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榜样VS美国榜样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m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中美建交30年特别专题——
  
  大国解读
  
  它们分别位于太平洋的两岸,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拥有不同的版图、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它们曾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叉,也曾发生过偶尔的碰撞,但之后却背道而驰。但30年前,这两条线越走越近,开始手牵手、肩并肩,关系日益密切起来——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建立邦交关系。
  30年来,它们不再固守着自己的轨道,有了一些愉悦对话、欢快的舞蹈,虽然偶尔还都有些臭烘烘的脾气难改,但已属于天晴前的雷雨天气,在看清楚彼此的利害得失之后,会及时回头。在不断地权衡、试探、磨合中,它们的关系日益健康、成熟起来。
  
  
  一、追寻那些定格的历史画面
  
  1、“乒乓外交”打开友好之门
  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在两国运动员、官员的私下接触中,美国方面频频表示访华意愿。4月4日,美国第三号乒乓球员科恩与中国球员梁戈亮练了10多分钟球后,无意中搭上中国球员的交通车,庄则栋主动赠送一幅绣有黄山风景图的杭州织锦给科恩,并合影留念;科恩后来回送庄则栋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运动衫。这一戏剧性事件被新闻媒体广为报道,也影响了毛泽东主席的决策。4月7日,即将离去的美国队接到了访华邀请。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为团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应邀访华的美国团体。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就改善、松动两国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
  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充当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外交特使,小小银球弹开了中美彼此紧闭20多年的国门。这一事件艺术地表明了中国领导人改变国际战略的意图,因其所包含的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被国际舆论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2、基辛格的“波罗行动”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代号为“波罗行动”,意指此行像700年前的探险家马可•波罗造访遥远神秘的东方。他成为第一个踏上新中国领土的美国高级官员。
  7月8日,在巴基斯坦的招待晚宴上,上演了一幕被载入外交史册的精彩政治剧,基辛格按照“剧本”突然表现出肚疼难忍的样子——巴基斯坦当时正流行痢疾,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立马高声宣布因为伊斯兰堡太热,基辛格应该到靠近群山的总统别墅休养。而次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一行已到达北京,周恩来派叶剑英等人到机场迎接。
  基辛格访问的两个任务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为尼克松访华进行预备性会谈。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说美国准备逐渐减少驻台的军事力量;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基辛格保证通过谈判解决越南战争;双方商定了尼克松在1972年春天访问中国,并起草了公告稿。
  基辛格临行表示,访问成果“超过了他原来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秘密使命”。
  
  3、尼克松访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1972年2月21日上午,美国总统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走下舷梯的尼克松主动把手伸向前来迎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总理说了一句永载史册的话:“总统先生,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这次越洋的握手震惊了世界,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正如尼克松所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一到北京,毛泽东就在中南海会见了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交换了意见。在当晚的欢迎晚宴上,尼克松的一言一行都透露了他为访华做足了功课,他不仅煞有介事地用筷子夹取美食,而且用上了“你好”、“谢谢”等简单中文,尤其是在致辞中非常用心地加入了一句毛泽东的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另外,2月23日在钓鱼台的一场会谈之前,周恩来准备脱掉呢子大衣时,早到的尼克松很自然地接了过去,很让人感动,当这个镜头传回美国时,也轰动一时。
  在这种友好的气氛下,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回顾了经历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并确定了共同的基本原则。
  尼克松在访问结束时说,他在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继任总统福特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4、美国的邓小平“旋风”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公报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决定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为了进一步增进中美双方的了解,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出访美国的国家领导人。就是这位个子不高,带着四川口音的中国领导人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旋风,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在美国,邓小平充分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无论参与谈判,还是面对美国记者,邓小平都是自信幽默、举重若轻。有一次,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记者突然问到,您此次访美,中国有没有反对的声音?一旁的卡特听到这么敏感的问题,有些紧张,邓小平却机智地回答道:“有,台湾当局就不赞成。”这番幽默的回答,引来美国记者的热烈掌声。
  卡特政府精心安排了邓小平的行程与活动,以增强访问的效果。特别是在华盛顿的最后一晚,在肯尼迪中心,卡特为了让美国公众领略邓小平的风采,在国会不批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自筹资金精心准备了一场欢迎晚会。当时,宇航员格伦、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都被邀请成为晚会的“报幕员”,除此以外,晚会还邀请了很多著名的美国明星,其中包括乡村歌手约翰丹佛。最牵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最后一个节目,由200名美国儿童组成的合唱团,用中文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
  离开华盛顿之后,“邓小平旋风”在西部牛仔的故乡——得克萨斯州再一次刮起,美方安排邓小平去竞技场看传统的马术表演,这位中国领导人的到来,好像给美国民众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全场2000名观众立刻迸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时,美国方面准备了一辆马车,请邓小平坐,绕场一周,走了一会儿,邓小平就摘下帽子站在马车上向大家挥手,观众热烈鼓掌喊叫,气氛达到了高潮。
  邓小平访美既是一次文化之旅、亲和之旅,也是一次科技之旅、合作之旅。短短9天的访问,从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敦、得克萨斯州到西雅图,从考察美国工业到领略航天科技,一路下来中美签定了几十项合作协议,这给新生的中美合作关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5、里根访华,见证两国“蜜月期”
  1981年初美国总统里根上台时,作为美国共和党右派的代言人,在总统竞选期间发表了一系列亲台言论,引起中国政府的严重关注。邓小平当时指出:如不给以打击,“它就会更嚣张,肆无忌惮”。可谓“不打不相识”,经过中国政府同里根政府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进行了几轮坚决的斗争和谈判后,里根终于在1982年7月13日致信邓小平,承诺美国不谋求执行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也不会无限期地向台湾出售武器。美方同意逐步减少售台武器,以最终导致问题的解决。美方据此修改了联合公报稿,双方于同年8月15日达成协议,并于8月17日正式公布,简称《八•一七公报》,这使紧张的中美关系得到了缓解。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应邀访华,成为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任时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这个时期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把双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中美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展开并向深层次、高级别发展,这不仅表现为双方在体育、文化、艺术、经贸、外交、高校、民间等交往方面,还表现在科技、投资、军事、互派留学生方面,更表现在双方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协商、采取一致行动诸方面。另外,那时候,中美高层往来频繁,1984年1月中国总理访美,1985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也对美国进行了访问。
  里根访华期间,登临长城,参观兵马俑,还在复旦大学作了演讲。在欢迎酒会上,里根引用唐代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描述他此行访华的目的;里根访华期间,学会了“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回到美国后,里根在各种场合常常重复这句话,成了他的至理名言;而里根的夫人南希很欣赏中国旗袍,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为她连夜赶制了两套,在之后的答谢宴会上,南希身着华丽无比的红色旗袍出席,为宴会增辉不少。
  如果说尼克松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那么里根至少又迈出了一大步。
  
  
  6、乔治•布什访华后,中美再现波折
  1989年2月25日至27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布什送给中国领导人的是得克萨斯州人穿的黑色长筒皮靴;李鹏总理赠给布什夫妇的是中国的飞鸽牌自行车。20世纪70年代,布什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期间,和夫人芭芭拉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一时被传为佳话,被称为“骑自行车的大使”。
  然而1989年布什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又开始出现波折。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到处煽风点火,造谣生事,惟恐中国不乱,以期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六•四”事件平息后,美国联合西方六国对中国实施全面制裁,断绝经贸、人员往来,中断军事交流与军备销售,并在国际上对中国进行孤立、打击和遏制,中美关系跌至建交后的谷底。
  1992年,乔治•布什为谋求连任美国总统而取悦国内顽固的亲台派,决定出售给台湾150架先进的F–16战斗机,致使脆弱的中美关系再受重创。
  
  7、江泽民和克林顿的友好互访
  1993年,年轻气盛的克林顿上台伊始,采取了遏制中国的策略,将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挂钩,同年7月爆发“银河号事件”,9月,中国申奥由于美国阻挠而未果。中美之间的关系出现一些动荡,曲折,乃至严重的对立和倒退。1996年克林顿连任美国总统后,充分认识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主动行为以改善中美关系,中美之间的伤口缓慢愈合。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应邀访美,10月29日,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宣布中美两国将加强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的这次访美确定了中美关系的风向标。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克林顿应邀访华,如果说江泽民访美为中美关系的跨世纪进程确立了战略框架的话,那么克林顿访华则是在此基础上为两国关系的进展提供新的动力。双方就南亚问题、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和杀伤人员地雷问题发表了三个联合声明。克林顿总统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并公开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然而即使在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时期,也始终存在着一道又一道浓重的阴影,其中尤以台湾问题最为显著和棘手。
  
