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_rect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在的数字时代,多媒体早已经广泛的用于教学,使教学课堂更加有声有色。
  2000年“英特尔未来教育”诞生了,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课堂变得快捷、直观、具体、生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我们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的制约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感受和得失。
   1、我们应该熟练的掌握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操作使用技术,制作适于教学所需的课件。
  2、还要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它有助于教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具),多媒体课件是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动画等制作的教学课堂辅助软件。我们要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来教学,不能让我们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捆绑住我们的教学,别让课件牵制我们的教学流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们制作课件时,我们制作课件越精细、越完整,我们受课件的牵制就越大。因为无形之中,教师和学生会被课前的课件所牵引,这样的教学就走入了模式化的教学。然而真正的教学过程不光局限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过程。
  如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有的课件展示有关春的图片,有的课件使用有关春的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然而大自然的春是多彩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你教师的图片、音乐限制。我们的学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每一个学生对春都有感知,在教学中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春的感知。这样的教学要灵活得多。
  教学如同作家的描写,例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美貌没有进行正面的描绘,而是采用侧面描写。地里的农夫、路边的行人来烘托出罗敷的美,究竟有多美,只是读者心中最美的那种美。这样使得文中的人物罗敷跟读者紧紧地连在一起,形成共鸣。像朱自清的《春》这样优美的散文,能展示春天,有春天的色彩、气息、特征的事物举不胜举,在教学中如果采用图片来导入春,无形之中就限制了学生们思绪,因为图片所展示的以及图片所能承载的很有限。而采用音乐则要好些,学生欣赏音乐,通过音乐引导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这样使得学生从听觉把有关信息传送到中枢神经,然后再反射到大脑,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整理的春的意向。
  比如我上《安塞腰鼓》,我只用多媒体安塞腰鼓短片展示,安塞腰鼓场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亢奋、雄壮。真正的品味是让学生用情地朗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其中去体会、去感悟。至于课文内容的探讨,我不会用多媒体制作精细的幻灯片,教条的牵制学生跟着自己事先预定的步骤去讨论。那只是我的思维,我的模式。不是学生的思维,不是学生的心得感悟。只有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作为一个教师要敢于放,还要会收,做到收放自如,这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再如《伟大的悲剧》一文,我会运用一些有关南极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南极洲的气候环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考察队的艰辛。至于文章的脉络结构等,是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我不会预先去构思固定的教学流程。
  总之我们的课件越精细、教学流程越完整,所受的牵制就会越大;我们只能把课件作为众多教学学习的一种工具,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制于我们自己制作的课件。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课堂教学主要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只有把“知识”转化为“信息”“智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无本之源,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内容需要,利用网络制作动画,将文字变为可动可换的
期刊
一、原因  社会实践活动少,生活经验不丰富,这是初中生写作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许多学校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传授书本知识,而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有限的,是不能满足学生写作需要的。因此,初中生写作时常常是绞尽脑汁,或虚构,或拼凑,或抄袭,敷衍成文。
期刊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原生态这个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原生态冰箱,原生态蔬菜,原生态玩具,原生态唱法……现在教育也在呼唤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是什么?原生态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原生态的解释较多,我比较赞同的是: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自然、生命、原始是原生态最大的特征。原生态教育就是要回归原始教育,传统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
期刊
一、直接导入法,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就可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欢乐,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年了,也在努力探寻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是我们的教学却没有带给我们应有的期望。当我看到课堂上那双没有求知欲的眼睛,看到瞌睡连天的表情,看到作业本上雷同的答案。我不禁在想,我们现在的教学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有的学生为什么一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就昏昏欲睡在课间却激情四射?本来应该在课堂上积极汲取知识的他们为什么那么茫然?   为了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
期刊
日记是把每天遇到的事情及个人的感想进行文字记录。聋生生理的特殊性使他们在语言水平、词汇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不足,多数学生存在“说不好、读不通、写不出”的尴尬情况,经常写日记有利于聋生的词汇积累,锻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怎样指导学生写日记?我谈一下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第一、切恰要求,让学生轻松接受日记  日记是学生写话的一种练习,是学生的习作而不是文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在作文训练中,如何解决初中学生胸中无“米”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积累材料,对于写好作文非常重要。生活丰富多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感受生活。你看:上学放学的路上、学校、家里、社区……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可能因某个同学的
期刊
一、 开发学生的心灵  对于一个心灵麻木的人来说,对再美、再丑、再喜、再怒的事物或事情都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的。但是当前的社会形势、教育实际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情感低能儿。他们不能及时的捕捉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为他们的真情体验寻找支点。如《美食美谈》中制作肉夹馍的情景再现,《谁不说俺家乡好》中“属于我的家乡符号”的解读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从而开发
期刊
在我们的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早晨,沐浴着清风朝露,寄宿班的师生或一边散步一边吟诵,或置身于树林间抒发感受;中午,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教室里、阅览室里的学生们手捧着心爱的图书,正读得津津有味;傍晚,美丽的校园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宁静,草地上、山坡上、休闲石上,三五成群的学生们坐在一起,或同看一本书,或围着教师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或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低声吟诵着古诗词。  以上是我校开展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