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在基础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wk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文科背景下的德语人才培养,要求立足语言根基,不断探索与各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转变。教学团队通过开展真实问题导向下的基础德语课程教学,将德语语言教学和真实问题有机结合,以中德餐桌礼仪真实问题为例,通过查阅资料、分工合作、集体研讨,在规定时间内开展文化对比、营造文化情景和实践体验教学等策略,实现真实问题和语言教学之间的融合。实践证明,在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提出、问题剖析、实践验证、总结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其他文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辟简练,内蕴丰富深刻,十分适合小学生学习。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文言文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和现在有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个困境,从“朗读指导,感受文言魅力”“理解文意,教给方法”“明了主旨,实现‘双线’有机融合”“适度拓展,传承传统文化”这“四步”教学策略进行阐述,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习得方法,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微课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多元化和细致化的教材知识解读,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课本内容的理解,由以往平面化的教学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立体化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微课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基于微课的特点大幅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促进信息化教学在当前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可持续化发展与革新。
本着“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理念更新;扎根本校场域,强化实践取向”的基本思路,着力解决新时代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五大瓶颈问题,明确新时代中小学教科室“一库四中心”角色定位,明晰教科室的五大功能和八大行动策略,构建高定位、低重心、巧融合、微创新的新时代中小学教科室愿景,为检视新时代中小学校机构建设成效提供实践样本,为中小学教科室助力学校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案例。
空间感对人的视觉敏感、方位感知、逻辑能力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活动“丛林造屋”启发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能跳出“点、线、面”,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全方位地去思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学科教学始终围绕并贯彻核心素养理念,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构建、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现实教学中,项目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如火如荼。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中的“编程控灯利出行”项目教学为例,完成第二章的教学任务,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对项目学习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进行探究,通过亲身教学实践,认为项目学习过程具备“心—立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高校全部转为线上教育。这一转变促进了高校教学方式的重大调整和深刻反思。面对疫情常态化,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调整尝试的同时,也从教学生态系统对其中环节和各个要素进行反思,力求避免信息化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全面冲击引起的各生态要素的不平衡。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语文认知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认知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落地,融合于语文课堂与实践,共同促成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这其中,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写作训练是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和途径。而当前
期刊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  人类在各种认知活动中往往会碰到一些疑惑、难解的问题,由此产生迷惑、疑虑等各种心理状态。这些具有问题性的心理状态也强化着人的思考和研究,促使人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性心理就是思维上的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圆园员苑版)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
期刊
学生违反课堂、学校纪律,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管教和约束,但稍有差池又会引发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与学校的批评、指责,导致“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两难.那么,教
期刊
基于学校劳动教育现状确立劳动树人目标,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和综合树人功能。确立“自理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四大板块的劳动教育内容,探索多样化课程实施途径:以“一日劳动”和“收纳课程”为载体,实施自理性劳动课程;以“分餐课程”为抓手,开展班级服务性劳动课程;以“植物课程”为基点,开展全员生产性劳动;以“STEAM课程”为核心,开展创造性劳动课程;以主题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建立劳动树人校本课程评价方式,做到过程评价、方式多样,结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