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中国在传统上一直是大陆国家,陆地地缘政治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的日渐一体化,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不重要了;相反,同样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显现出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国家的统一。在地理意义上,中国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个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张的过程。中原王朝是国家的内核,逐渐整合边缘地带。在这个过程中,边缘地带整合到体系中来的程度自然比较低。中国人常说,“天高皇帝远”。传统上,因为缺少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一个地方离中原王朝的地理距离影响到其自治程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远离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往往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地方化了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因为政治上的统一而消失。1949年之后,中国在政治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后也通过经济手段(例如计划经济)、交通手段(铁路、公路等)和文化手段(宣传)等来整合国家。这些手段都有效地整合了国家,使得国家逐渐从传统上的“文化国家”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数千年的地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从此消失了。
第二,陆地地缘政治更关系到中国边疆的稳定。中国边缘地带和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重合,如果考虑到个别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那么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尽管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融合的过程,但直到今天处于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主要在西藏和新疆)仍然很难再像传统上其他民族那样得到整合。
第三,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陆地地缘更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如果在传统上,中国陆地地缘的劣势可以通过修筑长城而得到修正和弥补的话,那么在今天,类似的方法已经毫无用处。也就是说,陆地地缘本身也在国际化。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在西边,包括西藏和新疆。西藏和新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尽管存在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但并不存在主权问题。不过,西藏和新疆问题的产生和处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主权国家的范畴,而具有了国际性。从概念上说,中国陆地地缘政治往往和周边外交相关联,而周边外交则往往又和大国政治相关。
美国发生了变化
各种因素使得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困难也愈来愈甚,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重返亚洲”,使该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范围涵盖了从中国东海到南中国海再到印度洋的辽阔海域。美国“重返亚洲”改变了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一些国家认为中美关系会重复往日美国和苏联的关系,而选择了和美国站在一边。同时,那些和美国有同盟关系的国家(例如日本和菲律宾)更是利用其和美国的同盟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中国的利益。
其实,陆地地缘政治也是一样的。这里首先也是美国的因素。在中国的西边,中国现在面临的是美国力量逐渐从中东地区消退而留下来的遗产。二战之后,整个中东地区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在那里,无论是政权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美国(和广义上的西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基于其能源的需要和对其盟国以色列的国家安全需要的考量。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还是美国以反恐为名对阿富汗、伊拉克的占领,都和美国对能源和其他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有关。但是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美国必须改变其在中东的政策。有几个因素显得尤其重要:首先,美国已经过度扩张,导致美国维持帝国的负担过重。尽管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在维持一个扩张过度的帝国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在中东,美国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反恐战争,但多年下来,美国发现,要消除恐怖主义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美国只好调整心态,承认恐怖主义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反恐是一件长期的任务。正是基于这种新的认知,美国要逐渐减少从事反恐的军队。其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进行再工业化的运动。页岩气的开发使用正在有效减少美国对海外能源尤其是中东能源的依赖,美国正在快速地向一个能源大国转型。而美国成为能源大国表明地缘政治格局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一旦美国不再依赖中东能源,甚至变成能源出口国,那么美国从中东减少军事存在的速度必然加快。
美国因素对中国陆地地缘政治的影响
那么,这种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意味着什么呢?一些人认为,美国从中东撤出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机会,就是中国可以填补美国撤出之后所出现的空白。但是,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确,中国需要大量能源,长期以来,中国也在积极地和中东国家发展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不过,美国的撤出对中国还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中东的安全问题。在中东,整体安全构架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些人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在中东是一个“搭便车者”(free rider),或者说,中国的总体安全是美国提供的。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并非一点道理没有。
其次,美国撤出中东不会很顺利,会是一个动荡的过程。尽管今天中东和北非的“民主化革命”大多是内发的,但美国的作用不可低估。当然,新生的政权不见得都是继续亲美的,也有可能是反美的。但是,必须认识到,不亲美甚至反美的新政府未必会对中国更友好。美国在中东的能源政治招致了那里人民的不满。现在美国走了,中国要进入。那么,中国在中东的能源政治如何不招致该地区人民的不满呢?这对中国是一大挑战。但这里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些中东国家的现存政权解体,新政权会如何建立?民主(主要是选举)可以产生一个新政府,但也很容易推翻一个新政府,中东地区这些年的政局动荡就说明了这一切。如果政局不稳,那么中国又如何走向中东?在过去,美国力量能够在中东生存和发展,与美国在中东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关。中国不可能重复美国的道路,那么中国力量又如何走向中东?