  8、小布什,创纪录四次访华
  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成为新世纪的第一任美国总统,他一改克林顿时期中美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提法,把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还狂妄叫嚣要“保卫台湾”。正是在这样凝重的气氛中,2001年4月1日,中美发生了“撞机事件”,中方与美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严正交涉。而同年的“9•11”事件,给极力奉行单边主义的小布什政权以沉重打击,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迫使小布什一改牛仔作风,在中美关系上采取主动姿态,使中美关系得以逐步改善。
  自从出任总统以来,小布什曾四次到访中国(2001年10月、2002年2月、2005 年11月和2008年8月),超过任何一届美国总统,“这充分体现了总统先生对发展中美关系的高度重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这样说。他还高度评价布什执政以来,为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小布什则强调美中关系是“非常重要、建设性和坦率”的双边关系,并重申“在我任期结束前,要把美中关系建设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上”。
  
  
  9、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
  2006年4月18日,胡锦涛主席抵达了美国的西雅图波音机场,开始了对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主席会见美国政界领导人,接触工商界领袖;参观高科技企业,访问高等学府;与精英学者座谈,同企业员工拥抱;向各界人士发表演讲,和青年学生对话。从西雅图开始,胡锦涛参观了微软总部,并在微软公司创始人及慈善家比尔•盖茨家进餐。
  4月21日上午,胡主席在耶鲁大学团体欢迎餐会上作了以“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演讲,明确提出致力于“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他提出,中美关系基础越来越深厚,共同利益不断得到拓展。中美之间通过积极的地缘政治互动,在反恐、反扩散及各种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以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取得共识,双方强化战略协调机制,定期开展高层战略对话,完善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扩大共识,增进互信,共同推进21 世纪建设性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全球繁荣与稳定。
  1979年,邓小平对美国的历史性访问开启了两国关系的崭新阶段;江泽民主席在二十一世纪前夕对白宫的重要造访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定位起了关键作用;此番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为中美关系发展增加更多稳定因素。
  
  10、中美关系进入“奥巴马时间”
  随着美国新一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上任,中美关系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2009年1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在通话中,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奥巴马表示,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加强建设性对话和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美方期待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同中方加强合作。
  最后,胡锦涛邀请奥巴马在双方方便的时候尽早访华,奥巴马表示期待着早日访问中国,也期待着胡锦涛访问美国。双方同意今年4月在伦敦20国集团金融峰会期间会见。对中美关系来说,这次通话有着“定调子”的作用,对全球舆论来说,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
  而2月20日至22日,美国新一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访华则展现了中美关系的新气象。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等分别会见了希拉里。中美双方就双边贸易、安全、环境、能源等领域交换了意见。
  希拉里和杨洁篪外长就建立一个新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达成原则协议,两国元首可能会在伦敦峰会时正式宣布这一消息。在希拉里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了中美双方在环境方面合作的潜力。正如此前说的那样,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这次希拉里访华之旅的当务之急。此外,希拉里还传达了奥巴马政府愿同各方合作应对金融危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临行前,希拉里对中国购买美国债券表示感谢,并称中美将引领世界经济复苏。
  从“同舟共济“到“勿临渴掘井”,妙用中国成语的希拉里不仅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亦对外传递了她此行的诚意和积极发展中美关系的决心。
  
  二、中、美榜样之争
  通过30年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难免互相融合和影响,有时中国元素占上风,有时美国情调占优势,无形中,一场发自民间的“拉力赛”上演了。从风靡中国的肯德基快餐到威风凛凛的“中国功夫”;从远渡重洋的友谊使者大熊猫,到好莱坞的“美国梦”;从在中国刮起美式英语旋风的“疯狂英语”,到在NBA里的“中国姚”……榜样之争无处不在。
  
  
  中国榜样
  
  1、 美国的中餐馆已有160年的历史
  美国的中餐馆遍布“中国城”及周边,那里经常顾客盈门,不仅是华人思乡的寄托,还是美国人尝鲜的地方。可以说,中餐业已经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据美国中餐协会统计,目前美国大小中餐馆已有五万多家,从业人员达三十多万人,洛杉矶、纽约、芝加哥地区为最多。
  不过,中餐馆为它的流行也做出了“牺牲”,在菜品的口味和经营风格上进行了一场适应外国人习惯的革命。在那里,你吃不到辣得流眼泪的川菜,也没有口味特别重的鲁菜,一切都是点到为止。装修风格上向西方的简约、时尚发展。另外,在华府地区和美国南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中餐馆兴起了中式自助快餐,以适应快节奏的工薪人士的用餐要求。
  当然,也有一些有文化追求的经营者,尝试用中国餐饮和中国文化影响周边的美国人,“中国城”里仿故宫建筑风格的星巴克就是“战果”之一。在弗吉尼亚州佛寺砌旗镇有一家叫“茉莉花”的中餐厅,餐厅装饰得极富于东方文化气氛,每天女主人都会亲自演奏钢琴曲《茉莉花》,菜的味道也是咸、淡、甜、辣分明,用纯正的“中国味”感染着中外食客。
  张纯如在《华裔在美国——一部叙事体历史》中谈到了美国第一家中餐馆的诞生。“1849年,第一家中餐馆开在三藩市Jackson街——这个最早的唐人街区内,最初的生意形态是服务华裔同胞的饭馆。”1849年12月10日的San Francisco Daily Alta California(旧金山《高加日报》)上就报道了一个盛大的场面,约有300多名华人聚集在三藩市的Jackson街上一家店名为Canton的中餐厅共享晚餐。能吃上一顿中餐大约是这些漂洋过海、远离乡土的淘金者略解乡愁的唯一方式。而喜欢吃中餐的不仅仅是华人。不久,许多白人淘金者也发现这种新奇的中国食物十分可口美味,这一发现鼓励了更多华人去开中餐馆来招待白人和其他淘金者。
  据说,杂碎也是偶然发明的。有一次,一群酒醉的白人深夜闯入一家即将打烊的中餐馆,要点菜;慌张的店主为避免惹事,赶忙将几盘切好的蔬菜、肉片混炒在一锅,浇上浓浓的酱汁,取名“杂碎”(chop suey)。客人吃了大加赞赏,“杂碎”因此广泛流传,成为日后美国中餐馆的必备菜肴。美国现存最早的杂碎餐馆菜单是一张1879年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现存纽约美洲华人博物馆。
  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在《新大陆游记》一文中对杂碎馆有详细的记述,据梁启超统计,当时单是纽约就有三四百家,遍布市区,居美华人以此为生的有三千多人,并且“每岁此业收入可数百万”。俗话说:“男人做餐馆,女人车衣厂”。约有一半以上的美国华侨华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中餐业有关的行业,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谋生之途,亦是侨社的命脉。
  
  2、李小龙,将“Kung Fu”写入英语词典
  
  “功夫”成为中国的符号,从李小龙开始。当成龙的电影风靡世界,当李连杰成为好莱坞动作影星,人们依然不会忘记是李小龙打开了这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李小龙生前曾自信地在一张便笺上写道:“我的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0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将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1970年,李小龙确实轰动了整个西方;而1973年7月20日的猝然去世,使他没能实现自己对家庭的诺言。然而,正如李小龙的妻子莲达在他墓前做的最后的悼词:“他活着的时候,每天都有所创造,他33岁的一生是充实的。”
  大学二年级,他在西雅图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在福罗里达州他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他在各种武术比赛中战无不胜,人们争先拜他为师;他集各路之长,自创“截拳道”,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他拍了四部半电影,使得中国功夫电影在世界掀起狂澜……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流星划过天际,却留下了永远都难以磨灭的痕迹。
  看起来有些单薄的“李小龙”,因其迅猛的身手,成为当时美国年轻人追随、崇拜的偶像;更因其身上的血气和骨气,理直气壮地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国人的骄傲。一位好莱坞导演评价说:“李小龙是美国电影史上和美国社会史上诞生的最出色的东方人。在未来的200年里,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东方人能够超越他对美国的影响。”
  1993年,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好莱坞的名人大道上,成为第一个进入好莱坞星光大道的中国明星。1999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是唯一入选的华人。时至今日,在美国大学里仍有专门研究他的课程。
  李小龙是将中国功夫引入好莱坞的第一人,之后才有成龙和李连杰的成就。但在《黑客帝国》之前,也就这“双龙一杰”在好莱坞能打出半边天。当《黑客帝国》里沃卓斯基姐弟让救世主尼奥施展佛山无影腿打败无数个史密斯之后,袁和平等一大批香港武指涌入好莱坞谋生。如今,欧美观众早已将功夫元素默认为动作片的重要指标,现在好莱坞动作片到处充斥着外国演员的花拳绣腿,尤其是香港武指将威亚技术引入,更让蓝屏特效如虎添翼。
  
