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普通的县城学校,一所位于城乡结合处的小学,一所在租来的教室里上课的新学校,一所80%以上学生为农村生源的学校,面临着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不高,加上社会的质疑与不信任,如何快速改变这种现状?如何发展学生能力?学校未来的教育要走向何方?
我们河南省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的教师团队,在这所建成于2012年9月1日的学校里,同年11月27日加入新教育实验,三年多的时间,我们愈挫愈勇,彼此鼓励又彼此搀扶,用笃定的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
结识新教育缘于2012年3月,连金义校长参加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在郑州市四月天小学的一场讲座。这场推动阅读、助力家校合力的激情演讲,让连校长心生向往:学校就应该是个读书的地方,教育就应该办成这个样子!2012年11月27日,在校长连金义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新教育实验学校——郑州市航空港区实验小学的阅读课,自此,叩开了新教育实验探索的大门。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带给我们启示和震撼,“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不正好弥补当今社会教育的短板吗?苦苦追寻下,我们找到了办学思路。
构建制度保障
全面行政推广
有目标就要付诸行动。经学校校委会决议,把新教育实验纳入教师评价中,占教师百分考核的23%,以此行政推广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除此之外,成立新教育工作室,在学校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工作室的各种供给。不管学校资金如何紧张,哪怕由校长垫付,也要坚持外派教师参加全国新教育实验开展的各项活动。每周四下午的新教育工作会,成了雷打不动的既定活动。学校为实验的开展扫清了障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为实验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研发卓越课程
丰盈孩子生命
在观摩了新郑、焦作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晨诵课程之后,我们决定研发一套自己的校本课程。
从《四季晨诵儿歌》课程被评选为“安阳市优秀校本课程”,到《最美民俗谣》课程被我县旅游文物部门存留,到受新教育第十四届年会的启发,整合现有资源,由刘丹副校长带领学校3名种子教师开始着手研发《黄河故道课程》,通过搜集黄河历史、走进枣园、参观加工厂、参与劳作、走访抗日英雄、重走抗战区等形式,在体验生活中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在课程中成长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老师。
营造书香校园
多举推广阅读
“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十大行动的首要任务,不仅要重视学校、家庭阅读氛围的创建,更要重视孩子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激发孩子阅读的热情,养成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让书籍走进生活,走进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中。
我们让大家爱读书,让图书流动起来。2014年9月5日,童喜喜老师来到我校进行“新孩子公益行阅读讲座”,并捐赠了价值十万元的童书。学校“干瘪”的图书馆在一夜之间“鼓胀”起来,孩子们终于有书可读了!为了充分利用起这来之不易、饱含深情的十万元图书,学校专门制定图书借阅方案,施行班级图书借阅漂流制度,有规划地将图书发挥最大作用。图书不仅借阅给学生,还要借阅给家长朋友,力争让新教育精神福泽一方百姓,改变千万家庭。2015年暑假,校园图书馆正式向家长们开放,我们为此专门举行了每周一次的“暑期萤火虫亲子读书会”,在朗月高照、流萤纷飞的夜晚,一群父母和孩子徜徉在书的奇妙世界之中,与书籍交谈,和心灵对话。
我们让大家爱表达,讲班级里的故事。孩子们读的书越多,掌握的词汇就越多,想表达的欲望就愈强烈。为了满足孩子们表达自我的欲望,鼓励他们读更多的书籍,我们在“每月一事”养成教育中安排孩子们讲述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11月,“让我们做一回演讲者”主题活动月上,孩子们利用午读时间自信地走上讲台,将发生教室里、操场上一幕幕故事分享给同学们听。每年元旦,我们都会举行“讲班级里的故事”的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同时参加,讲真事,抒真情。此举不仅提高了孩子们读书表达的能力,也促使了家长和老师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同时让更多的家长全方面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为家校合育搭建平台。
我们让大家爱书写,研制《我的暮省,我做主——读书和生活记录册》如何检测孩子们读书的效果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制记录册,包含“读书内容简介”“快乐写绘”“五彩生活”等内容,分低、高年级版本。同时,利用“阅读之星”晋级评比制度,根据孩子们读书记录情况,家长的参与度,家庭氛围创设,阅读量以及口才表达能力,每月评选“阅读银星”,每学期、每学年进行“阅读银星”“阅读金星”晋级赛并颁发相应奖章。这样,多管齐下,孩子的阅读效果有了保障,阅读开始向纵深发展。
创建数码社区
搭建交流平台
建设数码社区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也是我校新教育实验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网络平台的创建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动实验开展。
