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正确地理解词义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
一、词义教学的目标。
从学生学习语言角度看,词义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理解意思,领悟情感,学会应用。
理解意思,就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包括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是我们词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领悟情感,就是领悟词语在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如《白鹅》一课中最后一句话“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应让学生领会,这里的“架子十足”是反语,表示作者很喜欢白鹅。
学会应用,就是指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将所学词语应用于语言实践之中。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能正确地应用所学词语说话、写作文。
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中,理解意思是基础目标,领悟情感是重要目标,学会应用是终极目标。为了实现学会应用这个终极目标,在教学中我有时会进行专项的词语应用训练,但由于语文教学时间有限,词语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时候我要靠前两个目标的扎实落实自然而然地实现第三层次的目标。
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应用词语,是词义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要能正确、熟练地应用词语,必须正确、深入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二、理解词义的教学方法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理解词义的初浅方法。
1、辨析法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词义的辨析让学生理解词义,领悟情感。通常的方法有:
(1)查字典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有的词只要查字典理解了关键字,整个词的意义便迎刃而解,利用课件使这种教学方法变得简便易行。因此,用查字典法教学理解词义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具备可行性。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是会得到逐步提高的。
(2)分解组合法。就是先引导学生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如《猫》一课中有个词语——枝折花落。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分析这个成语中每个字的意义:“枝”,树枝;“折”,折断;“花”,鲜花;“落”,落下,再归纳得出整个成语就是树枝折断,鲜花落下的意思。
(3)对比法。即找一个词和原文中的词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理解词义、领悟情感。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并且在教学中配以朗读指导。
此外,辨析法还有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法等。
2、借助图画、影像资料法
利用图画、影像资料把词语所描绘的形象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借以理解词语的意义。应用这种方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解释词语,描绘词语所要表现的形象,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再呈现图画、影像资料,此刻便达到了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效果会更好。如教学《长城》中的“蜿蜒盘旋”,当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该词的意思,教学正要卡壳之际,我灵机一动,说道:“同学们,不要紧,大家看看书上的插图就会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看了片刻插图后,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有的说“像蛇一样”,有的说“弯弯曲曲的”,还有的说“环绕着的意思”,最后概括出“蜿蜒盘旋”就是“弯弯曲曲地环绕”的意思。我巧妙地借助插图理解词义,成功地摆脱了教学困境,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另外,在教学《七律·长征》时,为了让学生对“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有更深的体会,我让学生欣赏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精彩影视片段,也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联系上下文法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在教学《长城》一课,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城用了“高大坚固”一词,我问:“长城的‘高大坚固’表现在什么地方?”生答:“表现在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我说:“你回答得非常好,能联系下文理解词语。请同学们再联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长城‘高大坚固’的句子。”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我说:“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音)重,坚固吗?”生齐答:“坚固。”
4、联系生活实际法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社会生活现实理解词义。在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时,应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为本指导学生学习。教《猫》时,文中写猫的老实用了“很乖”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看到‘乖’字你们想到了什么人?”生:“小孩子。”师:“小孩子是怎么‘乖’的呢?”生一:“很听话。”生二:“很听妈妈的话。”师:“具体些,比如听妈妈什么话?”生:“妈妈叫他不要哭他就不哭。”师:“真是个‘乖’宝贝,妈妈肯定很——”生:“喜欢。”师:“作者老舍先生说猫‘很乖’,说明他也很——”生:“喜欢猫。”师:“可见,老舍先生是把猫看作什么?”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到了作者在文中运用“很乖”一词的用意。
5、创设情境法
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师根据词义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综合调动多种感官,丰富了对词语的体验,效果奇佳。如教《搭石》中的“协调有序”时,师:“前面的。”生一齐边抬脚边说:“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一齐边踏脚边说:“紧跟上去。”师又语速稍快地说:“前面的。”生又一齐边抬脚边也语速稍快地说:“抬起脚来。”……如此循环反复,节奏越来越快。师突然止住:“刚才踏踏的声音好听吗?”生:“好听。”“像什么?”“像轻快的音乐。”“人们这样走搭石的动作可以用文中的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协调有序。”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对“协调有序”这个词语的意义有了切身的体会。
6、感情朗读法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说明他理解词义了。如教学《猫》的“屏息凝视”,我让学生说出词义并演示表情后让学生读句子“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可我发现学生依然唱读,便让学生再读一遍,效果稍好些,但是离我理想中境界还有一定距离,最后,我索性范读——轻声地慢慢地读,就像是猫在耐心而专注地等候老鼠。学生终于领悟,从这个词可以看出猫是多么尽职呀,于是,极具感情地一齐朗读:“它屏息凝视……”
总之,理解词义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各具特色,为了更好地实现词义教学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根據实际需要灵活选用。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正确地理解词义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