  3、 中国力量“改造”好莱坞
  李小龙让美国人见识了“功夫电影”,而吴宇森的鸽子戏和无限子弹法则已成了很多外国导演致敬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末,吴宇森拍了两部戏——《喋血双雄》和《英雄本色》,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吴宇森决定趁这个机会搬到美国工作、生活。就这样,他不小心成了好莱坞第一个孤身奋战的华人导演。经历了《终极标靶》的失败,《断箭》的妥协,最终成就了《变脸》的爆发,做成了美国华人导演的“榜样”。在《变脸》中,他在科幻片里加入了更多人性的东西,他这一改,打破了以往好莱坞动作片是动作片、情感片是情感片的壁垒。改完剧本他还“改演员”,他鼓励美国演员用中国外露的方式表达情感。可以说从《变脸》开始,吴宇森开始改变好莱坞。
  《变脸》蝉联了美国一个月的票房冠军,谁也没想到这个纪录很快又被吴宇森自己打破了——《谍中谍2》成为历史上票房排名第15位的电影,收入高达6亿美元。此时的吴宇森,已成了很多好莱坞大明星眼里的“暴力美学大师”、“香港新浪潮先驱”、“杀手教父”,他成了好莱坞最著名的华人导演。2002年5月,吴宇森在好莱坞星光大道按下手印与脚印,成为首位享有这项殊荣的华裔导演。
  另外,李安的细腻和文儒,刘伟强的人文关怀和东方哲学气质,都引来了好莱坞的橄榄枝。其中,李安的好莱坞作品有《冰风暴》、《理智与情感》、《与魔鬼共骑》等,都有不错口碑,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臂山》更使他名扬世界,只有商业大片《绿巨人》毁誉参半。2007年的《色戒》再度掀起李安风暴,成为全球话题。李安的电影获奖无数,包括华语奖项、欧洲奖项和奥斯卡奖项,可以说是华语导演的典范。另外,徐克在好莱坞拍摄了《反击王》、《雷霆一击》等电影,但不是特别成功;彭氏兄弟的新港式KB片引起好莱坞的注意,和尼古拉斯•凯奇合作了一部《曼谷杀手》;杜琪峰也与奥兰多•布鲁姆合作拍摄了《红圈》。
  随着中国演员、导演在好莱坞的崛起,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地标,比如《木乃伊3》里面的秦始皇兵马俑,《碟中谍3》中汤姆•克鲁斯在上海飞檐走壁,《面纱》则号称“好莱坞电影史上第一部全景在中国境内完成的影片”。
  另外,从1992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影片开始在国际电影节上露脸,并且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出国门,从参加各类影展到发行DVD,再到小规模艺术院线甚至大规模商业院线的上映,得到了各国人们的关注。
  如此种种,更让我们坚信了陈可辛所说的那句话:中国最终会形成自己的好莱坞!
  
  
  4、从《花木兰》到孔子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受追捧
  1998年6月, 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一段歌可泣的中国古代传奇,伴随着中国的长城、宫殿、古战场、腾飞的巨龙及悠远的东方文化,令美国观众叹为观止。这就是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动画片《花木兰》。
  《花木兰》自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纪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可以说,迪斯尼公司与美国艺术家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中国千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蜕变为具备一切要素的流行文化,得以风靡全球。
  2008年《功夫熊猫》再掀狂澜,它集合了中国的功夫、熊猫、山水、庙会、针灸等元素和美国人的幽默和创意。导演马克•奥斯波恩用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制作这部影片历时5年。《功夫熊猫》上映后,以6000万美元的漂亮成绩,摆出了一个绝对胜利的姿势,同时在2009年1月《功夫熊猫》横扫“安妮奖”中的所有动画片大奖。
  2009年初,美国媒体上一大一小两则消息再次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中国歌剧《霸王别姬》在美国六大城市巡演,西洋艺术形式演绎中国古代凄美爱情经典,其艺术水准和文化底蕴令美国公众惊叹不已;美国知名动画片制作室尼克工作室于2月7日中国农历新年推出《你好,开兰》系列中英双语动画片。美联社的报道称,这部动画片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文化将不再是异国情调的代名词,而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扑面而来,古老的儒家文化借此契机得以在全世界传扬。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应运而生。
  在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前夕,2004年11月17日,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马里兰大学共同签署了建设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的协议。四年之后,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孔子学院,仅美国就有42所。堪萨斯大学的孔子学院根据人们在旅游、学习、研究等方面对汉语的不同需求,将汉语从易到难分六级进行教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根据学习对象不同,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结构,另外它的太极、二胡、古筝等个性课程,大受欢迎。有的孔子学院还设立面向公众的“成人班”,面向商家的“商务班”以及面向儿童开设的“启蒙班”,效果很好。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范布伦说:“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美国人只有更好地了解中国,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竞争和就业机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需求日益增强,学习汉语正日益成为美国青年人的好选择。”孔子学院,这座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越来越坚固,同时它还肩负着对海外华人以及华裔的汉文化教育的责任。
  2008年7月,湖南卫视承办的第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把“学汉语”的热潮再次掀起。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选手用演讲、歌曲、舞蹈表演、才艺展示,绘声绘色地展示着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热爱。利用电视媒体举办的“汉语桥”已成为一个品牌汉语推广项目。
  
  
  5、NBA的中国力量
  2009年新赛季的NBA联赛将战火重燃,从10月底到明年6月,8个月中我们将目睹三股中国力量在NBA赛场上驰骋征战。无论打拼了6年的姚明,二年级生易建联,还是初来乍到的孙悦,他们怀着各自的目标,却拥有同一个梦想——在英雄的舞台上证明自己。
  曾几何时,我们只是在大洋彼岸的一角望洋兴叹,感慨着世界的另一极拥有一群在天上飞翔的篮球高人;曾几何时,我们只是在巴塞罗那为那个属于“梦”的球队臣服,期盼着哪一天我们自己的国家也能拥有这样炫目的精彩。终于历史上留下了这样一笔:2001年4月,王治郅在达拉斯与小牛队正式签约,成为加盟NBA的第一位中国及亚洲篮球选手。大郅带着“第一人”的荣耀开疆辟土,他为小牛效力了两个赛季,共打了60场比赛,场均贡献5.5分1.95个篮板。之后我们迎来了巴特尔,尽管他只是马刺的边缘人物,但他成为了唯一拥有NBA总冠军戒指的中国球员,那是让所有海外淘金、追梦的篮球运动员艳羡的总冠军戒指。
  之后的姚明、易建联、孙悦,从中锋到大前锋到后卫,我们终于不再用背负“NBA加工厂”的骂名。姚明在NBA的第一个赛季中,就因表现出色入选了NBA全明星首发阵容,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球员。如今的他已是火箭队攻防两端的顶梁柱,他篮下的单打能力在全世界也很难找出对手,而且,光凭着姚明的身高,他就能够成为篮下防守的巨大威慑力。
  对阿联来说,他的二年级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他经历了NBA的伤病、NBA的新秀墙、NBA的转会。如今在阿联逐渐开始他的网队生活之际,美国的评论家们没有忘掉这位中国少年,“篮筐世界”和CBS的专家分别把他列入了下赛季“最需要证明自己的top5”和“沉睡者top10”行列。虽然上赛季以一种不甚愉快的方式结束,阿联的NBA前景仍然被一些专业人士期待,而相比起密尔沃基雄鹿对新秀的宽容,网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他身上的某些不足。
  作为中国第五位、也是最新一位进入NBA的希望之星,孙悦不但被称为“中国魔术师”,还被认为具有成为下一个托尼•库科奇的潜质。更重要的是,这位身高2.06米的全能小将,已经获得科比•布莱恩特在内的不少美国球星的认可。
  中国的力量,今年,用球迷的一句话说:“是再好不过的一年了”。
  