为了让家长更方便沟通育子信息,交流读书收获。学校于2013年11月22日创建了“新父母交流群”。起初该群由我校种子老师和两名家长义工做管理员。每日负责转发全国站群里的“新父母晨诵”等内容。2014年8月,我们正式成立“新教育萤火虫安阳分站”,以学校为文化中心,向外辐射周边家庭,带动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模式已经形成。
实验初期,我们就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了“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新教育进程”主题帖,随时发布学校新教育动态,与家长朋友开展跟帖互动。此外,全校各班建立了自己的班级博客,成为了孩子们交流展示才艺的网上家园。
推进每月一事
养教二育相结合
以“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理念支撑,并与我县《养成教育》读本相结合,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每月一事主题:9月好习惯早养成(安全、礼仪、卫生、学习);10月感恩(回报);11月演讲(表达);12月运动(健身);1月日记(毅力、自省);2月民俗文化(历史);3月种植(公益);4月田野(生活);5月劳动(自立);6月艺术(审美);7-8月阅读(求知、积累)。通过深度整合,让二者相得益彰。同时,我校教师用每月书写生命叙事这种方式记录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记录自己在每月一事中的收获,更好促进师生双方的交流与自省。
重视家校合作共建
构筑幸福桥梁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家庭和教室是学生生命关系最大的生命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更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让家庭和学校实现良性互动。
我们定期举行线下活动,指导家长实践亲子共读,已进行了30场。家长们通过线下活动对新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陪孩子们看书、讲故事。我们还将家长纳入义工团队,颁发聘书,学期末进行表彰。三年以来,优秀义工不断涌现,不仅缓解了学校人手奇缺的难题,还密切了家校联系。
学校要进行卫生大扫除,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卫生工具;教学仪器需要从一楼搬到五楼,他们自发前来帮忙,临走时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以乔艳为代表的义工团队,自发组织义工做好“萤火虫安阳分站”的各项工作。他们是普通人,为生活奔波,为孩子忙碌;他们又不普通,因为结缘新教育,他们做了其他家长做不到的事,承担了许多家长不敢承担的责任,既平凡也伟大。正是他们的角色转变,成就了学校新教育实验的发展。
在新教育实验学校中,我们只是一名新兵。2014、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的荣誉,让我们喜忧参半。
喜的是看见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长足发展,看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们迅速的蜕变成长;看到父母们由起初的对立怀疑到彼此信任的巨大转变;看到以学校为文化中心的辐射模式初见成效……
忧的是这条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路永远没有完美,一切只是开始。如果没有居安思危的责任意识与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必然会走向固步自封的尴尬境地。
但是无论如何,结识新教育意味着创造着美好未来,即由我们的努力,改变一方父母,快乐一代孩子,成长一批老师,那是我们最大的荣耀,那才是我们这所学校、我们这个团队的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
我们河南省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的教师团队,在这所建成于2012年9月1日的学校里,同年11月27日加入新教育实验,三年多的时间,我们愈挫愈勇,彼此鼓励又彼此搀扶,用笃定的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
结识新教育缘于2012年3月,连金义校长参加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在郑州市四月天小学的一场讲座。这场推动阅读、助力家校合力的激情演讲,让连校长心生向往:学校就应该是个读书的地方,教育就应该办成这个样子!2012年11月27日,在校长连金义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新教育实验学校——郑州市航空港区实验小学的阅读课,自此,叩开了新教育实验探索的大门。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带给我们启示和震撼,“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不正好弥补当今社会教育的短板吗?苦苦追寻下,我们找到了办学思路。
构建制度保障
全面行政推广
有目标就要付诸行动。经学校校委会决议,把新教育实验纳入教师评价中,占教师百分考核的23%,以此行政推广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除此之外,成立新教育工作室,在学校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工作室的各种供给。不管学校资金如何紧张,哪怕由校长垫付,也要坚持外派教师参加全国新教育实验开展的各项活动。每周四下午的新教育工作会,成了雷打不动的既定活动。学校为实验的开展扫清了障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为实验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研发卓越课程
丰盈孩子生命
在观摩了新郑、焦作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晨诵课程之后,我们决定研发一套自己的校本课程。