再次,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双向的,中东变局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稳定。能够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中东的宗教极端主义甚至是恐怖主义向中国的延伸和扩张。随着美国的撤出,中国和中东的经济贸易交往会变得更加频繁,这也必然促使两者之间的文化、人员(商人、学生、学者等)交往的增多。这应当说是正常现象,也应当加以促进。不过,应当看到的是,中东有些国家不能建立一个有效政权,而且还出现了宗教极端主义崛起的现象。中国和这些国家交往的增多,就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近期新疆的暴力恐怖主义事件来看,境外和境内的激进因素已经有了相当的关联。
西藏也面临类似的情况。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和流亡在海外的达赖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现在人们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国政府不会向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做任何的妥协,另一方面,海外藏人组织近年来则越来越激进和暴力化。不管怎样,达赖是标榜“自治”与和平的(尽管达赖的“自治”和中国政府所界定的“自治”有很大的不同),但一些海外藏人组织则公开提倡西藏独立,并且要用暴力手段来达成目标。达赖现在年事已高,一旦达赖去世,海外藏人的暴力将变得不可避免。考量到所谓“西藏流亡政府”设在印度,并且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着包括边界领土纠纷、军事竞争、民族主义冲突在内的问题,西藏问题的地缘政治含义的复杂性便不言而喻。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不可能再像传统那样在中国和中东之间修筑一条“长城”,把境外极端因素隔离在外,但这种情况的确表明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如何降低和消除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合作的产物,意在共同反对恐怖主义、推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排除中国还会再做努力来推进这类组织的建设,从而应对新出现的挑战。不过,从目前运作的情况看,人们还不能确定这类组织是否能够应对美国逐渐从中东退出所带来的地缘政治的大变局。如果说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刚刚开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海洋大国,那么在陆地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传统的地缘政治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相关,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应对陆地地缘政治的战略和方式。
如果说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刚刚开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海洋大国,那么在陆地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传统的地缘政治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相关,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应对陆地地缘政治的战略和方式。
中国在传统上一直是大陆国家,陆地地缘政治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的日渐一体化,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不重要了;相反,同样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显现出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国家的统一。在地理意义上,中国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个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张的过程。中原王朝是国家的内核,逐渐整合边缘地带。在这个过程中,边缘地带整合到体系中来的程度自然比较低。中国人常说,“天高皇帝远”。传统上,因为缺少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一个地方离中原王朝的地理距离影响到其自治程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远离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往往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地方化了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因为政治上的统一而消失。1949年之后,中国在政治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后也通过经济手段(例如计划经济)、交通手段(铁路、公路等)和文化手段(宣传)等来整合国家。这些手段都有效地整合了国家,使得国家逐渐从传统上的“文化国家”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数千年的地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从此消失了。
第二,陆地地缘政治更关系到中国边疆的稳定。中国边缘地带和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重合,如果考虑到个别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那么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尽管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融合的过程,但直到今天处于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主要在西藏和新疆)仍然很难再像传统上其他民族那样得到整合。
第三,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陆地地缘更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如果在传统上,中国陆地地缘的劣势可以通过修筑长城而得到修正和弥补的话,那么在今天,类似的方法已经毫无用处。也就是说,陆地地缘本身也在国际化。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在西边,包括西藏和新疆。西藏和新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尽管存在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但并不存在主权问题。不过,西藏和新疆问题的产生和处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主权国家的范畴,而具有了国际性。从概念上说,中国陆地地缘政治往往和周边外交相关联,而周边外交则往往又和大国政治相关。
美国发生了变化
各种因素使得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困难也愈来愈甚,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重返亚洲”,使该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范围涵盖了从中国东海到南中国海再到印度洋的辽阔海域。美国“重返亚洲”改变了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一些国家认为中美关系会重复往日美国和苏联的关系,而选择了和美国站在一边。同时,那些和美国有同盟关系的国家(例如日本和菲律宾)更是利用其和美国的同盟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中国的利益。
