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为依托,对在高中地理中如何应用小组学习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中地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小组在完成合作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小组在通常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具备良好的优越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教学中进行的随堂地理小组合作练习存在诸多问题,接下来就以实际论点进行分析:
(1)小组合作实施的比较盲目,大多注重形式化
由于现代化中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团队合作精神,个别授课教师就从“课必合作”的一个方面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从教学内容的“老师教和学生学”这两方面进行必要的合作和讨论,只是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展开自己的“热烈”讨论,老师的教学提纲和教学宗旨得不到根本体现,无法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使小组合作的方式流于形式。
(2)分组随意,分工不明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学的知识,懂得团队协作。地理教学中,开展并实现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有效合理的分组。但是在目前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小组极不科学,往往是以以往的班级内部相处关系来分组,一般的情况是座位前后的4—6人组成一学习小组。虽然在实现了正常的座位秩序的同时,但是却忽略了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课程学习成绩配比关系,无法真正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最优化的目标。有的学校由于人数太多或者太少的原因,造成小组内部人员无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我观点的讨论;或者小组成员过少导致讨论没有气氛,根本无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许多教师在地理授课中虽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但是却根本没有对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分配,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规范进行培养,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不自觉与秩序的混乱。
(3)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足
记得笔者曾经在做“地理外力作用”课题时,设计了12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开始之前,没有事先给与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缺少了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知识铺垫环节,导致整个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肤浅、片面,流于表面答案。最后不得不更改教育模式,按照普通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讲解完成。
2、小组讨论法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策略
(1)明细分工,科学分组
分组讨论教学中,分组是讨论学习的基础。科学的分组是保证分组讨论学习成功的关键。高中地理分组教学,一般不宜多人分组,4人一组为宜,人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教学讨论操作。在分组的过程中,组员的选择也要有所考究,学习优秀的应该与学习成绩较差者分配为一组,学习成绩中等者为一组,这样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然分组的组员人数也无需一成不变,应该根据实际讨论的问题变化而变化。比如讨论“修建水库利弊”可把全班分为两组,而讨论“流域内的水资源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一般采用4人一组为宜。通过这样的教学分组,目的是希望各学习组员之间通过讨论学习,在增强自身知识的同时,体味互相帮助的人文思想。当然,建立小组后,各小组人员在小组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应该明确分工,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防止个别学生出现“搭便车”现象,各小组人员的职责也应定期轮流。
(2)合理设计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兴趣,对于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体味成功的喜悦,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让其体味到解题的快乐。所选的题目需要教师认真考究,不能太难,难则易折;不能太简单,易则无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紧扣教学主题与教学重点,可以以学生的周围生活环境为依托,引出讨论话题,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可以对地理概念与地图表的判断,城区工厂建设(与气候,人文环境相关的话题)等课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3.)积极引导,奖惩分明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主体对象,小组学习并不是所谓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放羊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其次,监督和指导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是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验收和检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是以教学问题为依托,通过让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教师主导,需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與到教学中去,能够被问题所吸引;其次,在教学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进程,严格控制教学小组学习进度,在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如在讲讲解城市区域位课的小组讨论中,5分钟入主题,20分钟讨论合作,10分钟陈述讨论结果,10分钟点评;最后在小组学习讨论完成后,应该对各小组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讨论,评判其中的错误,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把讨论的主体融入到评论中去。一个成功的小组合作教学应该受到老师的积极推崇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为了吸引学生更多更好的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可以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小组第一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小组最后一名应该有一些小小的惩罚,当然惩罚不能过重,否则将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小组学习产生反感。比如,第一名可以免除一次卫生扫除,最后一名则增加一次等小奖小惩。
3、结束语
小组讨论学习对教师而言,提高了教学难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小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摸索、多思考,不断总结。从小组建设、主题讨论、过程控制、总结评价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高中小组学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枫.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32)
[2] 余文利.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 基础教育研究. 2008(06)
[3] 徐莉,夏晓梅.合作学习理论概述及意义分析[J]. 科技资讯. 2008(21)
[4] 柴华芬.开展合作学习提升地理专题复习效果的实践研究[J]. 科学大众. 2008(04)
