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往事并不如烟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本《闲话藏书》,反响还不错。卖完后编辑建议我再写一本类似的,所以前几年又出了一本《藏书小识》,将《闲话藏书》中重要的部分重新组合,并且加入了一些新的文章。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回想起了不少与中国书店老师傅们打交道的往事,一切似乎都发生在昨天。

启功先生的一番话


  从我的祖父陆宗达那一辈开始,我们家就与这些老师傅有了交往,再到父亲和我,算起来三代人的这种交往已有百年。打从中国书店最老的师傅起,直到年青一代,很多都很熟。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去中国书店,像孔里千这样的老师傅常常感慨:“当年你爷爷和爸爸老来这儿买书,现在你又来。”也许是他们也觉得跟我们家有渊源,所以彼此之间很有话聊。
  再有,我也是教书人,又由于家世的关系,像历史文化这样的话题,人家开了头我还可以接一下茬,这样一来二往,大家的了解就比较深入了。事实上,我买得并不多,有时候圈子里的藏友也挺纳闷儿,说你怎么每次一去书店,不是冲着好书赶上去就买,反而老是逮着师傅们聊天?我说一是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二是跟他们聊天挺有意思,很受益。
  早些年,中国书店当时的经理沈望舒先生曾托付我一件事:他想做一本关于书店老师傅们的回忆录,让我帮着请启功先生给题个书名。启先生听说后非常高兴,当时就给写了,还一边写一边对我说,可不能小瞧了中国书店的这些老师傅,人家一生对古书过眼无数。从营生上说,他们是咱们这些教师的衣食父母;为国家保存古籍,他们又是文化上的有功之臣。
  启先生的这番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可惜的是,这本回忆录始终没有成形。曾听沈先生提起,老师傅们虽然经历丰富,但只能口述,得依靠旁人记录整理,因此比较难办。后来我跟老师傅们说起启先生的称赞,他们却说自己只是点书皮子上的功夫,“你们研究内容,才真是做学问。”这当然是谦虚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行家呢?

“三门”的大人物


  相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京城的淘书人,一定对“三门”这个词心领神会。它指的就是中国书店第三门市部。从书店的西廊、东廊往后走,简称去“三门”,里面都是外人难见的好书。当年在“三门”坐镇的有两位大人物:一位是雷梦水师傅,另一位是马春槐师傅。
  雷师傅更年长一些,所以相比起来见到他的次数要少一些。他们两位都跟我父亲熟悉,常与我聊一些我们家的事。雷师傅对古书十分有见识,样子也很有特色,总是弯着点儿腰,胳膊上永远套着两个蓝布袖套,见人就微笑,嘴上老说“好好好”,和蔼中又带着点儿谦卑。
  比起雷师傅,马师傅则显得粗犷,性格跟雷师傅形成了明显的对照——雷师傅特别谦和,马师傅则是那种好像一言不合就要跟人吵起来似的。马师傅特有意思,他有个特点,比如说一本书标价2000元,卖出去后他就直摇头说“卖低了”;但要是真搁那儿仨月半年,他又跟人感叹“没人买,没人要”。时间一长,大家都对他这行为感到奇怪,到底是要干嘛?其实我能理解这种心情,他太爱书了,书搁这儿他看着高兴,卖出去了就難受,我觉得他更适合去图书馆当管理员。
  有一次我去“三门”,正好这两位师傅都在,我们仨就在那儿聊天。说到兴头上,雷师傅指着马师傅对我说:“小陆你知道吗?他会写字,那些很少见的书他都抄。”然后又比了比下面的桌子,“我告诉你,他抄的书都有这么高了。”马师傅不说话,就在那儿哈哈地乐。
  马师傅还有个本事,他会写书根,即线装书下端的切口部分,通常用来写书名、卷次和册数。当时能写书根的人很少了,正好我家还有点儿书需要写书根,就想麻烦马师傅,他也爽快地答应了。但是后来他病了,最后那几年我们还有联系,他跟我说:“陆昕,你帮帮我。”“行,您说让我帮什么?”可他又没了下文。不久后听说他走了,这个疑惑再也没法解开,想起他我心里就很惆怅。


