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茶坚定贵州茶自信

来源 :贵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m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茶叶品质不好吗?不是品质不好,而是努力不够,自信不强。贵州茶不出名一方面是我们之前在科技、栽培、加工等方面努力不够,而今,“贵州绿茶”获得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誉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优质特征,中国抹茶之都选在贵州铜仁,成百上千吨扁型“龙井”工艺制作的贵州绿茶销往全国,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英国立顿红茶进入贵州湄潭……这些荣誉皆在回答世人:贵州茶品质是很好的!
  努力需要持之以恒,贵州茶人这些年的努力已让贵州茶走上产业强大的路,然而,很多人依然不知贵州茶品质好、不知道贵州茶现已具有市场竞争力、不知道贵州茶贸易能为茶商带来利益。而要传播这些内容,需要文化,“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其实是上苍对贵州的眷顾,因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态条件,才成就了贵州绿茶的优秀品质,让贵州绿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因高品质和无污染而扬名。让贵州人用贵州冲泡的方式说话,让他们泡一杯鲜、香、浓、醇的贵州茶一一这就是文化的部分,以科技为基石,以文化为翅膀,让贵州茶飞到九州大地!
  习茶,习什么?习茶之源,这里不仅是茶叶起源,还有茶叶种子之源(品种、育种、栽培等);习茶之具、之造,习茶之器、之泡,泡茶需要什么器具?怎样泡?习茶之饮,饮好茶,何为好茶?习茶之事,书茶之人从高堂到庙宇、从朱门到柴户,他们都说了什么?习茶之出,“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茶出于山南和山北各有不同?习茶之略,茶可俗可雅,高可达九天,低可入尘埃,如何俗,又如何雅?习茶之图……以上习茶种种,都是文化,学习文化,可了解文化,学习贵州茶文化,也是了解贵州茶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贵州茶为什么好!从而建立贵州茶自信,同時也是插上文化翅膀,带着贵州茶飞出去!(作者系茶先乐茶文化公司总经理)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40年来,铜仁市始终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铜仁通过“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塑品牌、扩市场抓销售、创机制谋成效”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积极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打造,全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大幅增加,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经济、社
期刊
2003年,刚到贵州的我偶然接触到了贵定云雾茶,我来到了贵定县云雾镇茶山上工作,那时在云雾镇你会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在茶山上蹿下跳,想把自己喜爱的茶亲手做出来,当地百姓都直截了当对她说:“就凭你?不可能!”然后,这个疯丫头在贵州茶山上一干就是15年,  在茶山里的日子苦,无数次想要放弃。每次想放弃时,我都会问自己能不能再坚持—下,于是就坚持到了现在。這十几年间,我在云雾工作的茶叶基地上参与种植管
期刊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始终遵循着“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有余供应内销”的规定,由外贸部门负责收购,供销社负责代购,因而在市场上难觅其身影。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茶叶逐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迅猛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东茶西移”契机和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心态,决定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
期刊
我于1963年生于贵州清镇市卫城镇。1981年高中毕业,考入原安顺农校三年制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的我,曾经从事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肥料、农业技术推广、农场管理、办公室等工作。但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一次偶然对别人的建议,竟成就了我在贵州茶叶战线一一安顺茶区的行业里近20年的工作履历。20年的工作中,从不认识茶树,到西南农大进修茶学知识,之后亲历安顺瀑布品牌的培育与成长
期刊
贵州茶产业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已為全国第一,茶业产值增长之快速,超出最初想象,茶旅一体化发展、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贵州茶品质品牌的逐步提升和树立,都标志着贵州已跻身茶叶大省的行列。下一个十年,能着力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厚重的黔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系统呈现并进行保护传承,逐步向世人彰显黔茶品牌的魅力,贵州更能真正完成从茶业大省向茶叶强省的华丽转身。  贵州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
期刊
茶叶在石阡历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石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过很多商贾富豪。但是在近代和新中國成立后,在国家财力紧张、物质匮乏的条件下,石阡茶业经历了起伏跌宕的过程,八五期间,石阡县将茶叶正式立为全县五大产业支柱,为了重振阡茶雄风,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签订了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开发出了深受市场欢迎的泉都碧龙、泉都云雾为代表的新产品。  进入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重
期刊
承蒙茶业界的同仁们抬爱,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贵州老茶妈”。花甲之年,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黔茶的成长注入了浓浓深情,寄予了厚望。犹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正值芳华之年,带着朝气怀揣理想,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走进梦中的象牙塔。当时曾暗下决心,定不辜负贵州家乡父老的嘱托,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成材以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2018年,我六十岁,本到享清福的
期刊
从2006年由通讯行业转做茶叶,成立沁园春茶业公司至今已有12年,我们基地和厂房所在的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村当年是个深度贫困村,虽然有着贡茶历史,是贵州乃至全国最好的茶区之一,但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公路,我每天早上7、8点走路上山,晚上9、10点回家。当时没有一个老百姓认为我们能坚持三年,好心的同行叫我们不要做基地,因为见效慢压力大,亲戚朋友劝我不要做茶叶,说这么辛苦是干什么?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因为我
期刊
贵州茶发展迅速。从茶艺职业技能这个领域也可充分反映我们产业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从2009年贵州第一次参加国赛,个人赛获三个铜奖,到2016年个人赛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秀奖,团体赛获1个银奖一个铜奖2个优秀奖,茶席设计赛获1个银奖,4个铜奖,1个优秀奖,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我系统学习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了全国各地推介石阡茶的历程,无论烈日还是暴雨都依然坚守,免費请人喝
期刊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到印江农业局下属国有农垦企业一一贵州印江梵净山茶场工作,在参加工作25年里,直接从事茶产业工作23载,梵净山茶成为我职业的伴侣。25年来,我们从梵净山深处到县城,到市里,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与梵净山茶一起走南闯北,一起分享争相品茗的喜悦。2009至2010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开展“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期间,我们选了又选的好茶,在百万人流中还要靠在京的熟人、老乡过来捧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