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在新时期,不断挖掘黔西南地区孕育的红色文化,并积极应用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去。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23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是我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并且,这一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坚定了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力地抨击了西方社会思潮对我们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提升了我国文化的战略支撑和世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展现,它使得全国人民超越不同地域、民族、语言之区别,跨越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差异,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1]。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所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范畴,是一种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观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而进一步发挥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态与内涵
  黔西南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由于黔西南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黔西南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志士联合黔西南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由中国共产党率领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文化,同时它还是中国红色文化区——左右江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黔西南红色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形态与内涵。在革命斗争期间,黔西南人民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勇敢杀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资源物质形态。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黔西南人民在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的文物作品、革命遗址等物质载体,种类多、数量众,在国内外都拥有较广泛的影响。如贞丰平街花江铁索桥就是长征时期红军经由此地进入黔西南的,威舍猪场村红军洞是贺子珍同志为拯救已受伤的钟赤兵团长而光荣负伤地,望谟卡法是中共黔西南第一个党支部的遗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连队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板陈是当时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活动的主要地点。大田坝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龙山北乡红军司令部旧址等一批在黔西南州,乃至在贵州省都有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等等。二是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它是指革命志士与黔西南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坚贞不屈,舍生忘死的革命斗争精神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也是黔西南人民不惧牺牲、不畏艰苦的民族精神与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革命斗争精神相结合的革命传统精神,这些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范畴,是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黔西南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黔西南区域内的具体形式和重要载体。
  1.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引领国家价值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勤劳勇敢的黔西南人民追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黔西南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充满压迫和剥削的旧社会,曾先后爆发过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等民族联合反抗封建统治者以及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前黔西南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使黔西南百姓常常处于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的境地,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是他们最根本的需要。1943年2月,贞丰县新寨苗族青年王凯、袁必学等受革命思想影响的18人在木厂砍香盟誓,决定组织当地各族穷苦人民,发动武装起义,他们打出“反对国民党救国救民军事委员会游击第三支队”的旗号,提出“打富济贫,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并规定了“不奸不淫,不抢不掠,缴获归公,爱护穷人”的纪律,并攻占贞丰县城,后分批撤走并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武装[2]。贞丰农民起义在黔西南的革命历史上书写了极为浓重的一笔,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推动了黔西南历史向前发展,同时,也表现出黔西南各族人民是团结战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
  2.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引领社会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最佳生存状态,也是黔西南红色文化追求的社会层面的目标。1939年,望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麻山苗族起义。麻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然而国民党反动当局并没有减轻对苗族人民的欺凌和压榨,饥寒交迫、处于死亡边缘的苗族人民再也忍受不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剥削和压迫。苗民熊亮臣、熊三妹集结数百苗民,颁布《起义文告》,宣称“有钱出钱,无钱不出;有人出人,无人不出;富的出钱,穷的不出;独子不当兵;反对抓兵派款”,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队伍增至数千人,不少布依族也参加了起义。但由于起义队伍势单力薄,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历时六年的麻山苗族起义最终失败。熊亮臣、熊三妹等起义领导人潜往广西,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成为党的地方领导干部[2]。麻山苗族起义显示了黔西南人民打击劣绅、土豪、奸商等导致社会不公根源的决心,表明了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前景目标。   3.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领个人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黔西南红色文化追求的个人目标和价值准则。在由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贵州革命史话·黔西南卷》一书中,可以看到无数的英烈在革命与生命、爱国与死亡间舍生取义,这些真正的中国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被称为“二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晴隆24道拐盘山公路作为国际社会援华物资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的重要路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要经24道拐才能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或抗战前线,24道拐因此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在艰难的八年抗战间,黔西南共投入十多万民众修筑、抢护重要公路、机场、桥梁,为保障抗战物资和兵员输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公路修建过程中共有数百名民工死亡,这些普通的黔西南百姓在民族大义和个人生命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报效祖国。
  三、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与作用
  1.坚定的革命必胜信念,体现政治导向功能
  无论革命斗争环境之艰苦、生存之艰难、战斗之残酷、牺牲之惨重,黔西南革命老区的人民经得住任何艰辛和苦难的考验,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革命中去,这是一种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信念,一种为胜利而奋斗的信念,这种信念具有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争取民主与独立的革命时代,它让黔西南人民激情燃烧,为民族解放前仆后继。如今,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能不能把准理想信念的舵;面对艰难险阻,关键时刻能不能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面对物质享受,能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面对前行中的挑战,会不会善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开拓进取,重温黔西南红色文化精神,不难从中找到答案,从而更好地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
  2.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体现文化保证功能
  黔西南是新时期贵州精神的发源地,黔西南地处西南腹地,集老、少、边、穷、山于一身,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黔西南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黔西南文化兼有农耕文化的勤勉淳朴和山地文化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特质,形成了黔西南与时俱进的强大内在动力,这就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贵州精神是黔西南长期以来落后而不自弃文化个性的总结与发扬,又是由黔西南历史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具进步性、发挥了最大作用的精神文化高度凝练而成,能够引领和鞭策黔西南人民,成为黔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文化推动力。当前黔西南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必须弘扬贵州精神,为实现黔西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共同的理信念和精神纽带。
  3.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弘扬贵州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黔西南地区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黔西南区域内的革命文物、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以及以这些遗址遗存为依托所体现出来的顽强不屈、视死如归、悍勇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属于黔西南地区红色文化内涵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引领和导向作用,正是因为黔西南人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艰苦奋斗,他们才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主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因此,挖掘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有利于践行爱国爱乡、富强民主的核心价值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高红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竞争力,持续提高黔西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2-11-11.