“各色”的徐师傅


  印象十分深刻的还有徐元勋师傅。他也是中国书店的老人。他徒弟告诉我,徐师傅眼力很高,店里也很重视他,但他这个人有脾气,甚至有些“各色”。比如说,他特别爱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他徒弟要真学不精、理解不了,他还真着急上火,常常发脾气,他是真心在教;但等教会了,他又爱往往绕上这么一句。
  徐师傅在店里一直不是很得意。上世纪90年代,海淀图书城成立了中国书店的分店,他被调了过去。那边我也常去,遇见就跟他聊。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有时候正和我聊着,情绪就突然变得有些激动(起因是说到旧时常把贩书的人称为书估,有鄙视之意),“都说卖书贱,怎么了?你们不也会为一两块钱的多少争个脸红脖子粗吗?说自己是文化人,为争一本好书,也没见你们有多潇洒!”再深聊下去,我就发现他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他爱聊国计民生,而且是真当回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应该,但是当身边的人都只顾埋首干本职工作时,你却老是就这样的话题高谈阔论,往往就容易显得不太合群,日子久了难免与别人生出距离感。我想,有些时候他不大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或许就与此有关。
  后来,海淀的分店他也不干了,自己在什刹海开了个小店,我仍然有空就去找他,内心深处是很尊敬他的。他不仅有着满肚子的版本知识,起码还是个不愿意从俗的人。记得有一个阴天,我俩从店里出来,站在什刹海边聊天。当时风吹着杨柳,望过去河面灰蒙蒙一片,我们从书聊到人,不知怎的又聊到人生,徐师傅忽然之间有些伤感,说:“我这一辈子过得庸庸碌碌,人也快走到头了。”我很想安慰他,然而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再后来连这个小店也关了。他家住在人民商场附近,见我去看他,他特别热情,知道我没去过隆福寺旁边的中国书店,便张罗着带我去。到书店后,他让管事的师傅“拿些好的、便宜的给小陆看看。”但当时隆福寺店的这位师傅跟我几乎不认识,因此我们也就大概逛了一圈便回去了。看徐师傅有些失望,我赶紧解释说我不为买书,“是来看您的”。他想了想,拿出一摞大概七八本,“你看看,要不要?”
  我看那意思是要送给我,就象征性地拿了一本写上世纪30年代北平逸事的书。毕竟人家一辈子靠卖书为生,这都是他的身家,他是好意,但我肯定不能全拿。
  “这剩下的你不要了?”
  “您先留着吧。”
  “那你不要我就收起来了。”他反而有些不高兴。性格使然,如今回忆起他,总让我心中隐隐有些难过。
  类似这样的往事还有很多。他们的确不该被淹没在文化的长河中。

