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一座城市的记忆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lot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出发前往土耳其之前,就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看了一遍,因此奥尔罕·帕慕克事先为伊斯坦布尔镀上了一层历史厚重感以及失落感。也正因为看了这本书,当我真正脚踏这座横跨亚欧大陆经历几大帝国的千年古城伊斯坦布尔时,内心才能不仅仅感觉到作为游客观光旅行才有的兴奋与喜悦,感叹与唏嘘,而是更多了几分对历史逝去,辉煌不再的忧伤感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并不是一本游记而是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善于细节刻画以及使用隐喻的帕慕克,将伊斯坦布尔兴衰起落与交融冲突的点点滴滴灵性地埋藏在了家族往事与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中。伊斯坦布尔失去了它的光辉,在土耳其人眼中这个过程就像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船只然后远去慢慢消失;伊斯坦布尔失去了它的荣耀就像帕慕克公寓里的家具慢慢积满灰尘;伊斯坦布尔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就像迷失在伊斯坦布尔古老的街区不知道该往东还是往西。失去之后,有千千万万土耳其人都像帕慕克一样生活在一丝丝呼愁环绕中。
  “呼愁”一词是源自土耳其语Huzn表示忧伤的意思,这是一个有着浓厚阿拉伯文化以及伊斯兰文明韵味的词语。表达了心灵深处的失落感一种不可抗拒的忧伤。对于这种忧伤,帕慕克的回应是“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我自己的忧伤”,在他心里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废墟之城,甚至连阳光都渗透着忧伤。为什么会忧伤,或许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公民。我们现在很难体会到这种忧伤,但帕慕克用他细腻而严谨的文字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忧伤。在博斯普鲁斯老别墅空荡荡的船库中,在老书店里皱着眉头等待顾客的书商脸上,在满是失业落寞者的茶馆,帕夏官邸里吱吱作响的老旧地板中,隐匿在城市之间的城墙废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财政危机后,这些描述使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忧伤。“自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他出生的城市在伊斯坦布尔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伊斯坦布尔对帕慕克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然而,帕慕克亦相信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这样的呼愁这样的伊斯坦布尔造就了现在的帕慕克,因为呼愁已经是他的胎记是他的一种精神状态。
  经过了拜占庭帝国然后到奥斯曼帝国的古老文明辉煌冲刷过后,伊斯坦布尔现在已经被架空了,传统,文明,荣耀已经不复存在,世界上再也没有太多对它关注的目光。所以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其说是帕慕克为土耳其人的呼愁代言,不如说是整个土耳其人民对失去的帝国辉煌的一首挽歌。如果我们出生在清朝中国开始衰败的时候,被列强侵略践踏的时候。一切文明开始没落一切辉煌都被夺走的时候,是否我们对中国对中华民族也会有深深的呼愁呢?想必这种忧伤是一致的。因为这是一种失去过后的忧伤,胜似时光不可回流的伤感。
  一个城市,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荣耀以及辉煌,那么它则沦为一座充满废墟的城市。但是这又是极具悖谬的美感的,帕慕克描述道:“罗斯金表明,如画之景由于是偶然发生。因此无法保存。毕竟。景色的美丽之处不在于建筑师的意图。而在于其废墟。这说明许多伊斯坦布尔人不愿见旧木头别墅修复的原因:当变黑、腐朽的木头消失在鲜艳的油漆底下,使这些房子看起来跟18世纪城市的极盛时期一样新,他们便与过去断绝了美好而退化的关系。因为过去一百年来。伊斯坦布尔人心目中的城市形象是个贫寒、不幸、陷入绝境的孩子。我十五岁作画时,尤其画后街的时候,为我们的忧伤将把我们带往何处感到忧心。”废墟让人忧伤的是失去所带来的切肤之痛。然而,在帕慕克笔下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又意味着“诞生于城墙外荒凉、孤立、贫穷街区的梦想”。通过局外人的眼光这些场景不是衰败,不是废墟,而是新的希望的象征,是沉淀的历史,是往日辉煌的记忆。而土耳其人虽然满怀呼愁但是他们亦相信这不是他们失去的终点而是他们重新开始的起点。帕慕克通过细节借景抒情,例如他写道:“只有当我们从街头缝隙或无花果树夹道的巷弄中瞥见这些建筑。或看见海洋的亮光投射在建筑物墙上,我们方能说是欣赏如画之美。”对于帕慕克来说,废墟就是新的一门都市美学。帕慕克说:“若想在废墟中‘发现’城市的灵魂。