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了教育界的核心问题,为了打造有效课堂,实现所有教学目标,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课堂教学来达成,而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语言。探讨巧妙通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把课堂所需要传授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学生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模式改革课堂语言艺术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01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看来,课堂语言无疑是连接课堂所有要素的纽带,更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重要工具。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进入了人生中的青春期,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课堂语言来引渡学生,以有效课堂为帆,使之驶向知识的彼岸。
教师的语言,像一眼活泉,从那里可以生发出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六道“支流”,而这六道“支流”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学生知识的海洋。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课程教学中,初中教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能够跟上改革的潮流,就必须认识到,要想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必须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现在,我们就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探讨如何用课堂语言艺术打造初中有效课堂。
一、先声夺人,是打造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已决定了他们对于成人观点与认知常常处于一种抵触的状态。如何让其对既定的语文教程产生兴趣,能听得下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导的艺术。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某种精神支柱。那么,如何导出兴趣?
我认为:从课堂第一分钟就该像凤头一样,斑斓夺目,彩绣辉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调动教学所能运用的各种手段,比如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等,并结合课文,寻找能最大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方法。
如在上《散步》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我顺画面说:“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不起眼的水,生活中多寻常的一个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欣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这就一下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刚上完体育课的学生快速把思维转向语文课堂。其次,我引导学生畅谈家中乐事,在愉快的师生对话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最后,我又通过充满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散步》的情境中,走入了亲情和爱的世界。“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循循善诱,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
初中语文教育已不能像小学那样以灌输为主,随着心理生理的逐渐发育,以及生活经验的增多,独立意识的发展,初中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就和父母老师说,而是有了自己的秘密、行动目标和方式,但由于缺乏掌握分析问题的客观标准,思想行动仍然不成熟,这也表现在了学习的过程中。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像孔子一样“循循然善诱人”,做到深入浅出,要善于提示,让学生学会思辨质疑。
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提问和设置上,课堂中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有所引导,有所提示。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我是这样提示学生的:
[片断1]切入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从课文题目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片断2]提示感悟。
师: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有哪些乐趣?
生1:颜色美,有碧绿,有紫红。
生2:有声音的美,如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简直就是自然交响乐。
生3:有好看的东西,如肥胖的黄蜂,缠绕的木莲。
生4:有美好的味道,如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师:这里还充满了神秘,你们听听……
生:对,我们听到了美女蛇的故事,听到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师:百草园中可以找到很多乐子,比如……
生:是的,这里有不一样的雪,有特别的鸟,可以捕鸟,充满乐趣。
[片断3]理解先生。
师:鲁迅先生笔下的私塾教师不用清规戒律,而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
生: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私塾教师很难得,比较开明,值得敬仰,不是迂腐的老学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把学生引导入课文后,教师还应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开导学生,引导他们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细致巧妙地设置启发点,保持学生的激情与兴趣,这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与理解,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言之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如本人在教授《狼》时先给学生讲了《聊斋志异》里的恐怖小故事——《画皮》,学生听完之后对《聊斋志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话锋一转:“聊斋先生笔下的鬼狐变化莫测,他笔下的狼也是狡诈多变的,不信请仔细研读《狼》。”学生立即对原本枯燥的文言文产生了兴趣,接着本人“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出狼“变诈”的情节,他们能立即找出——狼为了吃肉“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两两合作的贪婪,为了吃屠户“假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狡诈。在学生理解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之后。本人又及时补充:“我们老祖宗早就看穿狼了,所以很多成语都讲狼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找出并积累了“狼行成双、与狼共舞、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成语,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了。最后,我又进一步延伸:“同学们,你们说了狼那么多坏话,难道狼就没有一些可取之处了吗?”风趣的语言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联系时下热播的《狼图腾》对狼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让学生们在快乐当中增长了见识。
[关键词]课堂模式改革课堂语言艺术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01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看来,课堂语言无疑是连接课堂所有要素的纽带,更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重要工具。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进入了人生中的青春期,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课堂语言来引渡学生,以有效课堂为帆,使之驶向知识的彼岸。
教师的语言,像一眼活泉,从那里可以生发出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六道“支流”,而这六道“支流”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学生知识的海洋。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课程教学中,初中教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能够跟上改革的潮流,就必须认识到,要想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必须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现在,我们就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探讨如何用课堂语言艺术打造初中有效课堂。
一、先声夺人,是打造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已决定了他们对于成人观点与认知常常处于一种抵触的状态。如何让其对既定的语文教程产生兴趣,能听得下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导的艺术。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某种精神支柱。那么,如何导出兴趣?
我认为:从课堂第一分钟就该像凤头一样,斑斓夺目,彩绣辉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调动教学所能运用的各种手段,比如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等,并结合课文,寻找能最大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方法。
如在上《散步》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我顺画面说:“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不起眼的水,生活中多寻常的一个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欣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这就一下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刚上完体育课的学生快速把思维转向语文课堂。其次,我引导学生畅谈家中乐事,在愉快的师生对话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最后,我又通过充满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散步》的情境中,走入了亲情和爱的世界。“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循循善诱,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
初中语文教育已不能像小学那样以灌输为主,随着心理生理的逐渐发育,以及生活经验的增多,独立意识的发展,初中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就和父母老师说,而是有了自己的秘密、行动目标和方式,但由于缺乏掌握分析问题的客观标准,思想行动仍然不成熟,这也表现在了学习的过程中。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像孔子一样“循循然善诱人”,做到深入浅出,要善于提示,让学生学会思辨质疑。
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提问和设置上,课堂中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有所引导,有所提示。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我是这样提示学生的:
[片断1]切入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从课文题目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片断2]提示感悟。
师: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有哪些乐趣?
生1:颜色美,有碧绿,有紫红。
生2:有声音的美,如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简直就是自然交响乐。
生3:有好看的东西,如肥胖的黄蜂,缠绕的木莲。
生4:有美好的味道,如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师:这里还充满了神秘,你们听听……
生:对,我们听到了美女蛇的故事,听到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师:百草园中可以找到很多乐子,比如……
生:是的,这里有不一样的雪,有特别的鸟,可以捕鸟,充满乐趣。
[片断3]理解先生。
师:鲁迅先生笔下的私塾教师不用清规戒律,而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
生: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私塾教师很难得,比较开明,值得敬仰,不是迂腐的老学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把学生引导入课文后,教师还应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开导学生,引导他们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细致巧妙地设置启发点,保持学生的激情与兴趣,这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与理解,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言之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如本人在教授《狼》时先给学生讲了《聊斋志异》里的恐怖小故事——《画皮》,学生听完之后对《聊斋志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话锋一转:“聊斋先生笔下的鬼狐变化莫测,他笔下的狼也是狡诈多变的,不信请仔细研读《狼》。”学生立即对原本枯燥的文言文产生了兴趣,接着本人“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出狼“变诈”的情节,他们能立即找出——狼为了吃肉“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两两合作的贪婪,为了吃屠户“假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狡诈。在学生理解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之后。本人又及时补充:“我们老祖宗早就看穿狼了,所以很多成语都讲狼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找出并积累了“狼行成双、与狼共舞、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成语,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了。最后,我又进一步延伸:“同学们,你们说了狼那么多坏话,难道狼就没有一些可取之处了吗?”风趣的语言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联系时下热播的《狼图腾》对狼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让学生们在快乐当中增长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