写给《中国收藏》读者的一句话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家训之一。而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昕或许有着自己更深的体会。他的祖父是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从祖父、父亲到他,一家三代人都在与读书、藏书、做学问打交道,是不折不扣的“书香世家”,在藏书界颇有名望。陆昕先后著有《月落集》《乌啼集》《霜天集》《京华忆前尘》《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诗书继世——启功》《民国名人传记丛书——黄侃》《闲话藏书》《藏书小识》《50后的青春》等多部作品,特别是当中对长辈和往事的追忆,他真挚生动的文风很受读者喜爱。
其他文献
在前不久结束的热播剧《陈情令》中,古琴是姑苏蓝氏的家传绝学,清冷的琴音令整个门派仙气飘飘,这使得不少年轻的粉丝对于古琴产生了很大兴趣。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没有一件乐器可与之媲美。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无形文化遗产的方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期刊
毋容置疑,互联网改变着全球,也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链接,比如生活方式。尤其之于女人,海外任何最前沿的化妆品、高跟鞋、时装都会通过手机迅速勾牵着她们的目光;同样,当今的“摩登姐妹”亦会“零距离”地动动手指即刻完成“海淘”,实现玫瑰梦。说来,海淘算不得新生事物,因为早在百多年前,中国沿海开埠发达城市就不难见到刊有欧美百货的流行杂志,方便邮购;上海、广州、香港、天津更不乏洋广货大商场,进口商品琳琅满目,有
期刊
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及规模庞大的拍卖行之一,邦瀚斯拍卖行在中国艺术品领域深耕多年,并在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今年秋季,其重磅推出的“中国艺术精品及书画”与“亚洲艺术”两场拍卖会,将于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分别在伦敦新邦德街与骑士桥拍卖场举槌。而于11月7日在伦敦新邦德街拍场呈现的众多中国艺术精品,值得关注。  据介绍,此次拍卖将释出一批由知名银行家、慈善家、收藏家及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受勋者John J.S
期刊
该怎样形容一个人的语言朴素?平实直白、毫无修饰,或者干脆说笨嘴拙舌。眼前的这位玉雕大师姜丙雷说自己“不会说话”,但外在的质朴并不影响他在创作上的传情达意,一件件精致、独到的阴刻玉雕在他刀下应运而生。  虽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但他说出的每句话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和用心。这就像他刀下的线条,看似轻而易举,却隐藏着多年来冥思苦想和反复实践后凝结的內涵。  “80后”的姜丙雷出生在河北衡水,自幼对美术的偏爱
期刊
伴随着金秋的到来,秋拍大幕的开启也越来越近。这不,10月3日至8日,香港苏富比就将率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槌。在众多拍卖品类中,古代书画可谓亮点频频。  据悉,本季香港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部分将呈献众多明清名家珍贵墨宝,尤其是一系列私人收藏的露面,绝对是“明星”荟萃。这些拍品有哪些精彩之处?征集背后有什么故事?古代书画市场又有何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苏富比亚洲区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左昕阳。
期刊
“赵冷月先生用心在写宇,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这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这是著名画家程十发对赵冷月的评价。从被入误解为丑书家,到被一众书坛精英竞相追随,时间过去了30多年。赵冷月那种与古人、与当代皆拉开距离的艺术表达,终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高潮迭起  9月12日,“月耀金陵——赵冷月书法精品展”在位于南京的江蘇省美术馆隆重开幕,80件体现赵冷月晚年变法的重要墨宝在这里登场。这是继2015年在中
期刊
齐白石又来了!这一次,由他领衔的一众男女老少、佛道神仙将上演怎样一场人生大戏?日前,“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在北京画院开展,作品呈现的各色人物如一出大戏般纷纷登台。有一次,齐白石的门人为他画像,而身旁好友皆说不像,唯有齐白石题诗一首作为巧妙回应:“身如朽木口加缄,两字尘情一笔删。笑倒此翁真是我,越无人识越安闲。”“越无人识越安闲”可视为齐白石对于外界最好的回应,从中我们也能感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博物馆闭馆但不闭展,全国各大博物馆争先恐后开通网络直播。比如,山东博物馆通过七个直播平台向文物爱好者介绍常设艺术展;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以单口相声的水准把枯燥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都讲“活”了。不少人认为,这种“抖家底”式的文物直播,让博物馆文物重新焕发了生机。图为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的讲解员在进行直播讲解。24届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
期刊
常玉又火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火到华人艺术市场的制高点,却是他第一次火“出圈”,火到平日对艺术市场全无概念的圈外人都在议论纷纷:听说有一个专门画裸体女人的中国人,作品能卖两三个亿。在艺术市场里,问起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贵,总像问起某个明星为什么红,是为玄学,只可意会。但事后复盘,因果缘由又分明摆在眼前:常玉的火,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一个偶像的诞生  “一条大腿一个亿”,这是2019年秋拍季上最时髦
期刊
接到编辑约稿电话时,我正与另一位和旧书密切相关的老友在北京五里坨小青山一侧谈着藏书的话题。正值疫期,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连法海寺的壁画都没法接近。这个时候,私人藏书就显出优势了。你可以带上几本,跟同好切磋把玩。  李健的歌《贝加尔湖畔》,周深唱是周深的版本,韩红唱是韩红的版本;手风琴拉是一种味道,小提琴拉是另外一种味道……一个文本的不同版次之于读者的意义,跟这差不多:只有最粗心的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