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失败的辩论想到的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按劳付酬是毋庸置疑的事。现在许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家中对孩子的劳动也经常采用“按劳付酬”的方式:扫一次地五角钱;洗一次锅五角钱;取一次报纸两角钱……正因为联系这样的生活实际情况,我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辩论环节:小彼得该不该给妈妈写这份帐单?意在通过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金钱有价、母爱无价这一情感主旨。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似乎已经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的场面。带着绝对的自信,我走上了讲台,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每一个教学环节。可就当进行到自己最为得意的环节时,意外出现了:所有的孩子都在表明小彼得不应该给妈妈写这份帐单,因为妈妈的付出更多,更辛苦。任凭我怎样强调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说,孩子们仍然认定不该写。还有的举例说明自己曾经是怎样向父母索要报酬的,认识到错误后又是怎样改正的。我一时泄了气,只能顺着孩子们的话题匆匆结束课程。课后,我仍旧沮丧。学生一下子就领会到课文的情感教学目标,作为老师本该高兴,可我却怅有所思。学生平时真就这样想?难道他们真的就没有一点“经济头脑”?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放弃了说真话的机会?语文教学中“价值取向”就一下子取代了孩子们的“个性体验”,那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乐趣又在哪里呢?
  阅读是一种带有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观点形成不同的看法与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中也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构建文本的意义,这便是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正如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阅读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本和教师的权威性往往压制了学生在阅读中个性体验的展现,使阅读无形当中成为一种奴性阅读。这也正是在课堂中未能如愿实现辩论的原因所在。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理所应当地认为小彼得列帐单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没有结合自己生活实践积累来谈另一种最初的感受——小彼得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孩子。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实现两者和谐统一的目标,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发挥教师的有效指导、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阅读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有感而发
  
  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对话氛围,让学生从各种禁锢、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阅读主体,敢于向课本、老师、权威挑战,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为学生放飞思想、驰骋思维、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还要学会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只有孩子们真正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说真话、抒真情,整个的阅读过程才会充满灵性的生命体验。也只有这种思想与思想的交锋、观念与观念的碰撞,才会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如果缺少了这一对话平台,那必然会减少学生思考的过程,而强迫地接受会使语文学习失去其自身的魅力。比如在《妈妈的帐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少了就“价值取向”问题地共同探讨,学生是认同了课文当中的观点,可其中却缺少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使教学过程显得单薄无力。
  
  二、教师充分发挥有效指导,寻找“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之间的契合点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于学生各种各样的“独特体验”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应该在对文本“价值取向”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与其相靠拢,最终达成共识。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对小艇样子的一段文字描写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先形成对小艇样子的初步了解。课堂上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有手工制作的小艇模型,有绘制的小艇图画,还有一位同学找来爷爷在威尼斯带来的仿真模型。学生们依据文中的词句,准确地介绍自己制作的过程。最后再对比仿真模型,对小艇的样子形成具体而准确的印象。这一印象要比老师费力讲解得到的深刻百倍。
  
  三、实行开放的语文课堂模式,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
  
  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对话”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多考虑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在《秋天的雨》一课,通过了解了秋天的美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孩子们有的改编歌曲《春天在哪里》,在大自然中找秋天;有的用彩笔画秋天;还有的写了一段自由体小诗来夸秋天。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他们心目中的秋天,一扫以往秋的萧瑟,让我们对秋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其实,对话的形式不能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语言对话,还应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静心默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作批注,让学生有感而发、有得而写、有疑而注,也能更好地满足个体阅读的需要,还学生一个独立阅读的空间。
  阅读是对学生思想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的重要方式,个性化的阅读更能彰显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正如张庆老师所说:“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育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其他文献
新课改提倡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但是“天上雷声大作,地下涛声依旧。”推行新课改三年来,还有不少学校在当地主管部门的引导下,仍然采用终结性评价,“期末一考定优劣”。并且这样的评价,只包括智育,不包括德育及其它各育,实属片面评价。假如说,某初三学生在升高中考试中,分数比较好,即使行为表现很差,也能顺利到高中就读,这样录取新生,未免不合理。在初中学校读书的其他
期刊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直接关系着全班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从事班主任工作数年来,窃以为班主任要使用好以下几个成语。    一、一视同仁    班级是一个“多元体”,各成员学习有优劣,纪律有好坏,家庭有区别,个性有差异,真可谓千人千面,教育方法众口难调。但是,有一样是相同的——人格尊严。班主任务必尊重学生的人格,摆正心中的天平,千万不要伤了学生的自尊。班主任要把每个学生看在眼里,放在心
期刊
学习一门新学科,最初的“入门”至关重要,“入不了门”就难以“登堂入室”。入门的关键在于学生“爱学”,同时“会学”。  如何使学生爱学呢?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有密切的关系。怎样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要上好绪言课,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绪言课是初中化学的开篇
期刊
生活就像一本书。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地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究竟怎样去做学困生的工作,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同良医用药,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也就是要找到“困难”的病根。因此,首
期刊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比地球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人的胸怀。”人的思想,博大精深,细微复杂,试图用几句简单的语言说清,实属不易。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多样性、互异性等都应是其特点。人的思想工作转化途径多种多样,有强制性的、有说服性的、有感悟性的、有实践性的。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仅属于软化性的说服教育,力度有限、效果有限,况且教育的对象又是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因此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化学生的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好处    (一)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相互关爱  在这里,我所谈的校园文化是指教师的团队精神——教师的合作文化。  学校需要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第一,新教师需
期刊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和谐、沟通的桥梁,才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突出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和谐    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从权力集散式的领导方式上看,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从教育目标看,领导与教师又都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不同分工的协作
期刊
笔者听过一堂《数据的统计和整理》的教学观摩课,这是该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谁能告诉大家?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  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警察。  师: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保护神,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  师:和老师是同行,来,我们握握手!  (师生握手)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建筑师。  师: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期刊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是的,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生活由此而变得积极。学生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而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期刊
近来听了一些教学观摩课,不知是教师准备不足,还是有些“秀”的意味在其中,很多课没有竞赛课那么精彩。课堂上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但这些课存在着课堂教学中“虚”的现象,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是不是我们存在“拿着课标学习,写着大纲上课”“嘴上说着专家的话,课堂念着自己的经”“评奖课精彩,平时课稀松”这样的“虚”的现象呢?现以所听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