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深深感受到作文教学的难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综合训练。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也出现了学生怕写,不会写,没什么可写等多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差。那么,怎样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在写作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学生本人,加强学生自身素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试想,如果学生自身素养与能力太差,那么写作的构思将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由此看来,加强学生自身素养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写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所以我觉得平时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以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采集能力。观察不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而且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要学生留意身边的生活,就能写出有意义的文章,而学生平时往往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后,不仅从一开始就要把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以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并有意识地带领他们进入自己的天地,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寻找写作材料。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便获得写作的源泉。
  有些学生在深入生活的时候总是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地去应付,而到写作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描写与事实不符。我认为深入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进入生活角色,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地观察、体验、探究生活。在深入生活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多方面地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这样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生有了细心的观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仍然出现难以下笔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思维机能尚未成熟,写作思路打不开,所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思维尤显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会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运用联想、想像、象征、拟人等写作方法,唤醒其独立的个性意识。比如我在教学生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时,有的同学写不了几句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我就引导他们对一件事物如何才有说不完的话。我说:“对于一棵树可从春夏秋冬四个角度写,可从早中晚来写,可从雾雨雪霜来写,还可从远近高低来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继而我又启发同学还可以从喜怒哀乐等角度写,你考了一百分是否感到树叶在为你鼓掌,你放暑假离校是否也感到树枝的依依不舍了呢?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考问题更深入了,作文的内容也就不会空洞。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平时还应该要求学生坚持多读勤写。引导学生要扩大课外阅读,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它为人的思维提供信息,增强大脑的信息储存量。多读书、不断地积累知识,不仅可以使人博学多识,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体验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或者也不可能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同时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古训都说明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平时要多鼓励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并举行各种形式的故事会、演讲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作跨学科的小课题的研究等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语文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
  当然,光读不练也不行,写作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写作实践和写作训练,这就要求我们要勤写、多练。古谚曰:“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常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踏踏实实。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离不开模仿,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学生可以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唐代刘知几说:“夫述行相效,自古而然。”意思是写作的人相互模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我在批改作文时留心发现好的习作,加以认真修改,使之成为范文,这些范文就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另外,我们应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多实践,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这样学生就敢于进行个性化写作,真正激发写作兴趣,焕发学生的才情,而不是压抑他们的创造。
  总之,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对学生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再次,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积累,但落脚点还在于笔勤,这样在日积月累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
期刊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教师常常站在“教”的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从而简单地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忽略学生的自主参与。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则在于改善课堂教学。”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自主的探究学习,成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那么老师和学生如何能够高效和谐地实现教与学,达到课堂的最优化呢?  一、优化教学方式  新
期刊
《美丽的校园》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画图单元的内容,学校有三个平行班。第一节是在301班上的。在上课前我拍了学校的一些照片,包括教学楼、操场、花坛、校门等。我让学生先观察老师出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利用画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勾画校园轮廓,但后来发现这样做其实是浪费时间,老师巡视时发现很多学生不能画出来,就算画出来了质量也是不高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后来经过询问和观察发现:原来学生看着学校实际的照片,无法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大家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
期刊
新时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生每天面对的信息量猛增,如何在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加工、处理、利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标准及现状,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运用信息技
期刊
观点:iPhone4热销使得众多商厂开始实施追随战略,模仿也可以将一家公司打垮,但到目前苹果像是例外,苹果的模式模仿不来,看一下苹果的i系列产品演进史,看一下其生动的系列化营销方案,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原由了。  苹果公司近年来可谓好消息不断,股价高高在上超越微软成为IT市值状元,产品则供不应求,在市场上屡创销售纪录。造成此局面一发不可收的原因还要归结于从2010年4月开始发售的 iPad超级火爆与6
期刊
信息技术和语数外一样在高中是一门必修课程,但它作为21世纪的一项基本技能,有别于传统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热情和教师的引导两者的和谐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经历了中考洗礼的初三学生,这个暑假理所当然地把电脑是浸了个透,游戏和QQ玩得飞转,猛然开学进入了高一。进入高中后,无论学习、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戏化了的电脑被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取代了,在新的环境
期刊
新的教学目标已经在开封实施多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大大加强了对小学英语的重视,提高了中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使孩子在进入初中时不再是零起点,这样会使孩子在转换空间和心理位置时减少压力。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也感到一些迷茫和不解。在大家想象中,刚进入初中的小学生英语学习应该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事实上则不尽然。小学生升入七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为在初中的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  一、良好的心理素养、痴迷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前提  喜爱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和把事情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良好的心理素养、近乎痴迷的
期刊
使课堂高效,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我认为一节称得上高效的课,须达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收获。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两个核心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  一、教师方面  1.课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