将这些废墟看做城市‘精髓’的表现,你就得踏上布满历史偶然性的迷宫长径。”他还通过穿插不同的废墟的照片使得他对伊斯坦布尔的描述与忧伤的情感相得益彰。仿佛就像一帧一帧的老电影中街景的定格,其中却不乏浓浓的呼愁的忧伤。帕慕克还说到要成为“陌生人”才能更好地欣赏这番美景,而帕慕克认为自己可以同样看到废墟的美是因为他的灵魂和躯壳分离。即便他从未离开过伊斯坦布尔。但他还是在以陌生人的身份目睹这座城市的变迁没落。从而心里才能体会到这悖谬的美。从中看到土耳其人重新开始追寻的梦想。去到伊斯坦布尔你会从蓝色清真寺,索菲亚大教堂,古老的建筑,苍劲的常青藤里瞥见那曾经的辉煌。正是历史留下的废墟。让人们记得重新出发。失去并不代表不能再次拥有,我们可以再努力而让自己重新拥有。这应该是《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帕慕克说:“我不愿抱怨,我接受我出生的城市犹如接受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命运,争论毫无意义。”就像不能选择你的父母,你的容颜,你的身体一样,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出生的城市,但在帕慕克的心里他还是深深地爱着伊斯坦布尔的。同样,就像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城市,我们不能选择不失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它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光耀,它的子民从此患上了一种叫呼愁的“病”,废墟般的城市,我们却能从中感觉到美,虽然这种美不是纽约灯红酒绿繁华的美,不是伦敦始终优雅闪耀日不落帝国光辉的美,更加不是大自然清新怡人的美。这种美是发自观察者内心对不完美对失去抱有接受态度才能体会到的美。有时候,当我们失去时。我们觉得事情变得不完美不如我们所愿,我们会悲伤会孤独甚至会生气。这样我们就错过了这种美。当失去后,能淡然一笑带着美的眼光回忆往事时,能把失去当成重新开始的起点时,我们就已然释怀。
其他文献
悲剧之后的悲剧流淌它的骨架之影九月是破灭后倚靠在风暴的墙壁和斯宾诺莎的睡眠你纯粹的树木滴落着它纯粹的树叶滴落着雨的梦的向着废墟倾斜的裂损严重的石雕《秋天的立体》
他坚毅地向前走去。手里提着的那封死信,很重,像是全人类覆灭之前写给上帝的最后一封信。他从鼠街西头的那条污水河开始,沿着街道向东走去。他仰着头,留心察看着每一扇窗子。活了大半辈子,他生平还是第一次感悟到那些千奇百怪的窗子比过往行人的脸孔更富于表情,更富于故事,它们生动地向你敞开着心扉,各种色彩情调的窗帘,或在晨风里徐徐漫出,像是要伸手抚摸你的脸孔;或是羞滴滴半掩面、欲言又止地曼声而歌。老人仰着头,一
我从小就对棋类有兴趣,什么跳棋、象棋、陆战棋、五子棋……都玩过。然而,自从进入识字教学以后,我逐渐失去了下棋的乐趣。进入东门中学以后,我发现这个十分有趣的学校,开设
【教材分析】  《灰椋鸟》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热爱大自然这一情感的最佳载体。文章篇幅很长,这就需要把长文短教。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氛围,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看”“听”入手,让学生入情入境,把朗读、感悟、表达等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明白植树造林的意  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劳,激发学生对鸟儿、对大自然的  热爱。  【教学生长点】  1.朗读体验中生
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Craig Clunas(中文名:柯律格)十余年来潜心中国艺术史,尤其是明代物质文化的研究,产量丰硕、视角别出心裁,对关联及旁涉学术领域,包括中国艺术
三角形内角之和的验证,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容忽视的重点。关于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验证,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最简单和易于理解的方法,它们分别是:撕补拼凑法、结合直角三角形
在湖北省江陵县城东北3公里处,位于纪南城和郢城之间,有一墓冢,封土高达14米,宛若山丘,伫立在广袤的原野上。墓四周松柏长青,好像在护卫着这里的主人,远远望去,翠色延绵,郁郁
一、炎帝究竟是不是神农氏翻阅史籍,最早把炎帝和神农氏当作一人的史书,是秦汉之际的谱牒《世本》。唐代刘知几说:“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候、卿大夫之世,终
李拔(1713-1775年),字清翘,一作靖峤,号峨峰,四川省犍为县玉津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日。李拔年轻时,家境艰难,只得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忙碌了一天,两腿一身泥,
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变量 ,而社会科学则通过扩展制度选择集合、优化制度目标设计、提高制度供给能力和降低制度创新成本成为影响制度变迁的不可替代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