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情研究,刻不容缓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效教学”这一概念新鲜出炉。但到目前为止,“有效教学”更多的仅是停留在理念阶段,现实中低效甚至无效教学情况仍大量存在。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因素不一而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不到位。有些教师对学生情况(以下简称“学情”)的认识,只是在开学初制订计划时按规定形式化地写上一段了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些教师对学情的关注也明显要少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关注。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在教学中,若“知彼”工夫下得不够,又怎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呢?可以说,学情研究不足已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大软肋。研究学情,实在是当前促进有效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研“情”之道,“生”为首要
学情的范畴很广泛,哪些方面与有效教学有关,各人的理解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应是少有异议的,就是学情研究若不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就谈不上有效教学。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个与有效教学相关的学情研究问题。
问题一: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
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总带有一定的主观目的。有些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目的很少考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讲你听”,学生上课不认真、作业没做好完全是由于学生主观上不想学、不努力学。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有时学生犯上述毛病,问题正在于我们的教学脱离了他们的学习要求。要想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就得摸透学生学习的想法,即学生上这门课希望收获什么。如今的高中学生对教师已不再盲从,对教师的期望、要求较高。笔者在自己所教班级做过多次问卷调查,学生对上历史课目的的回答不外乎两种:想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想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基于这样的目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能带领他们考高分的教师。这种应试功利色彩浓厚的回答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但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这些要求。
问题二:教学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水平?
很多时候教学无效或低效,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难度上处理不得当:要么是难度过小,在一些学生早已掌握的问题上反复讲;要么是难度过大,学生像听“天书”,久之信心递减。就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而言,教学难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习题的选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般而言,教学难度偏大的情况比较多一些,我们往往听到学生说“听不懂”、“不会做题”就是学生对教学难度过高的反映。
问题三:评价标准如何确立?
评价标准实属老生常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评价知识与能力最易操作,也符合传统常规。而评价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则难以操作,二则主流考试也未涉及这方面的评价。有些地区已禁止按学生分数排名次的传统评价标准,但很多时候,传统的观念仍左右着我们的头脑。其实,传统评价标准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一刀切”,过于倚重分数,喜欢与最顶尖的学校比。且不说学校分重点与非重点是否科学,拿一所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比考试分数,本身就失之公平。
其实我们还有其他的评价方法,如可以拿同一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做比较,还可以对其道德、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简而言之,承认学生差异这一基本学情,评学生之“优”,让评价起到一种激励作用,让教师感到工作有价值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因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评价会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三、因“情”施教,更见成效
学情研究到位,并不意味着你的教学一定有效。有的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不可谓不了解,但缺少积极的行动。比如对基础不好的学生,他们会说:“这个学生也就这点能力了。”言下之意,此生无救。知“情”却不努力用“情”,并不是真正的智者。如果说在态度上重视学情研究是第一步,那么把学情研究透彻就是第二步,而根据学情进行施教则是最后的一步。在知“情”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努力地因“情”而教。当然,因“情”施教的过程可能会辛苦而漫长,但唯其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促进高效教学。
历史教师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最初走不合国情的俄国式道路而遭受挫折,后来走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最终走向胜利。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善于应用,此处我们不妨也活学活用一下历史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情”,努力用“情”,相信基于学情的教学一定会更加有效。 [G]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效教学”这一概念新鲜出炉。但到目前为止,“有效教学”更多的仅是停留在理念阶段,现实中低效甚至无效教学情况仍大量存在。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因素不一而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不到位。有些教师对学生情况(以下简称“学情”)的认识,只是在开学初制订计划时按规定形式化地写上一段了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些教师对学情的关注也明显要少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关注。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在教学中,若“知彼”工夫下得不够,又怎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呢?可以说,学情研究不足已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大软肋。研究学情,实在是当前促进有效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研“情”之道,“生”为首要
学情的范畴很广泛,哪些方面与有效教学有关,各人的理解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应是少有异议的,就是学情研究若不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就谈不上有效教学。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个与有效教学相关的学情研究问题。
问题一: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
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总带有一定的主观目的。有些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目的很少考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讲你听”,学生上课不认真、作业没做好完全是由于学生主观上不想学、不努力学。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有时学生犯上述毛病,问题正在于我们的教学脱离了他们的学习要求。要想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就得摸透学生学习的想法,即学生上这门课希望收获什么。如今的高中学生对教师已不再盲从,对教师的期望、要求较高。笔者在自己所教班级做过多次问卷调查,学生对上历史课目的的回答不外乎两种:想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想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基于这样的目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能带领他们考高分的教师。这种应试功利色彩浓厚的回答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但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这些要求。
问题二:教学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水平?
很多时候教学无效或低效,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难度上处理不得当:要么是难度过小,在一些学生早已掌握的问题上反复讲;要么是难度过大,学生像听“天书”,久之信心递减。就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而言,教学难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习题的选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般而言,教学难度偏大的情况比较多一些,我们往往听到学生说“听不懂”、“不会做题”就是学生对教学难度过高的反映。
问题三:评价标准如何确立?
评价标准实属老生常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评价知识与能力最易操作,也符合传统常规。而评价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则难以操作,二则主流考试也未涉及这方面的评价。有些地区已禁止按学生分数排名次的传统评价标准,但很多时候,传统的观念仍左右着我们的头脑。其实,传统评价标准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一刀切”,过于倚重分数,喜欢与最顶尖的学校比。且不说学校分重点与非重点是否科学,拿一所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比考试分数,本身就失之公平。
其实我们还有其他的评价方法,如可以拿同一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做比较,还可以对其道德、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简而言之,承认学生差异这一基本学情,评学生之“优”,让评价起到一种激励作用,让教师感到工作有价值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因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评价会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三、因“情”施教,更见成效
学情研究到位,并不意味着你的教学一定有效。有的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不可谓不了解,但缺少积极的行动。比如对基础不好的学生,他们会说:“这个学生也就这点能力了。”言下之意,此生无救。知“情”却不努力用“情”,并不是真正的智者。如果说在态度上重视学情研究是第一步,那么把学情研究透彻就是第二步,而根据学情进行施教则是最后的一步。在知“情”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努力地因“情”而教。当然,因“情”施教的过程可能会辛苦而漫长,但唯其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促进高效教学。
历史教师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最初走不合国情的俄国式道路而遭受挫折,后来走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最终走向胜利。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善于应用,此处我们不妨也活学活用一下历史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情”,努力用“情”,相信基于学情的教学一定会更加有效。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