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率先启动缓控释肥料补贴新模式

来源 :新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控量施肥技术是指以确保作物高产稳产为目的,将脲甲醛、氮素包衣等高效缓控释肥料、炭基肥料与先进的施肥技术有机结合,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同时增产增效、省工省时、改良土壤和减轻环境污染,本项目于2013年立项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在辽宁省14个市的24个项目县玉米、水稻、花生上开展技术推广与示范。
  一、项目立项背景
  辽宁省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辽宁省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并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的同时,与之相应的肥料投入量也在逐年攀升,2012年全省肥料总投入达到428万吨,10年内增加了100万吨,粮食生产对肥料的依赖越来越大。由于肥料利用率较低,肥料投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和农民收入等带来负面影响。作为肥料消费大省,科学施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2005年起辽宁省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使科学施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然而,当前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肥料利用率依然较低,由于农民的科学施肥知识掌握有限,自主选肥、购肥、配肥和施肥的科学性难以把握,施肥比例和方法不尽科学合理所致。据最近农业部公布数据,目前全国肥料平均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二是耕地土壤肥力不高,辽宁省中低产田约占现有耕地的2/3,有机肥使用量逐年减少,特别是大田作物基本不施有机肥,耕地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三是当代先进的施肥技术应用少,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均绷得很紧,而已有先进的肥料产品及其配套生产技术用得较少,直接影响到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1948年,美国合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缓释脲醛肥料,从此缓控释肥开始在全球普及。我国的缓控释肥的研制已有30余年,到目前为止已陆续研制成功了树脂包衣、硫包衣、脲醛类、生化抑制剂稳定性肥料等缓控释肥,并实现了产业化,特别是近5年来缓控释肥料研发、生产和应用速度加快。据统计,2010~2011年,全世界缓控释掺混肥生产总量466万吨,其中1/3以上由中国生产。缓控释肥料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由于缓控释肥具有缓释作用,可以减少化肥的气态和淋洗损失,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同时,缓控释专用肥肥效持久,可确保作物高产稳产。调查数据显示,缓控释肥在等产量条件下节肥15%~20%,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同肥量可增产10%~15%,最高达40%。二是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力。现代农业生产日趋简化,农作物一次性施肥已相当普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肥基本上为速效高氮型复合肥,存在苗期旺长或后期脱肥的风险。而缓控释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季肥效期达到110天以上,一次性施肥(或减少追肥次数)即可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季的需求。三是可以减轻农作物病害和改善农产品品质。施用缓控释肥可以防止农作物对氮素的过量吸收,从而起到抑制病害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近几年来,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缓释肥料》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11年被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主推技术、优先发展产业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试点”,2008年缓控释肥料率先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5省进行示范推广。目前,我国生产的缓控释肥料90%在国内消费,但辽宁省应用的却很少,推广应用严重滞后。
  炭基肥料是辽宁金和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环保型肥料产品,2012年该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的技术研发团队合作,以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经过低温厌氧炭化处理和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炭化技术在国内外尚属首创。主要产品有炭基玉米、花生专用肥和炭基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延长肥效、增产和节肥等作用。