  6、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随着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股市急遽暴跌,世界金融系统正面临着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
  据美国劳工部报告,美国非农支薪人数于2008年11月份意外骤减53.3万人,失业人数创34年来新高。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表示,美国2009财年前两个月,即10月和11月,预算赤字为4080亿美元,较2008财年同期预算赤字增加2530亿美元。这两个月美国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时,收入由2008财年同期的3290亿美元降至3100亿美元,降幅为6%。
  美国是这场危机的发源地,其遭受的影响和冲击最为严重。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的干预力度一再加大。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采取10项扩大内需措施,总额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以确保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美贸易逆差、纺织品贸易、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中美贸易存在的“四大战役”,然而在金融危机面前,“同舟共济”成为最大的议题。
  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2月21日访华的希拉里表示:“我很感谢中国政府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这是对美国国债充满信心的表现。”对此,杨洁篪外长表示,中国确实是用外汇购买了美国国债。但是,中国使用外汇的原则是安全和保持流动性,中国将根据这些原则来决定今后使用外汇资产的方式和方法。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考量,通过增持美元国债为美国经济注入信心,助其渡过难关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成美国头号债主也面临不小的风险。不过,危难时刻的这种担当让西方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有专家预测,年经济增长率达9%的中国到2020年很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中国从玩具和小饰品制造商变成技术更加复杂的电器、汽车零件和半导体的生产者时,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正在以每年25%的增幅不断攀升。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说,中国的急剧增长“可能是本世纪的头等大事,从未有哪个国家以中国这么快的速度崛起”。
  
  
  7、中国企业扬威美国
  1998年3月25日,哈佛大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来自中国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那个时刻,海尔集团成为第一个被哈佛大学写入教学案例的中国企业,张瑞敏成为登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
  海尔集团以海尔文化使被兼并企业扭亏为盈的成功实践,引起了美国工商管理界与学术界的极大关注。1997年11月,哈佛派学者到海尔采写资料。通过长达4个月的大量收集资料及编写之后,题为“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准备就绪。研究海尔案例的佩恩教授认为,之所以将“激活休克鱼”作为哈佛案例,正是因为看到了海尔不仅学习了西方、日本先进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结合了中国国情,创造了适合中国的管理文化,“简直是一个奇迹!”
  2004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具体支付方式则包括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这次联想的收购行为,是中国IT行业在海外投资最大的一场,合并后的新联想以130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巨头”。新联想总部设在纽约,同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设立两个主要运营中心,通过联想自己的销售机构、联想业务合作伙伴以及与IBM的联盟,新联想的销售网络遍及全世界。
  2007年8月16日,在美国西雅图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微软公司,百名管理、技术、工程相关人员聚集在一起,带着疑惑和好奇,迎接一位来自中国的著名企业家——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一场由微软公司举办的“双星集团与微软公司企业文化交流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头戴双星帽、身着T恤衫、脚登旅游鞋,一身双星装备的“中国鞋王”让世人惊叹。
  这一个个案例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创造”的力量。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在海外扬眉吐气,不仅增加了中国企业的的美誉度,还将有助于开拓更加广阔的世界市场。
  
  美国榜样
  
  1、 西式餐饮风靡中国
  开放前的中国,只有4种颜色——“蓝色和绿色的衣服,橙色的橘子水,再就是鲜艳的红旗”。而如今,除了红旗之外,其他所有的东西都变得缤纷多彩了。在中国开放刚刚破题的1979年,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进入了中国。
  1979年中美建交三个小时后,可口可乐宣布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从香港经广州运到了北京。如今,可口可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见证了美式餐饮风靡中国的过程。
  可口可乐董事长陈奇伟回忆说,当时购买一瓶玻璃瓶装的可口可乐,相当于现在购买一箱的价钱,而且“还必须凭票购买”。北京的友谊商场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以买到可口可乐的几个地方之一。到2005年,可口可乐已经在中国投资了29家装瓶公司和37家厂房。而30年后的今天,可口可乐旗下的产品线已经广泛涵盖可乐、雪碧、果汁等多个领域。
  其实,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就曾在上海设立工厂,1949年解放后,可口可乐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代表,被迫离开中国市场,直到1972年,才又在北京王府井的北京饭店建立了临时办事处。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当时天气很冷,飘着雪花。由于等待用餐的人太多,肯德基不得不求助公安人员来维持秩序。门口排队的人绕了一圈,排队近一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块原味鸡,可是人们都兴致盎然。时隔多年,时任肯德基远东区总裁的美籍华人王大东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在肯德基前门店开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处于这种排长龙的状态,没几年就赚得钵满盆满了。《纽约时报》曾在报道中羡慕地说,“每天一到吃午饭的时候,北京3家肯德基炸鸡店就门庭若市,排队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两块炸鸡、一点土豆泥、一点卷心菜沙拉和一块面包就要8.5元。天安门附近的分店更创下肯德基单店最高销售纪录,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盈利最好的连锁店”。如今,肯地基在中国已有2500多家分店,其旗下的必胜客餐厅也有400多家,而排队点餐的现象却是依然如故,由此可见它的火爆程度。
  1990年10月8日上午,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开业。虽然早在1975年麦当劳就在香港开设了分店,但迟至1990年,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才在深圳市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开业,由此揭开了麦当劳抢占内地快餐市场的大幕。如今在中国也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分店。
  
  2、 好莱坞,炫目的“梦工厂”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中国人心目中的Hollywood逐渐演变成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和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天堂,进军好莱坞则成为一种身份和影响力的象征。
  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作为中国首部进口分账的美国大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公映,一举创造了2500万人民币的惊人票房。当天北京气温接近冰点,而各影院却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人们戴着帽子、裹着棉衣,在寒风中排起了队,如此热闹的场面已多年不见。这一景象构成了关于大片的最初的民间记忆。而《亡命天涯》因身负“首部进口分账大片”的标签,被载入中国电影行业史册。
  而真正的票房奇迹出现在1998年。这一年引进的好莱坞巨制——《泰坦尼克号》的成绩不仅空前而且至今绝后,该片的总票房是3.6亿元,占据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14.4亿元的20%,大片的威力让人瞠目。
  在1998年以前,虽然每年分账大片数量仅限10部,但其对国内市场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998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终于出现了。可以说,一系列分账大片催生了国内市场“档期”观念,《红番区》成为中国贺岁档的试点,后来2000年公映的《珍珠港》又直接催生了国内“暑期档”的概念。
  自2002年《英雄》以来,国产片全面市场化运作逐步成长,国产片自身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并且国内的电影市场已经在慢慢和国际接轨,某些重量级影片还能做到全球同步上映。可以说好莱坞大片早已不再“稀罕”,但不可否认,它对中国的电影市场与文化消费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进了中国电影体制的深刻改革,这个变革至今仍在持续。
  当我们为汤姆•克鲁斯痴迷,被妮可•基德曼臣服,迪士尼创造的卡通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怀旧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是卷土重来的变形金刚,都拥有巨大的明星号召力,相应的,其衍生品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迪士尼乐园也成为了迪士尼公司的摇钱树。
  
