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英译底本研究》序

来源 :红楼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书的基础是李晶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书稿修改完毕即将出版之际,作为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自然有一些话要说.rn李晶本科是山东大学外语系,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时专业则是中国现代文学,但她似乎与《红楼梦》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缘,尤其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红楼梦》始终抱有极大的兴趣.在读博士研究生前她就对杨、戴英译本《红楼梦》进行了研究,因此她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在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选择了杨、戴英译本《红楼梦》研究.
其他文献
在《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中,钱锺书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做了深入讨论.他从文学角度出发来把握悲剧概念,分析《红楼梦》不合悲剧概念的原因;又从叙事模式的角度比较冯小青与林黛玉形象的异同,以此来展现《红楼梦》的独特性,也折射出钱锺书“阐释循环”的批评理念.而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兼采王国维“厌世解脱”说的合理意涵,分析人物设计的独到之处.这些内容均为此前论者未曾论及,对于探索钱锺书小说观念,以及他对《红楼梦评论》的批评态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是“新红学”的开山之作,在此文中,胡适运用实验主义的科学原则,提炼乾嘉朴学中合乎科学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了考证.因这种方法本是注经史之法,又因胡适的“考据癖”“历史癖”,使其形成《红楼梦》为曹雪芹“自叙传说”的结论,并推导出“自然主义杰作”的判断.此种结论,是因为忽视了小说创作中的“典型化”过程,并且缺少对“辞章”的关注所导致的.
春柳剧场是我国话剧艺术早期形式新派演剧的鼻祖级团体,其剧场演出艺术被推为“新剧”时代冠首.在其上座率最高的5部优秀原创剧目中,有3台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成——《鸳鸯剑》《大闹宁国府》《夏金桂自焚》,可见,在搬演外国剧目的同时,春柳剧场已经点燃编创中国人自己剧目的热情.在国人皆知《红楼梦》的基础上,欧阳予倩、马绛士、冯叔鸾等人,下笔浓缩剧情、完整对话、布局人物关系及冲突,最主要的是在封建势力的大环境下,突破了传统,以新思想“化装”人物,真实、艺术地再现了形象本身的民族气质,营造了或褒或贬的戏剧氛围,完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步态“摇摇摆摆”一词,涵义究竟为何,百年来争执未休.我们根据《红楼梦》各种脂抄本和程刻本中版本文字的衍变以及对林黛玉步态的描写,探讨了狄平子、吴克岐、胡适、俞平伯等诸多学人的比勘判断;并结合“摇摇摆摆”的词语释义、与《红楼梦》刊刻相近时代的文献书证以及小说评点者的批语,考察了《红楼梦》版本源流与衍变的复杂性.以此为基础还原版本真相,延伸思考,或许对“摇摇摆摆”的认识会更周全、更到位一些.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及其注解集中传达了作者深刻的幻灭心态.在看似简单的“好”“了”之间,蕴含着如梦似幻的人生情态、彰显着从生命个体到社会人伦的多重幻灭、传达着由现实幻灭而导向精神家园消解的生命感味.在“了便好”“好须了”的哲理辩证中,隐含着“真好须自了”的思想指向.“自了”即自我了悟,超越“旧我”,生命于种种幻灭中走向自我救赎.这是曹雪芹在中国传统文化幻灭书写的基因上进行的思想超越.
2021年3月27日,适逢胡适《红楼梦考证》初稿诞生一百周年,京中红学界于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出版座谈会,热议商务印书馆于同年1月推出的宋广波编校之《胡适论红楼梦》一书.出席座谈会的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俊、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吕启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熙中、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启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与会者还有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孙伟科,北京曹学会秘书长位灵芝,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曹立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段江丽,《红楼梦学刊》编审张云,《红楼梦学刊》副主编
期刊
民国时期的红楼戏改编由上海的新剧拉开序幕,虽然剧本绝大多数都未能传世,所幸有《申报》所刊戏剧广告可以一窥其上演情况.本文将第一部新剧红楼戏出现到春柳、新民、民鸣三大主力剧团的红楼戏演出告一段落、即1913年到1915年6月作为其萌芽期,梳理早期红楼戏的上演脉络.这一时期的红楼戏几乎全为新剧作品,呈现出避开长篇小说《红楼梦》主轴、偏好撷取戏剧冲突强烈且相对较为独立的支线情节的改编倾向.参与编演的剧人多为知识分子,显露了剧作家的初步自觉及舞台意识,在创造新剧红楼戏的同时,也推动了之后京剧红楼戏的诞生.
《读红楼梦随笔》一书署名为“清佚名氏撰”,有观点认为此书后为洪秋蕃抄袭而成《红楼梦抉隐》.陈毓罴、胡文彬等先生都曾关注此书的作者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学界公案,但仍存在可补之处.综合运用方志、清人笔记等材料,可以进一步考证洪锡绶的仕宦经历,部分史实也可以为《读红楼梦随笔》乃是洪锡绶所作提供新证.此外,部分资料还可借以考论《红楼梦抉隐》署名“武林洪秋蕃”的问题:洪锡绶之字乃是“秋帆”,“秋蕃”或为洪锡缓后起别号.
民国时期,张笑侠的名字在红学与戏曲研究界经常出现,但目前专业文献对其生平事迹等纪录不详,学界对其丰富的著述尚缺乏详细了解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钩沉零散而关联的文献资料,初步辨明与梳理张笑侠其人其著,为相关专业研究和史料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俞平伯“《红楼梦》的传统性”论述早于西方互文性理论,却与之不谋而合.首先,俞氏的“传统性”揭示出《红楼梦》的几种互文手法,包括引用、改写、文化传统借用以及对前代作品的评论.其次,俞氏的“传统性”体现“建构互文性”的本质,强调作者在创作中的地位,认为《红楼梦》是可读性文本而非可写性文本.俞平伯的“传统性”无形中契合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也是其“以文学和哲学眼光研究《红楼梦》”方法的一个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