其实,陆地地缘政治也是一样的。这里首先也是美国的因素。在中国的西边,中国现在面临的是美国力量逐渐从中东地区消退而留下来的遗产。二战之后,整个中东地区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在那里,无论是政权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美国(和广义上的西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基于其能源的需要和对其盟国以色列的国家安全需要的考量。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还是美国以反恐为名对阿富汗、伊拉克的占领,都和美国对能源和其他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有关。但是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美国必须改变其在中东的政策。有几个因素显得尤其重要:首先,美国已经过度扩张,导致美国维持帝国的负担过重。尽管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在维持一个扩张过度的帝国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在中东,美国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反恐战争,但多年下来,美国发现,要消除恐怖主义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美国只好调整心态,承认恐怖主义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反恐是一件长期的任务。正是基于这种新的认知,美国要逐渐减少从事反恐的军队。其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进行再工业化的运动。页岩气的开发使用正在有效减少美国对海外能源尤其是中东能源的依赖,美国正在快速地向一个能源大国转型。而美国成为能源大国表明地缘政治格局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一旦美国不再依赖中东能源,甚至变成能源出口国,那么美国从中东减少军事存在的速度必然加快。
美国因素对中国陆地地缘政治的影响
那么,这种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意味着什么呢?一些人认为,美国从中东撤出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机会,就是中国可以填补美国撤出之后所出现的空白。但是,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确,中国需要大量能源,长期以来,中国也在积极地和中东国家发展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不过,美国的撤出对中国还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中东的安全问题。在中东,整体安全构架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些人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在中东是一个“搭便车者”(free rider),或者说,中国的总体安全是美国提供的。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并非一点道理没有。
其次,美国撤出中东不会很顺利,会是一个动荡的过程。尽管今天中东和北非的“民主化革命”大多是内发的,但美国的作用不可低估。当然,新生的政权不见得都是继续亲美的,也有可能是反美的。但是,必须认识到,不亲美甚至反美的新政府未必会对中国更友好。美国在中东的能源政治招致了那里人民的不满。现在美国走了,中国要进入。那么,中国在中东的能源政治如何不招致该地区人民的不满呢?这对中国是一大挑战。但这里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些中东国家的现存政权解体,新政权会如何建立?民主(主要是选举)可以产生一个新政府,但也很容易推翻一个新政府,中东地区这些年的政局动荡就说明了这一切。如果政局不稳,那么中国又如何走向中东?在过去,美国力量能够在中东生存和发展,与美国在中东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关。中国不可能重复美国的道路,那么中国力量又如何走向中东?
再次,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双向的,中东变局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稳定。能够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中东的宗教极端主义甚至是恐怖主义向中国的延伸和扩张。随着美国的撤出,中国和中东的经济贸易交往会变得更加频繁,这也必然促使两者之间的文化、人员(商人、学生、学者等)交往的增多。这应当说是正常现象,也应当加以促进。不过,应当看到的是,中东有些国家不能建立一个有效政权,而且还出现了宗教极端主义崛起的现象。中国和这些国家交往的增多,就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近期新疆的暴力恐怖主义事件来看,境外和境内的激进因素已经有了相当的关联。
西藏也面临类似的情况。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和流亡在海外的达赖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现在人们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国政府不会向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做任何的妥协,另一方面,海外藏人组织近年来则越来越激进和暴力化。不管怎样,达赖是标榜“自治”与和平的(尽管达赖的“自治”和中国政府所界定的“自治”有很大的不同),但一些海外藏人组织则公开提倡西藏独立,并且要用暴力手段来达成目标。达赖现在年事已高,一旦达赖去世,海外藏人的暴力将变得不可避免。考量到所谓“西藏流亡政府”设在印度,并且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着包括边界领土纠纷、军事竞争、民族主义冲突在内的问题,西藏问题的地缘政治含义的复杂性便不言而喻。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不可能再像传统那样在中国和中东之间修筑一条“长城”,把境外极端因素隔离在外,但这种情况的确表明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如何降低和消除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合作的产物,意在共同反对恐怖主义、推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排除中国还会再做努力来推进这类组织的建设,从而应对新出现的挑战。不过,从目前运作的情况看,人们还不能确定这类组织是否能够应对美国逐渐从中东退出所带来的地缘政治的大变局。如果说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刚刚开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海洋大国,那么在陆地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传统的地缘政治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相关,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应对陆地地缘政治的战略和方式。
如果说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刚刚开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海洋大国,那么在陆地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传统的地缘政治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相关,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应对陆地地缘政治的战略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