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借鉴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模式的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v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所持的适任证书国际通用,职业能力符合国际标准,这种成功经验值得各类高职院校借鉴。文章阐述了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课程观与课程模式,提出了对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高职教育 航海技术专业 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汤国杰(1958-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系主任,副教授、远洋船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航海技术和航海教育。(江苏南通2260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089-02
  
  航海职业教育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技术教育之一,已有理百四十余年的历史。晚清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创办了一些以军备需要为目标的技术学堂,培养工程、兵器制造、轮船驾驶等人才 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左宗棠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1909年晚清邮传部创办“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设有以培养海洋船舶驾驶员为主的船政科。1912年“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开创了我国高等航海职业教育的先河。
  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课程体系完备,办学特色突出,教育质量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的航海职业教育体系。我国高职课程虽然引入了“能力本位”观念,但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普遍缺乏办学经验。加之教学设备等方面“瓶颈”的制约,在课程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上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水平较低。高职航海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借鉴。因此,本文将阐述我国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课程观与课程模式,提出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一、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课程观、课程模式简介
  
  为了确保海洋环境、海上人身与财产安全,各级各类海员都要符合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以下简称《STCW78/95公约》)规定的强制性适任标准。
  (一)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课程观与课程模式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内外船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符合《CTSW78/95公约》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综合素质好,具有国际竞争力,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航海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STCW78/95公约》将海洋船舶驾驶岗位分成管理级和操作级,管理级设船长和大副两个岗位,操作级设二副和三副两个岗位,规定了各岗位的强制性适任标准和资历。并根据海上运输生产作业职能将海洋船舶驾驶岗位分成“航行职能”“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职能”“货物装卸与积载职能”和“船舶通信职能”,采用“适任评估”的方法评价驾驶人员对某项职能的适任性。
  海洋船舶驾驶岗位具有实践性强、高技术密集、存在一定风险和外界条件不确定性等特点,属高技能应用型岗位。海运也是责任重大的艰苦行业,要求海洋船舶驾驶员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与发展能力,具有沉着、果断、坚毅的海员优秀品质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同时也要求海员符合《STCW78/95公约》标准,获得国际通行的多种专项培训证书和适任证书。
  目前全球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有“三明治”式和“一贯制”两种主流模式②,我国主要采用“一贯制”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航海教育的模式与理念,秉承我国航海职业技术教育“崇尚实践、培养适任能力为本位”的思想,确立了“理论知识达到管理级标准,职业能力达到操作级标准”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定位。这样的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终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使学生具有适任海洋船舶操作级驾驶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专业设置与适任岗位的无缝对接,较好地协调了课程设置对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对矛盾,体现了能力本位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运用CBE/DACUM和MES课程开发方法,建立了由基础文化课程板块和职业能力课程板块(每一板块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构成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础文化课程板块符合我国高职技术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课程内容强调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属于应用性理论;职业能力课程板块(如90页图所示)是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符合《STCW78/95公约》的要求,课程内容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课程板块由符合《STCW78/95公约》的强制性课程模块和非强制性课程模块组成。强制性课程模块由船员专项培训课程模块和船舶驾驶职能课程模块组成。学生完成强制性培训模块课程学习后,经国家海事局评估合格方可取得驾驶员专项培训证书。船舶驾驶职能课程模块与《STCW78/95公约》要求的“功能发证”方法相适应,完成该模块课程学习,经国家海事局理论考试和适任评估合格者取得合格证书,经船上实习后获得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以下简称GMDSS)操作员适任证书和三副适任证书。每个培训项目、职能课程模块都由两门或以上的课程组成,含理论课程和实操训练课程。例如“货物装卸与积载职能”由海上货物运输(理论课程)和货物积载与系固(实操训练课程)组成;“船舶通信职能”课程模块由GMDSS通信业务与设备、GMDSS通信英语和GMDSS实操训练三门课程组成。
  


