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夜莺》;艺术原理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25-03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在音乐创作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还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是一名在音乐艺术史上具有突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被后人称之为“钢琴之王”,是浪漫主义时期,欧洲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
在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极其有幸遇上了一波艺术歌曲的高潮,让钢琴 “唱歌”的这个机遇,李斯特当然不会使自己错过。很多精彩的、曲调娓娓动听的钢琴曲是李斯特在艺术歌曲的改编下变为了更优秀的作品。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偏向于吸收外界精华的内容然后再次创作,与钢琴技巧结合,将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继续传承下去。本文中所提到的《夜莺》是在根据俄罗斯作曲家阿里亚比耶夫的艺术歌曲《夜莺》所改编的,这是一首花腔女高音,歌曲表达释义的是歌词,歌词是最为直观的表达释义的形式,但是钢琴作品却没有办法使用同样表达方式来表达歌曲的释义,钢琴作品需要使用多种技巧,用艺术语言来塑造夜莺的艺术形象。钢琴与其他乐器相比,拥有纯净的声音,富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穿透力,能够营造出生动的音乐氛围,使聆听者有浓烈的代入感。通过李斯特的改编,使一首声乐作品在钢琴上再次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夜莺》这首改编的作品的是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他在保持歌曲《夜莺》原有调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编了《夜莺》,无可非议的是,改编之后使音乐愈发的富有节奏感、交响化,既有灵动的旋律,也有华丽的和声,既气势恢宏,也生动活泼、娓娓动听。
1丰富的节奏形式
李斯特通常会保留原作品本有的、特有的内在,使原曲的精髓尽可能获得更多更好地流传,同时他又使用自己的音乐语言,使其不仅保留了原来作品的精华,并且使其得到重获新生般的发展。李斯特在创编《夜莺》时,对节拍、節奏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变动,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大批新的节奏型,如三连音、切分音、小附点、大附点等节奏型,将原作品略微死板、单调的节奏,改编多样化,使音乐作品更加动人、富有情致。
2交响化的钢琴织体
李斯特的音乐既像管弦乐曲一样富有丰富的内在思想,又如钢琴小品一样简洁明了,通常采用单乐章结构,《夜莺》同样采用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李斯特一直认为,钢琴是乐器之王,能够模拟出管弦乐团的音响效果,任何乐器的声音都可以通过钢琴模仿表现出来,在钢琴这个乐器上,通过使用88个键盘、不同的触键方法,能够模仿出交响化的音响,丰富的和声与织体,使钢琴改编曲呈现出乐队的伴奏效果(谱例1)。
谱例1:

李斯特极为擅长使用这一技巧,所以在《夜莺》中,他运用了大量的,不同的音区,或加入不一样的,非常规性节奏,要求演奏者使用不同音区的音色来衬托《夜莺》。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具备得天独厚的交响化的意识,种种音响效果在钢琴中呈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色彩性。[HJ1.6mm]
3精彩的炫技技巧
李斯特在对歌曲《夜莺》进行创编时,既要考虑歌曲《夜莺》作品本身,又要酌量创编后是不是能够充实的来展现出自身风格与难度,这就涌现出了超前的钢琴技艺——炫技技巧。大量的部分会运用到钢琴的88个键盘,要求演奏者快速并且具有颗粒感的音乐来进行弹奏。华彩乐句节奏利落,音色干净,一般都在段与段的衔接处,用来转换调性,改变速度,情绪等,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夜莺》在原艺术歌曲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的华彩乐句,几乎每一乐段之后都有华彩乐句作为衔接,而正是因为有华彩乐句的使用,才使得《夜莺》这首作品从音区上扩展到了八个八度,而正是由于音区的扩充,使《夜莺》这首作品具备了管弦乐的辉煌、绚烂的蓬勃大气之感(谱例2)。
谱例2:

艺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生产则是一种特别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中具有奇特的审美价值。艺术之所以是具体生动,也正是因为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状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正是通过作品来体现。音乐具有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
由于《夜莺》是由李斯特根据歌曲改编而来的,但是在歌曲当中,可以通过歌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表达与诠释,因此,听众可以通过歌词了解到歌曲所想表达的内涵,但是如果使用钢琴进行演奏,则不存在这种情况。基于此种情况,李斯特通过一种形象化的创作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了钢琴的技巧,将《夜莺》的音色变得更加的优美,因此,可以被有效地使用在剧场当中。[1]
李斯特在塑造夜莺这个音乐形象中充分吸收了歌曲《夜莺》的调式,使用#c小调,并且运用自己独特的作曲风格使得夜莺鸟儿这个形象更加的丰富,柔美动听,却又略带哀怨、悲鸣的色彩,极大地加重了音乐的渲染力。
钢琴曲《夜莺》的引子部分使用慢板作为开篇,节奏较为自由,有许多自由延长,停顿的地方留给听者空灵的遐想,也刻画了晚霞洒满了整个丛林的景象。前三句都运用了连续的、非常规节奏型表示了逐渐加快的速度,这点点滴滴的音节描画了星星满天的画面,之后运用了规律的琶音就好像柔和的星光透过森林铺满了整个大地一样(谱例3)。 谱例3:

从14小节开始,主旋律在高声部完整的出现,并且运用保持音作加强,表现出夜莺展开歌喉,歌唱着娓娓动听的旋律,而中声部和低声部是其他的鸟儿一起鸣唱。最后一句一直重复相同的音和节奏,并逐渐加快速度,这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特点。
中间部分速度相对较为轻快,运用三个声部加厚了织体,中声部演奏主旋律,描绘夜莺唱着欢快优美,婉转动听的旋律。高声部在小字二组的#g和a上交替,轮指的使用描绘出夜幕缓缓降临,低声部始终保持跳音(谱例4),描绘了夜莺在森林间跳跃玩耍,表现出具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展现了鸟儿自由自在的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不止一只鸟儿在歌唱,将夜莺这个艺术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
谱例4:

从35小节开始(谱例5),乐曲进入了高潮,好像有更多的鸟儿、小动物加入一起歌唱,森林变得更加的热闹,所有动物都参与进这个热闹的夜晚尽情地歌唱。
谱例5:

尾声部分使用柔板,运用高音突出了完整的主旋律(谱例6),使用保持音,展示了夜莺鸟唱带磁性的嗓音,以及婉转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夜莺在太阳升起前都回到了森林深处,恢复了宁静。
谱例6:

《夜莺》是并列式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包含了引子和尾声,如下表:
整首曲子以引子,A,B,C和尾声组合而成,以速度自由的慢板—柔板—活泼的快板—极其活潑的急板—柔板,每一个乐段之间都有一段华彩句子作为连接,干净利落,一呵而就,使用不同的速度节奏,运用不用的音区的不同音色,来描述夜莺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飞翔,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人以轻松活跃的感受。
钢琴作品中通常包含了作曲家的想法和感情,而作曲家往往把作品当成自己宣泄感情的媒介。李斯特认为音乐服务于情感,李斯特的这首《夜莺》几近保留了原版歌曲中的动机、乐节、主题以及其他的音乐素材,并且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创新,结合大量的炫技性技术手段,注入了华彩性的乐句。加入自身的理解和感悟,使改编过后的《夜莺》更富有戏剧性,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李斯特是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而李斯特所改编的《夜莺》中也能明显地看出具有浪漫时期音乐的特征:音乐富有想象力、戏剧性,抒发了作曲家个人情感,强调了个人特点等,李斯特在原作品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大大丰富了音乐的音响效果,真正的钢琴改编曲在改编的过程中并不是重复、简单的照搬,而是需要注入精华,在作品中投入自己对艺术与音乐风格的理解,使之变为自己的内容。通过李斯特的改编,《夜莺》再次萌发出新的生命气息。
19世纪末,虽然浪漫曲《夜莺》遭遇很多艺术家的排挤,但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对这首作品表示非常喜爱,对这首作品的感染力为之动容,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这首作品遭遇了无端的非议,但是真正的艺术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夜莺》的旋律依然被我们所熟知,熏陶着后世的音乐人。
钢琴家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钢琴家都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烙印,而作家本身的作品也肯定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李斯特充分地吸取了18世纪整个时期和浪漫主义初期的音乐精华,并联合自身的风格,独创出了新的演奏风格——炫技性风格,这类崭新的、李斯特式的炫技性,确立了当时欧洲钢琴演奏艺术的一个热潮,而李斯特被誉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富有激情的音乐家。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社会动乱不安也成就了李斯特艺术思想,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的特色,反映出他对无拘无束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热忱,而夜莺这首艺术品就像有其民族性。《夜莺》这首作品是李斯特改编作品中较为精巧,短小的,但仍然能看到其炫技技巧的存在,但是他的作品并不是纯技巧的展示,他是旋律与技巧并重,仍然富有诗意,这首作品中有气势恢宏的一面,也有婉转轻盈的一面。
另一个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了。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务必满足如下两个前提:第一,务必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物。第二,务必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只要具备这两点,就可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夜莺》是李斯特改编的艺术作品,这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它的审美性又是从哪里体现呢?从美学的角度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学的两种形态。在《夜莺》中,映现了音乐家的思想意识,体现了他对自由和平的神往、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憧憬,另外李斯特把现实生活中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去,这也体现了该曲的审美性。音乐作品中的“真”不是直接等于现实生活中的真,而是音乐家经过创造性的活动,将真实的生活加工提炼为音乐。在《夜莺》中李斯特使用他纯熟的作曲技法,使整曲有升沉、有高潮,艺术形象生动传神,从而具备崇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总之,钢琴改编曲《夜莺》的缔造启迪了新的音乐路径,作曲家将丰富的节奏形式、交响化的钢琴织体、精彩的炫技技巧融入于作品中,使自己的音乐风格,音乐审美性、民族性贯穿于整个作品中,给观众带来了打破传统的、不一样的音乐氛围,为艺术的创作性新变化和钢琴艺术性繁荣奠定了必然根基。李斯特音乐方面的改编才能在《夜莺》中呈现出来,不仅体现了歌曲《夜莺》的艺术本体,与此同时展现出了其自身高超的改编钢琴作品的技艺,也显示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钢琴曲《夜莺》不管是从创作特征、演奏技巧,还是从艺术原理方面,都有很多地方值得学者们进行研究和剖析,依然需要我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不同层面的挖掘分析和解读。《夜莺》巧妙地使用标题音乐来刻画艺术形象,利用景象功能来架构格局,使得艺术语言灵动化。要用心学习《夜莺》包含的艺术原理,从而更好地演奏,驱动钢琴改编和钢琴艺术不断提高。
注释:
[1]杜青兰.李斯特钢琴曲的演奏特点及艺术赏析—以改编曲《夜莺》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03):6—7.
(责任编辑:刘露心)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25-03
一、艺术创作
(一)《夜莺》创作的主体—艺术家—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在音乐创作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还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是一名在音乐艺术史上具有突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被后人称之为“钢琴之王”,是浪漫主义时期,欧洲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
(二)《夜莺》艺术的创作过程——改编创作
在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极其有幸遇上了一波艺术歌曲的高潮,让钢琴 “唱歌”的这个机遇,李斯特当然不会使自己错过。很多精彩的、曲调娓娓动听的钢琴曲是李斯特在艺术歌曲的改编下变为了更优秀的作品。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偏向于吸收外界精华的内容然后再次创作,与钢琴技巧结合,将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继续传承下去。本文中所提到的《夜莺》是在根据俄罗斯作曲家阿里亚比耶夫的艺术歌曲《夜莺》所改编的,这是一首花腔女高音,歌曲表达释义的是歌词,歌词是最为直观的表达释义的形式,但是钢琴作品却没有办法使用同样表达方式来表达歌曲的释义,钢琴作品需要使用多种技巧,用艺术语言来塑造夜莺的艺术形象。钢琴与其他乐器相比,拥有纯净的声音,富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穿透力,能够营造出生动的音乐氛围,使聆听者有浓烈的代入感。通过李斯特的改编,使一首声乐作品在钢琴上再次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夜莺》这首改编的作品的是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他在保持歌曲《夜莺》原有调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编了《夜莺》,无可非议的是,改编之后使音乐愈发的富有节奏感、交响化,既有灵动的旋律,也有华丽的和声,既气势恢宏,也生动活泼、娓娓动听。
1丰富的节奏形式
李斯特通常会保留原作品本有的、特有的内在,使原曲的精髓尽可能获得更多更好地流传,同时他又使用自己的音乐语言,使其不仅保留了原来作品的精华,并且使其得到重获新生般的发展。李斯特在创编《夜莺》时,对节拍、節奏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变动,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大批新的节奏型,如三连音、切分音、小附点、大附点等节奏型,将原作品略微死板、单调的节奏,改编多样化,使音乐作品更加动人、富有情致。
2交响化的钢琴织体
李斯特的音乐既像管弦乐曲一样富有丰富的内在思想,又如钢琴小品一样简洁明了,通常采用单乐章结构,《夜莺》同样采用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李斯特一直认为,钢琴是乐器之王,能够模拟出管弦乐团的音响效果,任何乐器的声音都可以通过钢琴模仿表现出来,在钢琴这个乐器上,通过使用88个键盘、不同的触键方法,能够模仿出交响化的音响,丰富的和声与织体,使钢琴改编曲呈现出乐队的伴奏效果(谱例1)。
谱例1:

李斯特极为擅长使用这一技巧,所以在《夜莺》中,他运用了大量的,不同的音区,或加入不一样的,非常规性节奏,要求演奏者使用不同音区的音色来衬托《夜莺》。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具备得天独厚的交响化的意识,种种音响效果在钢琴中呈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色彩性。[HJ1.6mm]
3精彩的炫技技巧
李斯特在对歌曲《夜莺》进行创编时,既要考虑歌曲《夜莺》作品本身,又要酌量创编后是不是能够充实的来展现出自身风格与难度,这就涌现出了超前的钢琴技艺——炫技技巧。大量的部分会运用到钢琴的88个键盘,要求演奏者快速并且具有颗粒感的音乐来进行弹奏。华彩乐句节奏利落,音色干净,一般都在段与段的衔接处,用来转换调性,改变速度,情绪等,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夜莺》在原艺术歌曲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的华彩乐句,几乎每一乐段之后都有华彩乐句作为衔接,而正是因为有华彩乐句的使用,才使得《夜莺》这首作品从音区上扩展到了八个八度,而正是由于音区的扩充,使《夜莺》这首作品具备了管弦乐的辉煌、绚烂的蓬勃大气之感(谱例2)。
谱例2:

(三)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
艺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生产则是一种特别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中具有奇特的审美价值。艺术之所以是具体生动,也正是因为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状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正是通过作品来体现。音乐具有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
由于《夜莺》是由李斯特根据歌曲改编而来的,但是在歌曲当中,可以通过歌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表达与诠释,因此,听众可以通过歌词了解到歌曲所想表达的内涵,但是如果使用钢琴进行演奏,则不存在这种情况。基于此种情况,李斯特通过一种形象化的创作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了钢琴的技巧,将《夜莺》的音色变得更加的优美,因此,可以被有效地使用在剧场当中。[1]
李斯特在塑造夜莺这个音乐形象中充分吸收了歌曲《夜莺》的调式,使用#c小调,并且运用自己独特的作曲风格使得夜莺鸟儿这个形象更加的丰富,柔美动听,却又略带哀怨、悲鸣的色彩,极大地加重了音乐的渲染力。
钢琴曲《夜莺》的引子部分使用慢板作为开篇,节奏较为自由,有许多自由延长,停顿的地方留给听者空灵的遐想,也刻画了晚霞洒满了整个丛林的景象。前三句都运用了连续的、非常规节奏型表示了逐渐加快的速度,这点点滴滴的音节描画了星星满天的画面,之后运用了规律的琶音就好像柔和的星光透过森林铺满了整个大地一样(谱例3)。 谱例3:

从14小节开始,主旋律在高声部完整的出现,并且运用保持音作加强,表现出夜莺展开歌喉,歌唱着娓娓动听的旋律,而中声部和低声部是其他的鸟儿一起鸣唱。最后一句一直重复相同的音和节奏,并逐渐加快速度,这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特点。
中间部分速度相对较为轻快,运用三个声部加厚了织体,中声部演奏主旋律,描绘夜莺唱着欢快优美,婉转动听的旋律。高声部在小字二组的#g和a上交替,轮指的使用描绘出夜幕缓缓降临,低声部始终保持跳音(谱例4),描绘了夜莺在森林间跳跃玩耍,表现出具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展现了鸟儿自由自在的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不止一只鸟儿在歌唱,将夜莺这个艺术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
谱例4:

从35小节开始(谱例5),乐曲进入了高潮,好像有更多的鸟儿、小动物加入一起歌唱,森林变得更加的热闹,所有动物都参与进这个热闹的夜晚尽情地歌唱。
谱例5:

尾声部分使用柔板,运用高音突出了完整的主旋律(谱例6),使用保持音,展示了夜莺鸟唱带磁性的嗓音,以及婉转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夜莺在太阳升起前都回到了森林深处,恢复了宁静。
谱例6:

二、艺术作品
(一)《夜莺》的曲式结构
《夜莺》是并列式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包含了引子和尾声,如下表:
整首曲子以引子,A,B,C和尾声组合而成,以速度自由的慢板—柔板—活泼的快板—极其活潑的急板—柔板,每一个乐段之间都有一段华彩句子作为连接,干净利落,一呵而就,使用不同的速度节奏,运用不用的音区的不同音色,来描述夜莺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飞翔,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人以轻松活跃的感受。
(二)《夜莺》的音乐风格
钢琴作品中通常包含了作曲家的想法和感情,而作曲家往往把作品当成自己宣泄感情的媒介。李斯特认为音乐服务于情感,李斯特的这首《夜莺》几近保留了原版歌曲中的动机、乐节、主题以及其他的音乐素材,并且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创新,结合大量的炫技性技术手段,注入了华彩性的乐句。加入自身的理解和感悟,使改编过后的《夜莺》更富有戏剧性,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李斯特是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而李斯特所改编的《夜莺》中也能明显地看出具有浪漫时期音乐的特征:音乐富有想象力、戏剧性,抒发了作曲家个人情感,强调了个人特点等,李斯特在原作品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大大丰富了音乐的音响效果,真正的钢琴改编曲在改编的过程中并不是重复、简单的照搬,而是需要注入精华,在作品中投入自己对艺术与音乐风格的理解,使之变为自己的内容。通过李斯特的改编,《夜莺》再次萌发出新的生命气息。
(三)《夜莺》的民族性
19世纪末,虽然浪漫曲《夜莺》遭遇很多艺术家的排挤,但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对这首作品表示非常喜爱,对这首作品的感染力为之动容,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这首作品遭遇了无端的非议,但是真正的艺术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夜莺》的旋律依然被我们所熟知,熏陶着后世的音乐人。
钢琴家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钢琴家都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烙印,而作家本身的作品也肯定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李斯特充分地吸取了18世纪整个时期和浪漫主义初期的音乐精华,并联合自身的风格,独创出了新的演奏风格——炫技性风格,这类崭新的、李斯特式的炫技性,确立了当时欧洲钢琴演奏艺术的一个热潮,而李斯特被誉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富有激情的音乐家。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社会动乱不安也成就了李斯特艺术思想,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的特色,反映出他对无拘无束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热忱,而夜莺这首艺术品就像有其民族性。《夜莺》这首作品是李斯特改编作品中较为精巧,短小的,但仍然能看到其炫技技巧的存在,但是他的作品并不是纯技巧的展示,他是旋律与技巧并重,仍然富有诗意,这首作品中有气势恢宏的一面,也有婉转轻盈的一面。
(四)《夜莺》的审美性
另一个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了。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务必满足如下两个前提:第一,务必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物。第二,务必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只要具备这两点,就可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夜莺》是李斯特改编的艺术作品,这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它的审美性又是从哪里体现呢?从美学的角度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学的两种形态。在《夜莺》中,映现了音乐家的思想意识,体现了他对自由和平的神往、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憧憬,另外李斯特把现实生活中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去,这也体现了该曲的审美性。音乐作品中的“真”不是直接等于现实生活中的真,而是音乐家经过创造性的活动,将真实的生活加工提炼为音乐。在《夜莺》中李斯特使用他纯熟的作曲技法,使整曲有升沉、有高潮,艺术形象生动传神,从而具备崇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结语
总之,钢琴改编曲《夜莺》的缔造启迪了新的音乐路径,作曲家将丰富的节奏形式、交响化的钢琴织体、精彩的炫技技巧融入于作品中,使自己的音乐风格,音乐审美性、民族性贯穿于整个作品中,给观众带来了打破传统的、不一样的音乐氛围,为艺术的创作性新变化和钢琴艺术性繁荣奠定了必然根基。李斯特音乐方面的改编才能在《夜莺》中呈现出来,不仅体现了歌曲《夜莺》的艺术本体,与此同时展现出了其自身高超的改编钢琴作品的技艺,也显示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钢琴曲《夜莺》不管是从创作特征、演奏技巧,还是从艺术原理方面,都有很多地方值得学者们进行研究和剖析,依然需要我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不同层面的挖掘分析和解读。《夜莺》巧妙地使用标题音乐来刻画艺术形象,利用景象功能来架构格局,使得艺术语言灵动化。要用心学习《夜莺》包含的艺术原理,从而更好地演奏,驱动钢琴改编和钢琴艺术不断提高。
注释:
[1]杜青兰.李斯特钢琴曲的演奏特点及艺术赏析—以改编曲《夜莺》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03):6—7.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