性认知。二是建立班级网页,灵活设置栏目,如班级展示、德育目标、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等。三是开发BBS功能,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理论问题、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学校工作,等等。这种讨论方式可以隐去学生真实的姓名,有利于学生敞开思想、讲真话,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四是利用E-mail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有时存在困惑,不便当众讨论,便可以利用E-mail向老师咨询。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