  
  3、美剧也疯狂
  对于看着《钢铁战士》、《南征北战》等革命影片长大的一代人来说,1980年10月开始在中国播放的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可谓“震撼人心”,它颠覆了以往的英雄形象,五个耍酷的、骁勇善战的“囚犯”让人们朦朦胧胧意识到,好人坏人并不见得泾渭分明。当年的小孩个个崇拜“酋长”,几乎每人都有几把锯条做的“飞刀”。飞刀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里的极度流行,甚至有人还用它撬开了保险箱,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以至当时只放了16集就被紧急禁播了。
  1988年,上海电视台引进美剧《鹰冠庄园》,也同样引起了轰动。发生在美国一个酿酒世家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很是吸引人。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网络、光碟等渠道,更多的美剧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以《反恐24小时》、《越狱》、《老友记》等为代表,美剧热再次掀起了高潮。剧情紧凑、人物关系复杂、信息含量大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现实意义……总体说来,美剧要求它的受众能够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要思维节奏快、反应敏捷,善于思考和理性分析。这也是它俘虏了大批中国高端观众的原因。
  美国编剧与中国的编剧工作模式也有很大的区别。任何一部美剧后面都有一个编剧团队,而在中国编剧基本上是个体户。美剧《迷失》背后有10个编剧共同讨论剧情,必须将情节细化到每一分钟,而且每六分钟就要有捉住眼球的“爆点”防止观众转台,然后再由2个编剧去另一个房间撰写具体台词,其余编剧继续推进故事。而《老友记》除了2位核心编剧外,还有10位编剧;《丑女贝蒂》不同的播出季都有10至12位编剧加盟。
  另外,美剧非常注重创意,一个能发展成为最终剧本的创意可能要从之前的几十个几百个创意当中筛选出来。并且还有一个试放或者试播的过程,如果观众喜欢的话,他们就继续拍下去,编剧会继续写下去。在拍摄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在现场,他们会听取观众的反馈意见,通过大家的参与来完成拍摄和制作。目前湖南卫视热播的《丑女无敌》正是模仿了美剧这种边播边拍的特点,可以说从题材到操作方法都在向美剧靠拢。
  随着美剧的广泛传播,艾美奖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往昔奥斯卡颁奖礼引来全世界瞩目的风头如今已然被艾美奖成功复制了。
  
  5、从“Follow me”开始蔓延的英语热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热”成为了不变的话题,从“Follow me”到“疯狂英语”,再到“华尔街英语”式的培训机构遍布中国各地。学还是不学,已经不是现时中国人所面对的问题;怎样学,才是现代人所关注的。
  1982年初,由《Follow me》改编的《跟我学》栏目出现在每天晚上6时30分,没有任何宣传,更没有如今的什么首发式。然而其影响却无法估量,就在播出的第二天,便有人在街上认出了胡文仲,而他与英国教师Kate的身份,也从普通的英语教师,转变成国民英语教师。在电视节目还不丰富的年代,《跟我学》甚至成为了一档娱乐节目。刊登了《跟我学》教材内容的电视周报,一下增加了约50万的订户。有媒体做过统计,《跟我学》全国收视人群达到1000万,与当时的电视机持有量基本持平。
  之后各种学英语的方法层出不穷,20世纪90年代用汉语标注学英语风靡一时,如“How are you”标注为“好爱油”,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不懂英文的人迅速学习英语发音。1994年李阳创造的疯狂英语,提倡疯狂地说英语、大声喊英语等,看似奇怪的方法吸引了一大批英语学习者的青睐。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便携电子词典——文曲星,可以查询英语单词,发出英语读音,更有英语测验等功能,在中学基本成为人手一台的英语学习利器。1999年,国家教委宣布,今后大中小学生的外语教学和考试将侧重于学生的口语、听力综合水平,复读机迅速占领市场。这种功能类似录音机的机器,可以通过不断重复录放以纠正英语发音。据统计,该种产品2002年销量达到1300万台。
  另外,TOEFL、GRE、雅思等考试作为出国留学必过的一道坎儿,也成为一大考试热门。俞洪敏创办的新东方起先就是看准了学生应付TOEFL、GRE考试的商机。
  可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必备的技能,类似“华尔街英语”、“环亚西文”等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
  
  6、科比首开中文博客
  2008年8月10日晚,在北京奥运篮球馆进行的中国男篮与美国梦八队的比赛,异常火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坐在了观众席上。法新社10日就此播发了一篇题为《放下你的球拍,练习跳投去吧!》的文章,文章说当人们要找到中美之间新的共同点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篮球取代了乒乓球,还指出21世纪的中美体育外交,已由70年代的乒乓球过渡到高跳灌篮时代。
  篮球运动在全世界迅速推广,尤其是在中国,目前有超过4.5亿的中国人关注NBA赛事。同时NBA明星也水涨船高,人气暴涨。从“飞人”乔丹到当今的科比、詹姆斯,他们成为了篮球的代名词,也是美国的代名词。NBA总裁戴维•施特恩说:“篮球运动和NBA在中国的机遇不同寻常。”
  2009年1月16日,湖人队当家球星科比与中国新浪网正式签约,在洛杉矶宣布开通中文博客,并全力打造个人中文官网网站,以便和中国网友沟通交流。在不到14个小时的时间里,其博客已经有超过21万的浏览量,超过8000条球迷留言。
  科比在中国篮球迷中有着极高的人气,丝毫不逊色于“国产”球星姚明。被视为“乔丹接班人”的科比,用他不断打破纪录的表现和霸气征服了中国的3亿多篮球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队一举夺魁,让科比的职业生涯高度更上一层楼。如今,科比的球衣在中国是NBA球员销量第一,他还是亚太地区通过Google搜索次数最多的NBA球员。
  从1946年至今,美国全国篮球联合会(NBA)已经走过了近63个年头。在这63年中,NBA从一个连电视转播都没有的国内联赛,变成现在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联赛之一,NBA的商业运作将体育产业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NBA的商业运作涉及到各个方面,有很多都是NBA独创的经营方式,并推广成为全世界篮球联赛,乃至各种体育联赛效仿的成功典范。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一个优秀联赛,先是80年代湖人队的“魔术师”约翰逊和凯尔特人队的“大鸟”拉里•伯德。NBA的当家斯特恩将这一黑一白巨星作为整个NBA联赛的形象向市场推广,使球迷在喜欢球星的同时喜欢上NBA。两人相继在上世纪90年代退役之后,斯特恩又以迈克尔•乔丹作为主打球星在全世界推广NBA。这一策略再次收到奇效,乔丹迷人的笑容、经典的吐舌头动作和神话般的技术征服了全世界的球迷,甚至包括其他国家的篮球球员,使得NBA成为国际化的联赛。如今乔丹已经退役了,科比成为新一任接班人。
  曾经的国内联赛,如今已经用42种语言在全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转播。NBA的全国电视转播从1984年的每年近2300万美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4亿美元;有线电视转播从1984年的每年1000万美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66亿美元。除去电视转播这一最主要的收入,NBA的广告收入也与日俱增。NBA现在的服装有阿迪达斯,运动鞋有耐克和锐步,饮料有可口可乐,食品有麦当劳,网络有AOL,就连儿童玩具都有乐高公司赞助。
  NBA的商业运作是极其成功的,他们将篮球推广成为最有国际知名度的联赛。在提高联赛声誉的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联赛的资产,并使经营NBA俱乐部成为一种趋之若鹜的商业活动。
  
  
  7、美国品牌的本土化经营
  在日趋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国际化、本土化这两波巨浪正碰撞出时代最强音,中国品牌纷纷努力“走出去”——国际化,国际品牌也想昂首“走进来”——本土化。
  早在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根据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化等标准做了调查,结果在全世界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美国品牌占62席。在牌价值排行榜上,前十名分别是可口可乐、微软、IBM、通用电器、英特尔、诺基亚、迪斯尼、麦当劳、万宝路和奔驰汽车。前10个品牌中,8个是美国货。
  本土化经营是美国品牌成功的一大秘诀,也是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1990年进入中国的雅芳,成为最早在中国开展直销业务的跨国化妆品巨头之一。鼎盛时期,10万名雅芳小姐遍布全国,成为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1998年,在国家外经贸部一纸传销禁令下,雅芳在中国遭遇寒冬。阵痛之后,雅芳开始在销售模式上实行本土化经营并成功转型。时至今日,总计8000多家零售终端的庞大网络使雅芳傲视群雄,从单店数量来看,足以成为化妆品行业的超级航母,已经远远地把安利、仙妮蕾德等同期转型的公司抛在了后面。
  而1996年进入中国的沃尔玛却一直被贴上“死板”、“僵硬”的标签,尤其是与其“死对头”家乐福相比。沃尔玛由于抵制“中国式公关”以及生硬地照搬美国的经营模式,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症状而发展迟缓。这一尴尬局面将因一场人事变动而改变。2006年底,沃尔玛中国区元老级人物钟浩威退位,美籍华人陈耀昌上任。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2007年7月1日,沃尔玛中国改革的第一板斧砍向了运营部门的精简、裁员,不久中国80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社区店联手推出1000多种商品,以特惠方式发起了“低价冲击波”……陈耀昌一上任就被赋予了“变革者”的形象,沃尔玛中国在悄然变化。
  
