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控量施肥技术是指以确保作物高产稳产为目的,将脲甲醛、氮素包衣等高效缓控释肥料、炭基肥料与先进的施肥技术有机结合,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同时增产增效、省工省时、改良土壤和减轻环境污染,本项目于2013年立项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在辽宁省14个市的24个项目县玉米、水稻、花生上开展技术推广与示范。
一、项目立项背景
辽宁省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辽宁省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并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的同时,与之相应的肥料投入量也在逐年攀升,2012年全省肥料总投入达到428万吨,10年内增加了100万吨,粮食生产对肥料的依赖越来越大。由于肥料利用率较低,肥料投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和农民收入等带来负面影响。作为肥料消费大省,科学施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2005年起辽宁省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使科学施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然而,当前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肥料利用率依然较低,由于农民的科学施肥知识掌握有限,自主选肥、购肥、配肥和施肥的科学性难以把握,施肥比例和方法不尽科学合理所致。据最近农业部公布数据,目前全国肥料平均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二是耕地土壤肥力不高,辽宁省中低产田约占现有耕地的2/3,有机肥使用量逐年减少,特别是大田作物基本不施有机肥,耕地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三是当代先进的施肥技术应用少,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均绷得很紧,而已有先进的肥料产品及其配套生产技术用得较少,直接影响到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1948年,美国合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缓释脲醛肥料,从此缓控释肥开始在全球普及。我国的缓控释肥的研制已有30余年,到目前为止已陆续研制成功了树脂包衣、硫包衣、脲醛类、生化抑制剂稳定性肥料等缓控释肥,并实现了产业化,特别是近5年来缓控释肥料研发、生产和应用速度加快。据统计,2010~2011年,全世界缓控释掺混肥生产总量466万吨,其中1/3以上由中国生产。缓控释肥料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由于缓控释肥具有缓释作用,可以减少化肥的气态和淋洗损失,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同时,缓控释专用肥肥效持久,可确保作物高产稳产。调查数据显示,缓控释肥在等产量条件下节肥15%~20%,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同肥量可增产10%~15%,最高达40%。二是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力。现代农业生产日趋简化,农作物一次性施肥已相当普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肥基本上为速效高氮型复合肥,存在苗期旺长或后期脱肥的风险。而缓控释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季肥效期达到110天以上,一次性施肥(或减少追肥次数)即可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季的需求。三是可以减轻农作物病害和改善农产品品质。施用缓控释肥可以防止农作物对氮素的过量吸收,从而起到抑制病害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近几年来,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缓释肥料》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11年被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主推技术、优先发展产业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试点”,2008年缓控释肥料率先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5省进行示范推广。目前,我国生产的缓控释肥料90%在国内消费,但辽宁省应用的却很少,推广应用严重滞后。
炭基肥料是辽宁金和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环保型肥料产品,2012年该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的技术研发团队合作,以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经过低温厌氧炭化处理和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炭化技术在国内外尚属首创。主要产品有炭基玉米、花生专用肥和炭基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延长肥效、增产和节肥等作用。
辽宁省玉米、水稻、花生面积合计4660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1%,是全省播种面积最大的3种作物。而本项目将脲甲醛、氮素包衣等高效缓控释肥料、炭基肥料与先进的施肥技术有机结合,形成高效控量施肥新技术模式,在玉米、水稻、花生上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示范推广工作。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提高技术推广速度,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效、省工省时、改良土壤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技术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二、项目主要技术内容
2014年,省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在全省14个市的24个项目县的玉米、水稻、花生上开展高效控量施肥新技术推广项目。总示范面积6.1万亩,其中玉米3万亩、水稻1.72万亩、花生1.38万亩。具体内容如下。
1.开展缓控释复(掺)混肥与玉米一次施肥技术示范推广
一、项目立项背景
辽宁省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辽宁省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并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的同时,与之相应的肥料投入量也在逐年攀升,2012年全省肥料总投入达到428万吨,10年内增加了100万吨,粮食生产对肥料的依赖越来越大。由于肥料利用率较低,肥料投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和农民收入等带来负面影响。作为肥料消费大省,科学施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2005年起辽宁省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使科学施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然而,当前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肥料利用率依然较低,由于农民的科学施肥知识掌握有限,自主选肥、购肥、配肥和施肥的科学性难以把握,施肥比例和方法不尽科学合理所致。据最近农业部公布数据,目前全国肥料平均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二是耕地土壤肥力不高,辽宁省中低产田约占现有耕地的2/3,有机肥使用量逐年减少,特别是大田作物基本不施有机肥,耕地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三是当代先进的施肥技术应用少,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均绷得很紧,而已有先进的肥料产品及其配套生产技术用得较少,直接影响到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1948年,美国合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缓释脲醛肥料,从此缓控释肥开始在全球普及。我国的缓控释肥的研制已有30余年,到目前为止已陆续研制成功了树脂包衣、硫包衣、脲醛类、生化抑制剂稳定性肥料等缓控释肥,并实现了产业化,特别是近5年来缓控释肥料研发、生产和应用速度加快。据统计,2010~2011年,全世界缓控释掺混肥生产总量466万吨,其中1/3以上由中国生产。缓控释肥料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由于缓控释肥具有缓释作用,可以减少化肥的气态和淋洗损失,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同时,缓控释专用肥肥效持久,可确保作物高产稳产。调查数据显示,缓控释肥在等产量条件下节肥15%~20%,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同肥量可增产10%~15%,最高达40%。二是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力。现代农业生产日趋简化,农作物一次性施肥已相当普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肥基本上为速效高氮型复合肥,存在苗期旺长或后期脱肥的风险。而缓控释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季肥效期达到110天以上,一次性施肥(或减少追肥次数)即可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季的需求。三是可以减轻农作物病害和改善农产品品质。施用缓控释肥可以防止农作物对氮素的过量吸收,从而起到抑制病害和改善品质的作用。
近几年来,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缓释肥料》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11年被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主推技术、优先发展产业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试点”,2008年缓控释肥料率先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5省进行示范推广。目前,我国生产的缓控释肥料90%在国内消费,但辽宁省应用的却很少,推广应用严重滞后。
炭基肥料是辽宁金和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环保型肥料产品,2012年该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的技术研发团队合作,以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经过低温厌氧炭化处理和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炭化技术在国内外尚属首创。主要产品有炭基玉米、花生专用肥和炭基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延长肥效、增产和节肥等作用。
辽宁省玉米、水稻、花生面积合计4660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1%,是全省播种面积最大的3种作物。而本项目将脲甲醛、氮素包衣等高效缓控释肥料、炭基肥料与先进的施肥技术有机结合,形成高效控量施肥新技术模式,在玉米、水稻、花生上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示范推广工作。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提高技术推广速度,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效、省工省时、改良土壤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技术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二、项目主要技术内容
2014年,省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在全省14个市的24个项目县的玉米、水稻、花生上开展高效控量施肥新技术推广项目。总示范面积6.1万亩,其中玉米3万亩、水稻1.72万亩、花生1.38万亩。具体内容如下。
1.开展缓控释复(掺)混肥与玉米一次施肥技术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