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乐探讨;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刻也不能偏离教学目的。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讲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的爱好和兴趣。教师要学会讲故事。纪连海老师就是用故事来吸引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感情。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进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入迷之感。教师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变成故事的主角,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好像唱歌一样,加上节奏使故事具有可听性,语言亲切,又有变化。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象声词,各种动物的叫声的模拟词,把角色的对白进行扩充,适当重复,适当提问,让孩子们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老师的,自然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堂了。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讲故事为契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要比说一些大道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讲故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要把画画,舞蹈,表演引入课堂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绘画把内容再现出来。画精彩的景物,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喜画乐画的特点,把绘画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踊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富有表现力的对话用表演的形式,动作描写用肢体模拟。课堂经常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三、通过玩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
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教学中,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自参加,亲自体验,寓教于乐,寓学于玩。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为了认识一个事物而去主动观察,而是由于情绪的激动,兴趣的导引不由自主地去观察,使学生入情入境入理。绕口令游戏,造句接力游戏,指令游戏,传话游戏,猜字游戏,听音辨音游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中游戏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从而勤思考,大胆说。这种活动化的教学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从做中学,从玩中学,既增强了教学情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小游戏在大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四、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发掘教材中的激趣素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优化课堂效果。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把投影、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引进课堂,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实行快乐教学,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巧设练习,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某些教师为了追求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学生的健康,搜集各种复习资料,抄题,复印,中午、晚上、节假日从不肯“浪费”,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这种枯燥乏味的练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业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巧设练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能力,我在班内开展了“两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都安排一名学生进行演讲。这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兴趣浓厚,争着登台表演。一次机会,一次亮相,一次总结,一次提高。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我班还开展了“成语接龙”、“朗读快车”、“我当小编辑”、“抓错别字俘虏”、“我当小老师”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当儿童通过感受、欣赏美,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因此,加强习题训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习题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应用的好处,从而懂得创造之乐而积极创造。常见的习题训练有两种方式:
1.课堂练习
提倡的课堂多练习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结构是一种新教学观,其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适当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每节课至少穿插20分钟左右的课堂练习。练习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代表性,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梯度。练习的形式富有趣味性,生动活泼,有口答,有笔答,有小组讨论,其间还渗透着游戏和竞赛的情致。
2.课外延伸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有些课文的阅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延伸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外结合、语文教学与社会活动结合,即配合课文,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兼收并蓄,拥抱知识之乐。知识的积累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得好:“知之愈深,受之愈切”。平时我们发现学生成绩呈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就是这个道理。应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面临某种任务,在完成过程中不断培养其求知欲。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建立学习共同体,让教学相长;更要走生生“自主、合作、探究”之路,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最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快乐,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吕彩彩.增加识字乐趣激发识字意愿.教学月刊,2008(10)
[2]时光霞.浅谈课外识字方法和途径,2009(2)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乐探讨;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刻也不能偏离教学目的。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讲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的爱好和兴趣。教师要学会讲故事。纪连海老师就是用故事来吸引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感情。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进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入迷之感。教师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变成故事的主角,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好像唱歌一样,加上节奏使故事具有可听性,语言亲切,又有变化。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象声词,各种动物的叫声的模拟词,把角色的对白进行扩充,适当重复,适当提问,让孩子们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老师的,自然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堂了。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讲故事为契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要比说一些大道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讲故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要把画画,舞蹈,表演引入课堂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绘画把内容再现出来。画精彩的景物,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喜画乐画的特点,把绘画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踊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富有表现力的对话用表演的形式,动作描写用肢体模拟。课堂经常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三、通过玩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
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教学中,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自参加,亲自体验,寓教于乐,寓学于玩。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为了认识一个事物而去主动观察,而是由于情绪的激动,兴趣的导引不由自主地去观察,使学生入情入境入理。绕口令游戏,造句接力游戏,指令游戏,传话游戏,猜字游戏,听音辨音游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中游戏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从而勤思考,大胆说。这种活动化的教学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从做中学,从玩中学,既增强了教学情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小游戏在大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四、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发掘教材中的激趣素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优化课堂效果。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把投影、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引进课堂,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实行快乐教学,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巧设练习,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某些教师为了追求高分,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学生的健康,搜集各种复习资料,抄题,复印,中午、晚上、节假日从不肯“浪费”,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这种枯燥乏味的练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业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巧设练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能力,我在班内开展了“两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都安排一名学生进行演讲。这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兴趣浓厚,争着登台表演。一次机会,一次亮相,一次总结,一次提高。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我班还开展了“成语接龙”、“朗读快车”、“我当小编辑”、“抓错别字俘虏”、“我当小老师”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当儿童通过感受、欣赏美,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因此,加强习题训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习题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应用的好处,从而懂得创造之乐而积极创造。常见的习题训练有两种方式:
1.课堂练习
提倡的课堂多练习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结构是一种新教学观,其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适当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每节课至少穿插20分钟左右的课堂练习。练习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代表性,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梯度。练习的形式富有趣味性,生动活泼,有口答,有笔答,有小组讨论,其间还渗透着游戏和竞赛的情致。
2.课外延伸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有些课文的阅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延伸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外结合、语文教学与社会活动结合,即配合课文,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兼收并蓄,拥抱知识之乐。知识的积累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得好:“知之愈深,受之愈切”。平时我们发现学生成绩呈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就是这个道理。应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面临某种任务,在完成过程中不断培养其求知欲。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建立学习共同体,让教学相长;更要走生生“自主、合作、探究”之路,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最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快乐,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吕彩彩.增加识字乐趣激发识字意愿.教学月刊,2008(10)
[2]时光霞.浅谈课外识字方法和途径,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