  人物杂谈
  
  三十载倏忽而逝,三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横跨大洋彼岸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从此改变了两国历史,也改变了世界。俗话说,三十而立。两国关系在历经了30年的风风雨雨后,逐渐走向了盛年的成熟。让我们从亲历者的讲述、后来者的评判、当代人的理解中,重温这三十载春夏秋冬。
  
  李肇星:“中美国”(Chimerica)表明两国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月12日,中美两国分别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美国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牵头,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中国前外交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说,30年前,邓小平先生问卡特总统:“中国能否派5000名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卡特总统说:“可以派十万!”30年来,中国赴美留学生总数已达40万人。回忆1971年基辛格博士的那次秘密访华,李肇星风趣地说,据一篇报道透露,当年基辛格博士访华时曾允许每位随行人员购买一百美元的中国货。他的这一决定在当时被认为极富远见卓识、慷慨大胆。而2008年1月至11月,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达3078.2亿美元,彼此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李肇星说,30年前,中美金融交往是零;如今,两国利益交织。以致于一位美国学者创造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表明两国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回首中美建交以来走过的这30年,可以说,两国关系既有过春暖花开之时,也有过冰雪隆冬之景。虽然近年来已经逐渐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但长期以来在民间仍有一些理解的误区。比如美国百人会2007年民意调查的结果就表明,虽然中美两国的受访对象中大多数人都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但美国受访对象中持积极态度者的比例要比中国明显偏低一些,其中尤以舆论领袖和商业精英两类人群为甚,投赞成票者的数量均不足七成。其实个中缘由不难理解,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美国人对中国的走向、中国崛起后会如何行事并无把握,甚至存在明显的担心和忧虑。
  而这种忧虑和担心也直接反映在一些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名作品《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不仅仅要富起来,它要变得实力强大。中国不仅仅想学如何制造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它要成为通用,要让通用失业。谁要不相信这话,最好和年轻的中国人生活一段时间。”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李肇星在他的发言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现实案例。当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在自己家庭选购的39件圣诞礼物中,标明“中国制造”字样的竟然有25件之多;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尝试一下离开中国商品的生活。但一年的试验后,她的结论是:“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密切。两国间贸易、政治和其他方面存在分歧,但我们应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便是美国女记者根据自身经历所著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中所下的结论。
  由此,李肇星先生说道,“中美之间存在分歧,中国不是美国,美国不是中国。但这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居然没有差异,什么都一模一样,世界岂不成了单调乏味的蒸馏水了吗?又谈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呢?”
  “大道无遮拦”是一句东方佛语。中美关系就是不怕遮拦、不可遮拦的大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美国人民一定会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李肇星先生用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禅语”对中美两国人民间的世代友好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康尼•斯威里斯:首批进入中国的美国人之一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9名成员受邀访问中国,他们成为1949以来首批获准进入中国的美国人。时年23岁的全美兵乓球女冠军康尼•斯威里斯在此分享有关她访华及对美中关系影响的记忆。
  当听说我们获邀去中国时,我又怕又喜。当时代表团正在参加东京世乒赛最后一天的比赛,中国的邀请令我们所有人惊呆了。我们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历史书和电视,大部分都是负面的。两名队员选择退出,但我决定成行,我想我们作为受邀客人会受到很好的招待。
  当我们走上连接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大铁桥时,许多记者跟我们说话。他们过不了边界,因而想把相机给我们以便拍照记录。我的队友摇身一变成了新闻记者,做笔记、拍照片,记下我们六天之行。我们是扎眼的一群人。中国人穿得彼此一模一样,灰色或蓝色的裤子和高领外衣。而我们个个都是典型美国人的装扮:牛仔裤、风衣、T恤。19岁的加州人格伦•考恩穿着红色风衣在北京到处溜达。学童们一路跟着他。街上满是两轮和三轮脚踏车和手拉车。参观当地一个工厂时,我看到工人们在一个用砖块当拦网的简易球台上打乒乓球。在北京周边的乡下,我们看到男人们在稻田里赶牛犁田,就像几千年来中国人所做的那样。
  当然免不了也有紧张。抵达的头一天,我就看到一家商店窗户上贴着标语,上面有类似“全世界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走狗!”的口号。后来我们去看戏,内容似乎是有关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
  我们在一座能容纳1.8万人的体育馆打比赛。中国乒乓球选手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他们让我们赢了好几盘。
  吃饭也许是那次中国之行最难忘的部分。我们一天就餐四五次,每餐通常都有8至10道菜。起初我问中国人我们吃的是什么,但在我得到诸如鸡爪汤和猴脑之类的回答后,我就不再问了。
  回到家乡密歇根州时,我感到宽慰、满足和疲惫。似乎人人都想跟我说话——每个组织、每家报纸。我当时没有完全认识到我们代表团访华的意义。直到几十年后我儿子在他的中学历史书中发现了我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我正站在中国的长城上。当2006年我们重返中国纪念那次访华之行35周年时,我才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来自西方的一个访问团,我们是使此后的访问团得以成行的一群人。(据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2月网络版文章)
  
  Paul:我在美国推销青啤
  Paul拥有一个硕大的啤酒肚,似乎天生为啤酒而生。他来自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25年前第一次喝青岛啤酒,没想到不仅一直喝到现在,还做起了青啤在美国西南地区的经销商。
  Paul介绍说,在加州,青岛啤酒一向是非常流行的一个品牌,20多年前,在旧金山唐人街的餐馆里可以经常品尝到青岛啤酒,后来在家庭和朋友的聚会中,也会点青岛啤酒,“并且一旦品尝了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
  Paul的公司和青岛啤酒公司的合作已经持续30年了,“每年都有100多万箱的销量”。喝青岛啤酒的消费者是各种各样的,来自各种背景、各行各业,有很多不同的背景的人都喜欢喝青岛啤酒,但他的品牌策略,目前还是集中在年轻的消费者。“在美国,青啤很受青年人的喜爱,有一次,我在纽约遇到一个25岁的美国小伙子,他拎着一扎青岛纯生啤酒,而左手臂上竟然有‘纯生’两个汉字的纹身,他解释说,对这两个字非常感兴趣,就在自己的臂上刺了青。”另外,在2008年热映的好莱坞影片《木乃伊3龙帝之墓》中,剧组运用了30年代青岛啤酒的广告灯箱,也是青岛啤酒影响力的一大证明。
  Paul相信他以后会卖掉更多的青岛啤酒,因为“随着奥运会的召开,很多人来到中国体验中国本土的风情,了解中国的历史,喜欢中国的方方面面,对青岛啤酒来源地也有更好的了解。”他相信,“青岛啤酒在美国的市场潜力是无限的。”
  最后,Paul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30多年前有一个商人第一次把青啤卖到了美国,那个人叫罗滨。上世纪70年代一个盛夏,预感中国经济将高速发展的罗滨,不远万里从美国赶赴天津参加一个交易会。岂料,罗滨刚刚抵达北京,由于唐山大地震的发生,铁路交通全部瘫痪。整整四天仍然一无所获,烦躁的罗滨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立刻离开北京,可由于地震很多地方的车票取消,罗滨待在北京哪儿都去不了。最终,他随手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地名说:我就去那儿,有票吧?于是,罗滨便这样神差鬼使地登上了开往青岛的火车。青岛的美丽征服了罗滨,也让他的心情一扫阴霾。偶然的机会下,罗滨听说了这里有中国最好的啤酒,还特意跑去品尝,结果麦香四溢、口味醇正的青岛啤酒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美妙。凭着犹太人特有的敏感和智慧,他的脑海中闪现过一个神奇的念头——‘把青岛啤酒带回美国’,他知道自己寻找到了最好的商机……不久后,第一批青啤装上了开往美国的货轮。
  
