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情趣,能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从设置情境,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充分利用文本,找准审美契合点,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21-02
  2009年新修订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情趣,能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找准审美切合点,努力构建课堂美的空间,灵活运用各种审美教育形式,实施审美教育和情感的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观,建立健全的审美心理,在学生心理播下美的种子,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1 设置情境,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和特点,科学地设置情境,创设美的氛围。
  1.1 美读,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并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如美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描写:“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在美读中学生进入了角色,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沉浸在优美乐曲的境界里。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的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
  1.2 借助电教媒体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现代化电教媒体集声、像、乐为一体,直观形象地提供了审美对象,创设了最佳的审美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1)借助音乐创设美的情境。音乐能够激起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情感,创设了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的审美情境。能够引起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感情上的共鸣。引起了共鸣,欣赏者可以迅速地,不知不觉地进入艺术形象境界,深深受到作品中感情的感染,获得审美体验。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特意精选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前先播放了一遍,乐曲优美的旋律及其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接着,再以《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选择课文中优美的句段,师生反复诵读体会,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成的审美氛围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借助影像,创设美的情境。借助录像的播放与投影仪,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作品的意蕴美。比如在讲《壶口瀑布》时,可借助录像的播放,让学生首先领略壶口瀑布的壮美及气势。然后再让学生走进作品,在影像的基础上领悟作品的意蕴美。
  2 充分利用文本,找准审美契合点,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
  2.1 深入挖掘课文内蕴,引领学生鉴赏美
  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储存着许多审美信息,蕴藏着强大的审美潜能,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的语言不是赤裸裸地直叙生活,而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染人、教育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认识美和鉴赏美。
  (1)挖掘课文的自然美。自然美是一切美创造的基础。自然美可以丰富人的文化知识,也能陶冶情操,美化人格。教材中有大量课文是属于自然美的。比如有描绘山水美的《壶口瀑布》等,有撷取生态美的《荷塘月色》等,这些作品都是客观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美的统一,因而能产生诱人的美感,嗅到美的芳香,领悟到美的精神。这些展现自然美的文章都是作者审美意识的反映,它将典型的自然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要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通过学生听、说、读、写、练、画等准确的感知,形神兼备的画面就进入学生大脑而形成表象,最终感悟作者所寄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如《壶口瀑布》中那壮美的气势,《荷塘月色》中月色荷塘的美景,都“移植”在学生眼前,经过反复诵读,揣摩和体会,作者的真摯感情和学生的向往热爱之情便水乳交融,自然变了对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瑰丽景象的赞赏,对清华园迷人的月色荷塘美景的向往。经过教师精心分析,师生共同从中感悟出作品包含的意蕴,梁衡对壶口瀑布壮美气势的赞赏,其实是对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赞美;懂得作者朱自清先生对月色荷塘美景的欣赏,其实是为了排遣心中不宁静的心情。
  (2)挖掘课文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会折射出人性,产生人情。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如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写母子三人承受重大的精神打击,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在新年之夜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在这奋争的过程中,母子的子之情,两个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以及兄弟互相友爱的感情,通过四次吃阳春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学生认识作品,理解内容,首先必须理解作家贯注于作品的情感。情感是沟通审美主体与对象的桥梁。教师不断挖掘作品的性情美就是不断满足学生审美感情的需要,起到引导和规范学生要求的作用,陶冶性情。   (3)挖掘课文的艺术美。课文中所展现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等都集中表现在艺术美里。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情文并茂的美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诸如文章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绝非单纯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果我们用心地去读、去品味,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就会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作者那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细密真挚的情致,通篇贮满诗意。再如《再别康桥》,充分显示了绘画美、建筑美、和音韵美,那有规律的音韵、节奏,又使人感到一种和谐美。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相完美统一的,都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能够吸引人产生美感。
  2.2 诱导审美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在审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能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知中获得的审美意象和旧有的表象相联结、综合,从而改造成为新的审美意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用语言来表现的,它的形象不象绘画、雕塑给人以直接的可视外形,它对于人来说是间接的形象。因此,诱导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教师在讲授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本诗中最能折射诗人沉重浓郁的饿感情的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然后引导说:“这两句诗共十四个字,荡气回肠,内涵深刻,暗示了时乱之艰,写尽了诗人多年的失意、苦痛,寄托着诗人美好的期盼,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的余地。现在同学们学习MTV的制作方法,联系诗人的经历,为这两句诗想象、设计几个画面,怎么样?”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境界,想象的闸门打开了:
  “这是一个凄凉的夜晚,黑云翻飞,秋风呼啸,大雨滂沱。衣衫单薄、头发花白的诗人伫立在破草屋前,仰望苍天,发出声声长叹……”
  “狂风卷着茅草在飞舞,掠过树梢,又像精灵一般飘向苍黄的天宇……”
  “破旧的城墙外,夕阳残照,碧草凄凄,又渐渐变黄,变枯。”
  “朱漆衙门里,灯红酒绿,阔人在宴歌醉舞;茫茫雪地上,逃难逃荒者留下一串脚印……”
  “唐代都城长安的城外桥边,出征的唐兵浩浩荡荡,送别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的哭声震天。烟尘滚滚,天际边战火弥漫……”
  “诗人伫立在滴着雨水的破草屋的窗前,挥笔泼墨,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字,默默地遥望东方曙色……”
  教师诱导得好,学生的思绪跨越了时空的屏障,对原诗的想象、再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发挥。
  3 结语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挖掘美文的审美要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灵感,创设美的情境,深入地品味语言,誘导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静态的文字在我们富有激情的艺术点播下还原成形象,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认识美、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达到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Z].2009.
  [3] 梁少梅.在语文教学中对中职生进行审美教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6.
  [4] 刘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当代经济,2007(5):118-119.
其他文献
介绍了卫星直播电视的优势,国外卫星直播电视的现状,我国卫星直播电视的发展等方面.
在'10+3'合作框架下,东亚经济已呈现出地区经济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崭露头角、投资双向流动格局初具规模的良好态势.但经济基础不稳固、各国经济及
缪荃孙是清代著名图书编撰家。本文从书目编撰、地方志编撰、金石学著作编撰等方面论述了他在图书编撰学上的贡献。
紧扣现实事例说理,针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和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阐述了基层公共图书馆扬长避短,凭借资源信息优势,建设特色馆,在服务上创新求特色,应是
一、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概况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90%以上的大学图书馆已完成本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的建设到90年代,各图书馆的书目已能在网上共享.
本文详细阐述了“国际敦煌学项目”数字化技术和应用,介绍“国际敦煌学项目”产生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在互联网上的应用。
人际传播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数字参考咨询本质上属于间接人际传播:数字技术是它的传播中介,从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到视频会议、网络寻呼中心等等,其中介形式越来越多,但总的发展
摘 要:高职思政课仍然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堂轻实践的缘故,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师生情感活动。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课 教学 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16-01  1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
多边性区域合作是一个相当时髦的名词,它渗透到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行业。图书馆间合作的最初形式是馆际互借,它协助读者查找本馆未藏资料,是图书馆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一种最基
本文介绍了榆林市有线电视城域网改造的步骤和各项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