  非强制课程模块由航海新技术课程模块、船员特殊培训模块和优秀海员品质养成课程模块组成。航海新技术课程模块是根据航海技术的发展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以获得航海新技能。如目前开设有国际海事组织非强制培训项目——电子海图及其应用培训;船员特殊培训课程模块则是针对“订单”企业的特殊船舶要求,开设特殊技术课程与培训项目,增强课程的岗位针对性与适应性;优秀海员品质养成课程模块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加适应航运企业的需要。
  这种课程模式能使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平行设置,每个模块都是理论与实践的渗透与结合,学生能获得多种驾驶员专项培训证书和适任证书(“课证融合”),做到了全面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协调发展,是一种模块化渗透型课程模式。
  (二)实现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模式的条件与方法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具有符合《STCW78/95公约》要求、与“功能发证”相适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50%左右。《STCW78/95公约》和我国相关海事法规对航海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高,主要表现为:从事教学的人员除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海事主管机关颁发的适任证书和培训证书,培训和实训项目多、实训分组率高,实训教学设备应能代表现代化船舶的主流设备、技术含量高,国家海事主管机关用“适任评估”的方法验证培训和实训的有效性。为此,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必须拥有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队伍、一流的实训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国绝大多数高职航海院校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其中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专业尤为突出。
  1.造就了一支擅长培养学生适任能力的教师队伍。通过长期有计划地选派航海技术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航运公司任职,使其满足一定的海上资历,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适任考试和评估晋升船员职务;招聘具有丰富航海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在职高级船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均具有远洋船舶高级船员适任证书和相应的海上资历,造就了一支擅长培养学生适任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2.建设能再现航海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通过学院自筹资金、世界银行贷款和政府财政资助的方法建成了集实训教学、科技服务、船员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工学结合的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除装备了实船设备外,还大量运用基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航海模拟器,可以汇总航海经验、仿真实际航行环境。运用实船设备和航海模拟器使得航海职业环境能够在实训基地得到再现。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覆盖了海洋船舶驾驶岗位技能,各种条件都满足或高于《STCW78/95公约》的强制性标准和建议性标准。同时与国内十几家航运企业建成“合作伙伴”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
  3.以教学研究成果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炼出基于模拟器仿真设备和实船真设备的“三段式”(多媒体教学—航海模拟器实操训练—真机实操)高技能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专业课程中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分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所对应的各项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某一操作技能的目的③。
  学生通过航海模拟器实操训练可基本掌握航海技能;航海模拟器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有数十个终端,能使学生一人“一台机”,大大地降低了实训成本,提高了实训效率,改善和扩展了实践教学资源。由于计算机可方便地进行人机交流,因而能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教学实践表明,“三段式”高技能教学模式符合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对培养岗位适任能力具有重大的贡献。
  
  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高职课程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与培养适任能力相适应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模式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课程设置突出职业特色
  高等航海职业教育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准确的教学定位,并符合《STCW78/95公约》和我国相关海事法规的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对高技能型行业制定出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使我国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教学要求具有明确的目标与标准,而且可以加快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适应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也应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跟市场需求。要面向产业、面向实践、面向问题,善于适应新的市场、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
  (二)模块化渗透型课程模式可作为高职课程的主导模式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岗位内涵的不断变化、岗位流动加快,高职教育必须使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很好地适应了该专业培训项目多、相应的船员培训证书和适任证书多的特点,同时也适应与特定航运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和航海技术发展的需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齐头并进的渗透型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符合《STCW78/95公约》的要求,并能获得相应的适任证书。这种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十分有利于课程改革与重组,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具有很高的整合度,适合高技能的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夯实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有效实施“能力本位”教育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具体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能够取得国际上通用的适任证书,职业能力强,深受国内外航运企业的欢迎,近十几年来供不应求,这主要得益于航海技术专业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擅长培养学生适任能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充足且先进的实践教学资源、高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科学而权威的适任评估方法有力地支撑着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
  1.高职院校要形成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制度,促进“双师”素质的提高。通过产学合作,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争取行业支持,使课程教学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2.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双证融通”落到实处。实训基地建设要通过产学结合,充分吸取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加强对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实训基地的设备要与职业的新技术同步,要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特别是一些再现职业环境成本高、难度大的专业(如铁路运输、航空、港口设备等)以及用仿真技术能方便再现职业环境的专业(如通信等),应运用计算机和仿真技术开发模拟器实训设备,不但可以再现职业环境,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效率。
  3.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就是使教学模式与培养职业能力相适应。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是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学生动手机会少,按照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的机会更少。要彻底改变这一落后的现状固然要解决设备“瓶颈”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改革教学模式。“三段式”高技能教学模式就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4.创新评价方法。课程教学评价应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要加大对专业职业能力评估的权重,使技能鉴定与课程考试结合起来。职业能力评估要引入“产学合作”机制,在职业标准取向下,实现学校内部评估与行业评估的互动统一。
  
  [注释]
  ①李侃.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56-57.
  ②陈福仁.欧洲三国航海教育考察与借鉴[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14-17.
  ③龚少军,汤国杰,谷溪.“三段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航海教育研究,2006(3):62.
其他文献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中的有害化学成分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而肝脏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无疑最易受到损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多参数的肝脏毒性体外筛
卫生职业院校学制短、专业学时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必须将人文社会科学融入医学科学专业教学,实现人文学科课程的整合与开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明确规划
以蒙阴县电视台为例,通过3个不同功能的网络方案,介绍计算机在办公、编辑、播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
制播网的广泛运用,实现了新闻节目生产和办公管理自动化.但是,新技术的运用,对制播网的安全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可靠的远程控制技术可提高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和降
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无公害"硬丝籽"杨梅栽培技术,包括:选园建园、田间管理、采收等技术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