  许红炜:在美国当“插班生”
  她从大洋彼岸打来了电话,那边是阳光明媚的早晨,记者这边已经入夜了,在这种时差带来的兴奋中,我们聊起了美国的汉语和汉文化的境况。许红炜是青岛市新闻出版局产业处的处长,2008年10月,作为山东省政府选拔派出的访问学者公派去美国进修一年,如今在那里待了已有小半年。她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接送女儿上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听课,听东亚语言系的课,也听新闻管理的课,还要抽空补习英文。
  东亚语言系主要是关于亚洲文化的研究,中国文化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对中国文化研究得很深入,包括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经济上比如传销现象,文化上比如中国的人际关系,另外,对近期流行的人物也有涉猎,比如郭敬明、周杰伦”。让许红炜引以为傲的是那里有“美国唯一的‘中文旗舰工程’”。她说,“美国政府已经资助了四年,应该还会继续资助下去,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非常重视与中国的交流,他们要培养更多的懂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
  汉语其实在美国十分流行,“几乎每所中学都开设中文课,很多小学里也有,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很多就是去学校教中文。”“东亚语言系里经常有学生用中文演讲,还会精心准备相关的幻灯片,有一次我一个同学用中文讲了中国的动画片《铁扇公主》,语言的组织和资料的搜集让我这个中国人都感到惊讶。”
  在她接触的美国人中,许红炜最敬佩的人是她的导师吴伟克(Galal Walker)“他一直致力于在美国推广中国文化,翻译了很多中国作品,是美国在中国文化领域上的学术领头人,据说他还领养了一个中国孩子。”
  虽然说现在华人在美国不像以前那样被歧视,但还是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存在很多曲解,“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在吴伟克的努力下,东亚语言系今年6月份就要开始派学生到青岛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我建议政府应该参与进来,给他们多开几门介绍当代中国、青岛的课。”
  另外,孔子学院在美国的普及,也引发了她对孔孟之乡——山东的思考,“我觉得山东在国内打造传统文化品牌的同时,应该主动把手臂伸向国外,我有两个建议:一个是精选国外的十家孔子学院,赠送给他们孔子家乡曲阜的文化礼品,用体现文化命脉的礼物加强对孔子故乡——曲阜的宣传;另一个是号召全球的孔子学院为孔子的家乡建设做点事,让他们参与到对孔子文脉的保护中来。”最后,古道热肠的许红炜说,她不仅要为山东文化走向世界出谋划策,还很愿意亲自牵线搭桥。
  
  Steling:爱吃“辣蛤蜊”的美国人
  天生喜欢冒险和挑战的Steling刚刚结束了在泰国的自助游,他和以前一样,去之前不看不听,一切都要亲自去体验和感受。2003年11月28日,他也是以这种状态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飞到了中国长春。当他刚刚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眼里全是惊喜和好奇,“眼睛所到之处全是新鲜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看到飞机场上有人用毛驴驮着行李,非常不可思议”,另外,长春的寒冷也让他刻骨铭心。Steling在长春待了六个月,在他堂弟给介绍的学校里教英语。
  2004年6月,Steling回家乡帮妈妈把公司卖掉了,因为他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所以放弃了继承。2005年9月他只身飞往了青岛,他说:“青岛是唯一的选择”,“东北太冷,南方太热,西部看不到海,而青岛气候适宜,很舒服。”
  在青岛三年多的时间里,Steling爱上了一个青岛姑娘,还爱上了中国菜。“锅爆肉”、“火锅”等菜肴他如数家珍,尤其喜欢吃青岛的海鲜,他说“辣蛤蜊”三个字时,带着浓浓的青岛味。中国的美食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Steling出生在旧金山,那里有很多的中国人,有很多新的、旧的、大的、小的“中国城”,每次回去走亲戚,他总要让父母带着自己去“中国城”玩,因为那里有很多特别的东西,比如说只有在那里才能买到爆竹。那里也有很多中国餐馆,但口味稍微改良了一些,他当时喜欢吃墨西哥菜和意大利菜,中国菜吃的不多。但自从来到中国,他越来越爱吃中国菜,几天不吃就想,这次从泰国旅游回来,“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吃一顿中国菜。”
  除了中国菜,Steling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是周星驰主演的《功夫》,而“会功夫”的李小龙、李连杰和成龙,他都很喜欢。
  同时,在中国也有一些地方是他所不习惯的,比如当人们看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时,表现出的那种好奇和关注让他很不舒服。另外,他更喜欢人们井然有序的排队,走路的时候关照一下前后左右,能主动为需要的人开门等等。
  Steling说他理想中的状态是:每年都在青岛过春天、夏天、秋天,回加利福尼亚过冬天。
  
  任敏:我对国产片充满信心
  2006年11月,随着华臣影业在青岛的登陆,身为总经理的任敏在青岛也工作生活了三个年头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她亲手竖立起了“青岛华臣影城”的招牌,见证了近三年来青岛电影市场的渐变,同时对中美大片的博弈也颇有见地。
  任敏从小就对电影有着淳朴的热爱,生于70年代,看着《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长大;在好莱坞大片的突围中懵懵懂懂;伴着国产影片的繁荣逐渐成熟;2003年涉足电影业之后,更是“近水楼台”,尽情领略了大银幕里的精彩世界。
  “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外国影片是好莱坞巨制——《泰坦尼克号》,那是1997年,我上高中,我当时先自己看了一遍,之后和同学又看了一遍,谁知道后来学校又组织看了一遍,一共看了三遍,印象特别深刻。”任敏回忆说,“当时还没有现代化的时尚的多星影院,我是在青少宫的电影院看的,感觉剧情跟以前的电影很不一样,有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在里面,把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另外制作的精良、声效场景的逼真也让人大开眼界。”
  谈起对国产片的印象,任敏说,感触最深的是每年的贺岁片,“几乎每年的贺岁档影片都能被人们津津乐道,比如《无极》、《天下无贼》、《集结号》、《投名状》什么的,虽然它们因为观众喜好的不同而口碑不一,但我认为一部影片只要能被人们记住,就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她还主张,“一部影片只要有一部分观众非常认可,就应该算好电影了。”今年的贺岁片,无论是喜乐中带着淡淡感动的《非诚勿扰》,还是专业的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梅兰芳》,她都很喜欢。
  任敏认为现在的国产电影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类型、各种题材、各种表现手法都在大银幕上涌现了出来,比如2005年的《如果•爱》实现了新时期歌舞类影片的突破,可以说实现了多方位多元化的发展。并且国产电影的水平不论在制作上还是编剧上都逐步与国外影片接近了,比如近期热映的《疯狂的赛车》,编剧比较辛苦,写一个剧本等于写了四个,他们把好几条线索理顺起来,归结到一处,的确很下苦功,也很精彩。
  再说说动画片,去年好莱坞的《变型金刚》和《功夫熊猫》表现突出,《变型金刚》因为有时代背景的影响,很多人到影院追寻儿时的回忆;《功夫熊猫》里特有的中国元素和高超的创意,创造了全家总动员观影的壮观场面,然而2009年春节期间《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异军突起,重拾国产国产动画电影的信心,这部动画片以600万元的制作成本收回了全国8000万元的票房,成为目前国产动画片的票房冠军。任敏说:“今年国产影片跟进的速度非常快,比如重拍的《宝葫芦的秘密》,重拍的《闪闪的红星》动画版,可以说不管在制作思路、故事创意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找好切入点,国产动画片可以和国外的动画片齐头并进。”同时,2008年华臣影业提供的票房排行再次坚定了任敏“国产片大有作为”的观点,《非诚勿扰》、《画皮》和《赤壁(上)》,三部国产片排在前三位,《功夫熊猫》只排在第四。
  虽然说好莱坞电影仍然是世界电影的主流,但其他国家的电影也很好看。任敏就比较喜欢看法国的悬疑惊悚片,比如《暗流》、《达芬奇密码》,“里面有很多学术沉淀的东西,比如犯罪心理学、宗教学、医学、自然科学,甚至星相学的东西。”她说。
  