一、词义教学的目标。
从学生学习语言角度看,词义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理解意思,领悟情感,学会应用。
理解意思,就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包括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是我们词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领悟情感,就是领悟词语在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如《白鹅》一课中最后一句话“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应让学生领会,这里的“架子十足”是反语,表示作者很喜欢白鹅。
学会应用,就是指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将所学词语应用于语言实践之中。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能正确地应用所学词语说话、写作文。
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中,理解意思是基础目标,领悟情感是重要目标,学会应用是终极目标。为了实现学会应用这个终极目标,在教学中我有时会进行专项的词语应用训练,但由于语文教学时间有限,词语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时候我要靠前两个目标的扎实落实自然而然地实现第三层次的目标。
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应用词语,是词义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要能正确、熟练地应用词语,必须正确、深入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二、理解词义的教学方法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理解词义的初浅方法。
1、辨析法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词义的辨析让学生理解词义,领悟情感。通常的方法有:
(1)查字典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有的词只要查字典理解了关键字,整个词的意义便迎刃而解,利用课件使这种教学方法变得简便易行。因此,用查字典法教学理解词义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具备可行性。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是会得到逐步提高的。
(2)分解组合法。就是先引导学生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如《猫》一课中有个词语——枝折花落。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分析这个成语中每个字的意义:“枝”,树枝;“折”,折断;“花”,鲜花;“落”,落下,再归纳得出整个成语就是树枝折断,鲜花落下的意思。
(3)对比法。即找一个词和原文中的词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理解词义、领悟情感。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并且在教学中配以朗读指导。
此外,辨析法还有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法等。
2、借助图画、影像资料法
利用图画、影像资料把词语所描绘的形象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借以理解词语的意义。应用这种方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解释词语,描绘词语所要表现的形象,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再呈现图画、影像资料,此刻便达到了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效果会更好。如教学《长城》中的“蜿蜒盘旋”,当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该词的意思,教学正要卡壳之际,我灵机一动,说道:“同学们,不要紧,大家看看书上的插图就会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看了片刻插图后,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有的说“像蛇一样”,有的说“弯弯曲曲的”,还有的说“环绕着的意思”,最后概括出“蜿蜒盘旋”就是“弯弯曲曲地环绕”的意思。我巧妙地借助插图理解词义,成功地摆脱了教学困境,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另外,在教学《七律·长征》时,为了让学生对“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有更深的体会,我让学生欣赏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精彩影视片段,也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联系上下文法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在教学《长城》一课,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城用了“高大坚固”一词,我问:“长城的‘高大坚固’表现在什么地方?”生答:“表现在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我说:“你回答得非常好,能联系下文理解词语。请同学们再联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长城‘高大坚固’的句子。”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我说:“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音)重,坚固吗?”生齐答:“坚固。”
4、联系生活实际法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社会生活现实理解词义。在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时,应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为本指导学生学习。教《猫》时,文中写猫的老实用了“很乖”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看到‘乖’字你们想到了什么人?”生:“小孩子。”师:“小孩子是怎么‘乖’的呢?”生一:“很听话。”生二:“很听妈妈的话。”师:“具体些,比如听妈妈什么话?”生:“妈妈叫他不要哭他就不哭。”师:“真是个‘乖’宝贝,妈妈肯定很——”生:“喜欢。”师:“作者老舍先生说猫‘很乖’,说明他也很——”生:“喜欢猫。”师:“可见,老舍先生是把猫看作什么?”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到了作者在文中运用“很乖”一词的用意。
5、创设情境法
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师根据词义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综合调动多种感官,丰富了对词语的体验,效果奇佳。如教《搭石》中的“协调有序”时,师:“前面的。”生一齐边抬脚边说:“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一齐边踏脚边说:“紧跟上去。”师又语速稍快地说:“前面的。”生又一齐边抬脚边也语速稍快地说:“抬起脚来。”……如此循环反复,节奏越来越快。师突然止住:“刚才踏踏的声音好听吗?”生:“好听。”“像什么?”“像轻快的音乐。”“人们这样走搭石的动作可以用文中的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协调有序。”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对“协调有序”这个词语的意义有了切身的体会。
6、感情朗读法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说明他理解词义了。如教学《猫》的“屏息凝视”,我让学生说出词义并演示表情后让学生读句子“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可我发现学生依然唱读,便让学生再读一遍,效果稍好些,但是离我理想中境界还有一定距离,最后,我索性范读——轻声地慢慢地读,就像是猫在耐心而专注地等候老鼠。学生终于领悟,从这个词可以看出猫是多么尽职呀,于是,极具感情地一齐朗读:“它屏息凝视……”
总之,理解词义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各具特色,为了更好地实现词义教学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根據实际需要灵活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