作者简介:性别:男,民族:汉;学历:本科,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职称:中交二级,出生年月:1984年7月,?籍贯:四川盐亭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中地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小组在完成合作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小组在通常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具备良好的优越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教学中进行的随堂地理小组合作练习存在诸多问题,接下来就以实际论点进行分析:
(1)小组合作实施的比较盲目,大多注重形式化
由于现代化中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团队合作精神,个别授课教师就从“课必合作”的一个方面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从教学内容的“老师教和学生学”这两方面进行必要的合作和讨论,只是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展开自己的“热烈”讨论,老师的教学提纲和教学宗旨得不到根本体现,无法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使小组合作的方式流于形式。
(2)分组随意,分工不明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学的知识,懂得团队协作。地理教学中,开展并实现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有效合理的分组。但是在目前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小组极不科学,往往是以以往的班级内部相处关系来分组,一般的情况是座位前后的4—6人组成一学习小组。虽然在实现了正常的座位秩序的同时,但是却忽略了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课程学习成绩配比关系,无法真正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最优化的目标。有的学校由于人数太多或者太少的原因,造成小组内部人员无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我观点的讨论;或者小组成员过少导致讨论没有气氛,根本无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许多教师在地理授课中虽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但是却根本没有对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分配,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规范进行培养,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不自觉与秩序的混乱。
(3)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足
记得笔者曾经在做“地理外力作用”课题时,设计了12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开始之前,没有事先给与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缺少了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知识铺垫环节,导致整个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肤浅、片面,流于表面答案。最后不得不更改教育模式,按照普通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讲解完成。
2、小组讨论法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策略
(1)明细分工,科学分组
分组讨论教学中,分组是讨论学习的基础。科学的分组是保证分组讨论学习成功的关键。高中地理分组教学,一般不宜多人分组,4人一组为宜,人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教学讨论操作。在分组的过程中,组员的选择也要有所考究,学习优秀的应该与学习成绩较差者分配为一组,学习成绩中等者为一组,这样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然分组的组员人数也无需一成不变,应该根据实际讨论的问题变化而变化。比如讨论“修建水库利弊”可把全班分为两组,而讨论“流域内的水资源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一般采用4人一组为宜。通过这样的教学分组,目的是希望各学习组员之间通过讨论学习,在增强自身知识的同时,体味互相帮助的人文思想。当然,建立小组后,各小组人员在小组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应该明确分工,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防止个别学生出现“搭便车”现象,各小组人员的职责也应定期轮流。
(2)合理设计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兴趣,对于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体味成功的喜悦,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让其体味到解题的快乐。所选的题目需要教师认真考究,不能太难,难则易折;不能太简单,易则无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紧扣教学主题与教学重点,可以以学生的周围生活环境为依托,引出讨论话题,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可以对地理概念与地图表的判断,城区工厂建设(与气候,人文环境相关的话题)等课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3.)积极引导,奖惩分明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主体对象,小组学习并不是所谓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放羊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其次,监督和指导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是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验收和检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是以教学问题为依托,通过让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教师主导,需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與到教学中去,能够被问题所吸引;其次,在教学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进程,严格控制教学小组学习进度,在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如在讲讲解城市区域位课的小组讨论中,5分钟入主题,20分钟讨论合作,10分钟陈述讨论结果,10分钟点评;最后在小组学习讨论完成后,应该对各小组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讨论,评判其中的错误,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把讨论的主体融入到评论中去。一个成功的小组合作教学应该受到老师的积极推崇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为了吸引学生更多更好的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可以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小组第一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小组最后一名应该有一些小小的惩罚,当然惩罚不能过重,否则将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小组学习产生反感。比如,第一名可以免除一次卫生扫除,最后一名则增加一次等小奖小惩。
3、结束语
小组讨论学习对教师而言,提高了教学难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小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摸索、多思考,不断总结。从小组建设、主题讨论、过程控制、总结评价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高中小组学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枫.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32)
[2] 余文利.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 基础教育研究. 2008(06)
[3] 徐莉,夏晓梅.合作学习理论概述及意义分析[J]. 科技资讯. 2008(21)
[4] 柴华芬.开展合作学习提升地理专题复习效果的实践研究[J]. 科学大众. 2008(04)
作者简介:性别:男,民族:汉;学历:本科,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职称:中交二级,出生年月:1984年7月,?籍贯:四川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