  [2]中国贵州省委党委研究室.贵州革命史话·黔西南卷[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旅游发展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立足西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调查基础上,主要对西藏山南桑耶镇文化创意旅游进行分析,为西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提供发展方向,结合西藏现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模式,提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博物馆进行调查,了解了长阳博物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包括编制少、专业人员匮乏、文物保护措施滞后、政府重视不够,财力投入不足、宣传教育功能缺失等问题,并以长阳博物馆为个案,反观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在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发展过程中,只有扩大人员编制、引进专业人员、广纳各路资源、改善博物馆设备条件加大宣传,民族地区的博物馆才能走得更远
期刊
摘 要:高校作为知识分子集聚地,党员人数集中。确立和提高教师党员的主体地位,对于新时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增强党组织活力、增加党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述为高校教师党员搭建深入创先争优、参与学校管理、不断学习提高、积极建言献策、体现模范作用、获得激励评价六个平台,积极构建凝聚党员新载体、开拓服务师生的新思路。  关键词:教师;党员;主体作用;平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分析了医学生对党的信仰与入党动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和信仰问题做了相关调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对党的信仰与入党动机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对医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及入党动机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一是优化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环境;二是加强大学生的医德教育;三是完善和创新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机制;四是完善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信仰;入党动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作为高校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一项集党建、教育、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作为推进高校建设的主体力量,为加强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SWOT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客观分析现实情况,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的方法,将SWOT分析法引用到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为高校党员的发展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模式。  关键词:SWOT分析法;高校党员;党建工作  
期刊
摘 要:本课题组依托网络平台,面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生展开问卷调研工作,对大学生党员发展阶段各项指标的构成、选拔方式等内容进行调研。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探究总结出大学生党员发展阶段测评中最需要涵盖的指标。依托本校本科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设立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的指标性量化评价,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实现从传统的主观考察向定性考察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客观科学测评指标体系转换,建立大学生党员
期刊
摘 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刑事诉讼本科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性,烘托出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担当。基于培养未来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目标,刑事诉讼本科教学要使学生树立起辩护律师应在刑事诉讼中有所担当的理念,要使学生体悟到有效辩护有必要成为今后刑事诉讼的一个基本原则,使学生预测到要支撑有效辩护,立法需要完善或确立程序性辩护制度、无效辩护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  关键词:刑事诉讼;本
期刊
摘 要:对于复杂、系统的著作权交易问题转化为具体理论工具分析的学术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度的价值考量入手,基于经济法视角和学科理论对数字著作权交易制度进行价值考量,进一步阐释知识产权制度的内部矛盾与外部性适应问题。以期这种制度的价值研究有利于著作权交易制度的完善,使市场、政府和司法之间的张力缓和,使其制度在应然价值的追求上实现使然的状态。  关键词:著作权交易制度;经济法;市场;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七三一部队不仅犯下秘密从事人体实验,策划实施细菌战的反人类罪行,在其建立过程中,还残酷奴役数以千计的中国劳工,并造成巨大创伤。战后,由于七三一部队的隐蔽性、美军对日本细菌战的掩盖及战后研究方向多为侧重于人体实验与细菌战罪行揭露等诸多因素,这段历史被错位掩埋于记忆之中。本文研究七十余年前七三一部队对劳工的伤害及其战后生存状况,以“文化记忆”的视角来记述历史事实,从人权伦理的角度去关心受害群体
期刊
摘 要:大学课堂对高校实现办学理念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同时也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促使高校在教学中应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通过对高校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法的相关探究,明确课堂讨论法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分析课堂讨论法在我国高校运用中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路径如下:基础教育层次应广泛引入课堂讨论法;大学应开设关于课堂讨论法的课程;应构建讨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