  辽宁省玉米、水稻、花生面积合计4660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1%,是全省播种面积最大的3种作物。而本项目将脲甲醛、氮素包衣等高效缓控释肥料、炭基肥料与先进的施肥技术有机结合,形成高效控量施肥新技术模式,在玉米、水稻、花生上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示范推广工作。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提高技术推广速度,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效、省工省时、改良土壤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技术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二、项目主要技术内容
  2014年,省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在全省14个市的24个项目县的玉米、水稻、花生上开展高效控量施肥新技术推广项目。总示范面积6.1万亩,其中玉米3万亩、水稻1.72万亩、花生1.38万亩。具体内容如下。
  1.开展缓控释复(掺)混肥与玉米一次施肥技术示范推广
其他文献
提 要:秦始皇統一六国,服色“上黑”;汉王刘邦王巴蜀、汉中,色“上赤”,最早至高祖五年袭秦德“色上黑”。文帝前元十四年改为“外黑内赤”,这不仅是秦、楚集团调和的产物,更蕴含新兴皇权与秦、楚集团的博弈;至武帝定服色“上黄”,汉代服色基本定谳,皇权成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汉初服色改易过程虽然隐含着秦、楚集团博弈与调和,但更多体现的则是新兴皇权与旧有权贵间的权力争夺;服色的变化与选择旨在建立强大皇权和维
一九四六年初,钱锺书的小说《围城》在杂志上连载。这部以中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开篇就把时间拉回一九三七年七月下旬,点出那时节“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厉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现实世界里,那时钱锺书还在欧洲留学,却清楚国内局势,诗作里一再挂怀国事。《围城》发表前不久,他在札记里评价德国十七世纪小说《痴儿西木传》里描写“兵连祸结,盗匪横行之状”,与伏尔泰小说《赣第德》里写保加利亚军队之罪行“每有旷世相
读罢《读书》一九八七年第九期兰秀良《在平等与经济效益的冲突面前》一文,感到作者也象目前研究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不少同志一样,把平等和公平这两个具有本质区别的范畴混淆了。翻阅关于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著述,时时可以看到诸如“结果均等的公平要求”、“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真正要义是机会均等”以及“按劳动量领取报酬的平等权利”等提法。兰文则直截了当地把机会均等、等价交换以及按劳分配纳入了平等范畴(即
在电脑键盘上敲击“wenyi”,并列跳出“瘟疫”与“文艺”,这便勾起我对这两个表面上不相关主题的关联性思考。新冠肺炎疫情使大家都被迫宅在家中,成了各路野狐禅的“坐家”,让真正的作家们心生醋意。曾几何时,蜂起的网络作家早已将头顶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光环的精神贵族扯下神坛,遁入平民階层,沦为“坐以待币”的职业写手。坊间还有意无意,谐趣地将“作协”误读为“做鞋”,实在是大不恭。此时此刻,职业惶惑有增无减,作
摘 要:根据新宾地理气候环境特征,利用等差值方法模型制作乡镇温度订正预报,并分别检验基准站预报值与实况值的绝对差值在0.5,1.0,2.0℃内时,各乡镇温度订正预报的准确度,对异差值方法模型进行完善和补充。试验结果表明:(1)利用等差值方法做乡镇温度订正预报是可行的,但在制作乡镇最低温度预报时使用异差值方法比等差值方法效果好,可以明显提高大部分乡镇月最低温度预报的准确率。(2)利用等差值方法时,基
从不惑到耳顺之年,一部《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竟然写了半世。  李白《将进酒》,在中国,妇孺皆可诵之。诗,情似奔马,势不可遏,宣泄不羁。无论何人读之,都会为其强烈感染。豪放者借其显示豪情,抑郁者凭其发抒郁闷,得志者以其寻欢,落寞者依其振作,影响至为深远。我也是少时即可背诵,感受与众人同。然而到了不惑之年,一日读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
汽车还在阿里山的脚下盘桓的时候,阿里山山头的云已经攫取了我的心。天空洞明,好似造物主的眼睛一样幽深澄澈,如果把阿里山看成造物主的瞳孔,那么,云就应该是徘徊在她瞳孔四周的血丝了吧。  没去阿里山之前,少年时,就被那首《阿里山的姑娘》的歌词所吸引:“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是壮如山……”我问过许多游客,他们也多数是通过这首歌,知道了阿里山的存在,甚至借由此山,知道了宝岛台湾。 
曾经,在法兰克福,有一幢并不起眼的五层楼建筑,竟是这座大都会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就是苏卡普出版社,在当代德国知识地图上,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苏卡普文化”(Suhrkamp-Kultur)。然而,二零一二年底以来,苏卡普深陷于股东之间权力纠纷的危机之中。二零零六年底,汉堡媒体商人巴拉赫(Hans Barlach)入股苏卡普,这场“精神与金钱的聚合”从一开始就不太顺利。
#如何有效制止餐饮浪费#  《北京市制止餐饮浪费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餐厅和单位食堂配置小份菜、多规格套餐;为消费者提供打包服务;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应提示按需点餐;奖励垃圾持续减量单位,发现浪费行为可举报……你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制止餐饮浪费呢?  @互芬:管管那些“大胃王”網红吧,同时把“禁止酒桌文化”提上日程,“酒桌文化”浪费的粮食估计比“大胃王”网红浪费的都多。  @沐白白:分大小
在中国文化中,竭力追求“一致”。从“文革”过来的人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那个年代,许多会议做出的决议往往是“全体一致”。现在开会,虽然很难做到“全体一致”,但作为一种“境界”,却是许多人尤其是肉食者梦寐以求的。作为个人,我对由肉食者导演的“全体一致”极为反感,但对理想境界的“全体一致”却还是孜孜以求的。然而,近来在阅读了犹太人马尔文·托卡耶尔撰写的《犹太五千年的智慧》一书后,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