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侠生平著作考述

来源 :红楼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07603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张笑侠的名字在红学与戏曲研究界经常出现,但目前专业文献对其生平事迹等纪录不详,学界对其丰富的著述尚缺乏详细了解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钩沉零散而关联的文献资料,初步辨明与梳理张笑侠其人其著,为相关专业研究和史料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其他文献
进入新世纪的日本社会表现出更多的后现代性症候,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伴随着流行文化浸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青年群体中尤为如此.辩证地看,这种现象并非完全得益于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深入人心,更现实的原因是诸如企业、家庭等公与私的场域内普遍存在阻碍个性发挥与个人独立的传统封建因袭.在此社会大语境里,华裔学者王敏以翻案小说的形式改编了《红楼梦》,故事以平等为终极理念、以“个性伸张”和“女性独立”为主人公的奋斗目标,适应又针对了当代日本社会的现实弊病,使中国古典在异域延续了“后世生命”,是寻求《红楼梦》当代价值在日本的有
《广弘明集》成书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是南山律宗开山之祖道宣晚年编撰的一部佛教思想文献集.《广弘明集》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历代佛学研究者都对其非常重视,为其注音释义者甚众,主要包括: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宋毗卢藏随函音义、宋思溪藏随函音义、宋元碛砂藏随函音义等.我们对《广弘明集》历代佛经音义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广弘明集》语言文字的整理和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助于探明9-14世纪佛经音义文献的文本流传情况,同时为佛经音义和佛经原典的对读与互校提供一个探索性参考.
在《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中,钱锺书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做了深入讨论.他从文学角度出发来把握悲剧概念,分析《红楼梦》不合悲剧概念的原因;又从叙事模式的角度比较冯小青与林黛玉形象的异同,以此来展现《红楼梦》的独特性,也折射出钱锺书“阐释循环”的批评理念.而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兼采王国维“厌世解脱”说的合理意涵,分析人物设计的独到之处.这些内容均为此前论者未曾论及,对于探索钱锺书小说观念,以及他对《红楼梦评论》的批评态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是“新红学”的开山之作,在此文中,胡适运用实验主义的科学原则,提炼乾嘉朴学中合乎科学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了考证.因这种方法本是注经史之法,又因胡适的“考据癖”“历史癖”,使其形成《红楼梦》为曹雪芹“自叙传说”的结论,并推导出“自然主义杰作”的判断.此种结论,是因为忽视了小说创作中的“典型化”过程,并且缺少对“辞章”的关注所导致的.
春柳剧场是我国话剧艺术早期形式新派演剧的鼻祖级团体,其剧场演出艺术被推为“新剧”时代冠首.在其上座率最高的5部优秀原创剧目中,有3台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成——《鸳鸯剑》《大闹宁国府》《夏金桂自焚》,可见,在搬演外国剧目的同时,春柳剧场已经点燃编创中国人自己剧目的热情.在国人皆知《红楼梦》的基础上,欧阳予倩、马绛士、冯叔鸾等人,下笔浓缩剧情、完整对话、布局人物关系及冲突,最主要的是在封建势力的大环境下,突破了传统,以新思想“化装”人物,真实、艺术地再现了形象本身的民族气质,营造了或褒或贬的戏剧氛围,完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步态“摇摇摆摆”一词,涵义究竟为何,百年来争执未休.我们根据《红楼梦》各种脂抄本和程刻本中版本文字的衍变以及对林黛玉步态的描写,探讨了狄平子、吴克岐、胡适、俞平伯等诸多学人的比勘判断;并结合“摇摇摆摆”的词语释义、与《红楼梦》刊刻相近时代的文献书证以及小说评点者的批语,考察了《红楼梦》版本源流与衍变的复杂性.以此为基础还原版本真相,延伸思考,或许对“摇摇摆摆”的认识会更周全、更到位一些.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及其注解集中传达了作者深刻的幻灭心态.在看似简单的“好”“了”之间,蕴含着如梦似幻的人生情态、彰显着从生命个体到社会人伦的多重幻灭、传达着由现实幻灭而导向精神家园消解的生命感味.在“了便好”“好须了”的哲理辩证中,隐含着“真好须自了”的思想指向.“自了”即自我了悟,超越“旧我”,生命于种种幻灭中走向自我救赎.这是曹雪芹在中国传统文化幻灭书写的基因上进行的思想超越.
2021年3月27日,适逢胡适《红楼梦考证》初稿诞生一百周年,京中红学界于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出版座谈会,热议商务印书馆于同年1月推出的宋广波编校之《胡适论红楼梦》一书.出席座谈会的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俊、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吕启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熙中、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启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与会者还有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孙伟科,北京曹学会秘书长位灵芝,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曹立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段江丽,《红楼梦学刊》编审张云,《红楼梦学刊》副主编
期刊
民国时期的红楼戏改编由上海的新剧拉开序幕,虽然剧本绝大多数都未能传世,所幸有《申报》所刊戏剧广告可以一窥其上演情况.本文将第一部新剧红楼戏出现到春柳、新民、民鸣三大主力剧团的红楼戏演出告一段落、即1913年到1915年6月作为其萌芽期,梳理早期红楼戏的上演脉络.这一时期的红楼戏几乎全为新剧作品,呈现出避开长篇小说《红楼梦》主轴、偏好撷取戏剧冲突强烈且相对较为独立的支线情节的改编倾向.参与编演的剧人多为知识分子,显露了剧作家的初步自觉及舞台意识,在创造新剧红楼戏的同时,也推动了之后京剧红楼戏的诞生.
《读红楼梦随笔》一书署名为“清佚名氏撰”,有观点认为此书后为洪秋蕃抄袭而成《红楼梦抉隐》.陈毓罴、胡文彬等先生都曾关注此书的作者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学界公案,但仍存在可补之处.综合运用方志、清人笔记等材料,可以进一步考证洪锡绶的仕宦经历,部分史实也可以为《读红楼梦随笔》乃是洪锡绶所作提供新证.此外,部分资料还可借以考论《红楼梦抉隐》署名“武林洪秋蕃”的问题:洪锡绶之字乃是“秋帆”,“秋蕃”或为洪锡缓后起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