  何佳子:你所不知道的美国
  11岁第一次去美国参加夏令营学习,18岁开始了在美国为期四年的留学生涯,土生土长的青岛姑娘何佳子堪称半个“美国通”。在她的讲述中,美国,那个位于大洋彼岸的遥远的国度变得清晰起来。
  美国总统不离婚
  何佳子曾在位于纽约的一所教会学校进修经济学,在她的印象中美国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开放,但骨子里非常保守,尤其是在对婚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诚恳方面,这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有关。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大国,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宗教色彩可能是最为浓厚的,它有超过30万个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其中基督教占绝对优势,以至每一张美元上都印有“God Bless America”(上帝保佑美国)字样。而夫妻彼此忠诚、白头偕老是基督教推崇的家庭模式。
  经过了六十年代的性革命,离婚在美国早已是家常便饭,但上层美国人在婚姻和性的问题上仍以严谨自律为骄傲。比如,在美国,总统不仅是行政首脑,而且总统夫妇也必须是夫妻恩爱的典范,所以,没有哪个美国总统胆敢在任上提出离婚,而前总统克林顿因为在白宫里闹了一场婚外情而支持率骤降。
  美国人的这个特点跟纽约类似,它虽然有着十分繁荣和现代化的外观,但内在的精神层面有宗教信仰的支撑。
  开着飞机上下班
  “纽约是一个大熔炉”,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聚集在那里,而美国的有钱人一般都居住在郊区,他们开着私人飞机上下班,以避开拥堵的路上交通,“在中国比富是比比谁的车好,而在美国是比比谁的飞机好”何佳子说。甚至,在福罗里达州南部有飞行社区,在那里,家家有飞机,户户爱飞行。他们以机库取代车库,水面航道换作飞机跑道,飞机引擎声成为身份象征。
  在生活节奏上,美国的各个州不尽相同,比如纽约是一个快节奏的地方,竞争的压力大,马路上人们总是步履匆匆地赶时间,而加利福尼亚州就显得特别悠闲,往往早上10点钟了,人们还在慢条斯理地吃着早餐。比如同一家西餐厅,在纽约气氛总是格外紧张,点餐的速度超快,每个人也就十秒钟左右的时间;而在加利福尼亚,不管后面排了多长的队,服务员总要慢悠悠重复着:“你爷爷还好?你奶奶还好?”类似问候的话。
  中国仿LV的包最出名
  美国纽约是一个世人向往的国际大都会,830多万纽约居民来自世界各个地方,族裔的融合形成了纽约多元文化的特征。华裔人口在纽约就有37万多人,其中75%是在美国以外地区出生的移民。
  在纽约共有三个华人社区,其中曼哈顿区的“中国城”以卖假货而闻名,尤其是仿LV的包最为泛滥,那里聚集着早期的华人移民,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尤其以广州、福建、浙江等南方人居多。在皇后区的法拉盛和布鲁克林区的第八大道的两个华人社区,是90年代以来,为急剧增长的华人移民而新建的,尤其以法拉盛社区的发展最快,它已经是大陆许多新移民到纽约落脚的首选。“法拉盛里以北方人居多,一次我在那里竟然听到了有人用纯正的青岛方言打电话”,何佳子说,“并且法拉盛‘最中国’,那里有满眼的中文招牌,满街的中餐馆、中国商店和超市,能读到中文报纸,看到中文电视,到图书馆借阅中文书籍,走到街上不会英文也能买到东西,生活轻松自在。”
  姚明在美国开餐馆
  由于纽约有众多华人聚集,所以当地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已经不限于“中国功夫”,他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属相,春节的时候会向中国人拜年,课堂讨论的时候会争论“藏独”、“人民币”等问题。
  “我接触的美国人都比较友好,比如问路的时候,没有遇到被拒绝或者故意指错这种情况”,何佳子认为,作为移民国家,美国人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尤其是沿海一带国际化比较强,那里的美国人不会因为种族问题而故意排斥别人。作为班里唯一一个来自大陆的中国人,何佳子在课堂上跟她的美国同学有过多次争论,她发现只要你讲的有道理,他们就会接受,并且支持你。
  仅有400年历史的美国非常擅于吸收文明古国的文化,在好莱坞影片中经常会见到印度的僧人、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兵马俑。另外,中国城里的星巴克模仿了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大厅顶部巨龙蜿蜒;在纽约的中央车站偶尔会碰到章子怡在拍宣传片;在休斯敦西城区有姚明开的“姚餐厅”……国际化的美国不乏中国元素。
  
  《时代周刊》中的中国面孔
  美国《时代周刊》1979年的第一期杂志,将邓小平评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标题是——《邓小平,一个全新面貌的中国》。
其他文献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35周岁的生日。继1959年之后,25年来我国首次在天安门前通过阅兵形式公开检阅人民武装力量。被誉为“水下尖兵摇篮”的海军潜艇学院首次负责组建水兵方队。  1999年,当年轻的水兵带着改革开放以来海军建设的骄人业绩和当代中国水兵的自信和豪迈,又一次迈着铿锵有力的脚步,英姿飒爽地通过天安门时,中国沸腾了、全世界沸腾了,人们看到新中国人民海军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20
期刊
3月影坛演绎着这样的连环局,《国家宝藏2》中,尼古拉斯·凯奇一行人历经艰难终于找到了“黄金城”,意外发现了其中一块黄金上奇妙的文字,它们是开启远古文明的钥匙。时间一下倒退到公元前一万年,原始人与猛犸象的斗争惊心动魄,各种部落文明令人大开眼界,而在沙漠尽头的个金子塔那儿,有勇士心爱的姑娘,勇士演绎了一场‘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宏伟史诗!  《国家宝藏2》,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探宝之旅,又一连串对智慧的挑战,
期刊
百年前,开创本土银行之先河    交通银行创立时,正值清末年问,历史变革的前夜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萌芽出现在这个古老的封建国家,并在外国租界最多的上海快速发展。顺应这一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洋务派重臣——清朝邮传部大臣上奏朝廷并经慈禧太后批准的一家官商合办的银行——交通银行于1908年正式成立。在这家官商台办银行中,官股占四威,商股占六成,总资本为1000万两白银。它从创建伊始就以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商业银
期刊
品质,是一种态度。尚品,未必奢华。女人对珠宝的倾心是与生俱来的,二者的合壁也是浑然天成的,倾尽一生的时间,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收藏珠宝,几乎足所有女性不二的心愿。  钻石华贵气派,猫眼精灵巧妙,翡翠凝练典雅……提起珠宝,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光芒四射、高贵雅致之类的词汇、然而,我们所追求的品质生活,并不是盲目飚高价格,不是无休止地追逐奢华,品质生活,要的是一种态度。珠宝加身,无论贵贱,都是审美品鉴
期刊
初春的午后 阳光明媚,满眼都是生机盎然。城市东部一座大厦的空中花园里,我们约到了明珠监理董事长张瑞琴,一件玫红色带着时尚元素的唐装,透视着她的厚德、仁义,慈祥。  张瑞琴,现任青岛第批民营企业之——明珠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百名杰出女企业家,青岛市优秀母亲“大地奖”获得者,青岛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监理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理事……当我再次阅读上面的材料和她获得的荣誉时我心里
期刊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和青岛市城市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路灯照明在保障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 改善社会治安美化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越采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对城市道路照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进步加强路灯建设与管理工作,更好地迎接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的顺利举办2007年年初市路灯管理处按照市城市管理年办公室和市建委的统 部署,积极投入城管年路灯综合整治工作。接到施工任务后,市路灯管理处高度重视
期刊
耿林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诗作家之一。1926生于江苏如皋,现定居青岛,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多年。八十年代起主要从事散文诗及散文创作,已出版散文诗集《五月丁香》、《醒来的鱼》、《飞鸟的高度》等七部,散文集《人间有青鸟》等两部,及《散文诗品诗录》等,主编《中国当代散文诗精品选》等多部选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纪念中国散文诗96年评选活动中
期刊
距离加德满都5公里的帕苏帕提拿寺是尼泊尔印度教中最重要的一座寺庙,寺庙供奉的是印度教中最有影响力的湿婆神,,在寺庙的外面有条巴格马提河,这条不起眼的河在尼泊尔有着“尼泊尔恒河”之称。印度教徒们就在河边的火化台上焚烧去世的亲人,把焚烧后的骨灰扫进河里,他们相信人死后将骨灰投入河中,灵魂才能真正得到解脱。而寺庙前面的火化台,也是最尊贵的火化地方。  亲属们在遗体上洒上鲜花、粮食等祭品,依次与死者告别,
期刊
一幅油画,四易其稿,事出何因?——    1949年10月1日,年仅34岁的董希文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画面。这一历史的定格激发了他为共和国立传的强烈愿望,一直在心底酝酿着。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1953年,董希文接受委托,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一副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
期刊
私家豪华游艇这种“水上行宫”般的顶级奢侈品具有魔幻般的吸引力和乐观的市场前景,有人说其致命“毒性”不亚于精纯的海洛因,尝试一次就足以上瘾。在欧美、澳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豪华游艇向来是顶级富豪、社会名流以及“蓝血”贵族不可或缺的娇宠。  如果看看与深圳河之隔的香港,就会立刻明白游艇业的前景:香港目前已有游艇2000至3000艘,而深圳及珠江三角洲的其它城市所拥有的百万美元级富豪在数量上却远远超过香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