从《四季晨诵儿歌》课程被评选为“安阳市优秀校本课程”,到《最美民俗谣》课程被我县旅游文物部门存留,到受新教育第十四届年会的启发,整合现有资源,由刘丹副校长带领学校3名种子教师开始着手研发《黄河故道课程》,通过搜集黄河历史、走进枣园、参观加工厂、参与劳作、走访抗日英雄、重走抗战区等形式,在体验生活中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在课程中成长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老师。
营造书香校园
多举推广阅读
“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十大行动的首要任务,不仅要重视学校、家庭阅读氛围的创建,更要重视孩子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激发孩子阅读的热情,养成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让书籍走进生活,走进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中。
我们让大家爱读书,让图书流动起来。2014年9月5日,童喜喜老师来到我校进行“新孩子公益行阅读讲座”,并捐赠了价值十万元的童书。学校“干瘪”的图书馆在一夜之间“鼓胀”起来,孩子们终于有书可读了!为了充分利用起这来之不易、饱含深情的十万元图书,学校专门制定图书借阅方案,施行班级图书借阅漂流制度,有规划地将图书发挥最大作用。图书不仅借阅给学生,还要借阅给家长朋友,力争让新教育精神福泽一方百姓,改变千万家庭。2015年暑假,校园图书馆正式向家长们开放,我们为此专门举行了每周一次的“暑期萤火虫亲子读书会”,在朗月高照、流萤纷飞的夜晚,一群父母和孩子徜徉在书的奇妙世界之中,与书籍交谈,和心灵对话。
我们让大家爱表达,讲班级里的故事。孩子们读的书越多,掌握的词汇就越多,想表达的欲望就愈强烈。为了满足孩子们表达自我的欲望,鼓励他们读更多的书籍,我们在“每月一事”养成教育中安排孩子们讲述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11月,“让我们做一回演讲者”主题活动月上,孩子们利用午读时间自信地走上讲台,将发生教室里、操场上一幕幕故事分享给同学们听。每年元旦,我们都会举行“讲班级里的故事”的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同时参加,讲真事,抒真情。此举不仅提高了孩子们读书表达的能力,也促使了家长和老师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同时让更多的家长全方面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为家校合育搭建平台。
我们让大家爱书写,研制《我的暮省,我做主——读书和生活记录册》如何检测孩子们读书的效果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制记录册,包含“读书内容简介”“快乐写绘”“五彩生活”等内容,分低、高年级版本。同时,利用“阅读之星”晋级评比制度,根据孩子们读书记录情况,家长的参与度,家庭氛围创设,阅读量以及口才表达能力,每月评选“阅读银星”,每学期、每学年进行“阅读银星”“阅读金星”晋级赛并颁发相应奖章。这样,多管齐下,孩子的阅读效果有了保障,阅读开始向纵深发展。
创建数码社区
搭建交流平台
建设数码社区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也是我校新教育实验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网络平台的创建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动实验开展。
为了让家长更方便沟通育子信息,交流读书收获。学校于2013年11月22日创建了“新父母交流群”。起初该群由我校种子老师和两名家长义工做管理员。每日负责转发全国站群里的“新父母晨诵”等内容。2014年8月,我们正式成立“新教育萤火虫安阳分站”,以学校为文化中心,向外辐射周边家庭,带动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模式已经形成。
实验初期,我们就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了“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新教育进程”主题帖,随时发布学校新教育动态,与家长朋友开展跟帖互动。此外,全校各班建立了自己的班级博客,成为了孩子们交流展示才艺的网上家园。
推进每月一事
养教二育相结合
以“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理念支撑,并与我县《养成教育》读本相结合,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每月一事主题:9月好习惯早养成(安全、礼仪、卫生、学习);10月感恩(回报);11月演讲(表达);12月运动(健身);1月日记(毅力、自省);2月民俗文化(历史);3月种植(公益);4月田野(生活);5月劳动(自立);6月艺术(审美);7-8月阅读(求知、积累)。通过深度整合,让二者相得益彰。同时,我校教师用每月书写生命叙事这种方式记录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记录自己在每月一事中的收获,更好促进师生双方的交流与自省。
重视家校合作共建
构筑幸福桥梁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家庭和教室是学生生命关系最大的生命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更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要让家庭和学校实现良性互动。
我们定期举行线下活动,指导家长实践亲子共读,已进行了30场。家长们通过线下活动对新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陪孩子们看书、讲故事。我们还将家长纳入义工团队,颁发聘书,学期末进行表彰。三年以来,优秀义工不断涌现,不仅缓解了学校人手奇缺的难题,还密切了家校联系。
学校要进行卫生大扫除,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卫生工具;教学仪器需要从一楼搬到五楼,他们自发前来帮忙,临走时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以乔艳为代表的义工团队,自发组织义工做好“萤火虫安阳分站”的各项工作。他们是普通人,为生活奔波,为孩子忙碌;他们又不普通,因为结缘新教育,他们做了其他家长做不到的事,承担了许多家长不敢承担的责任,既平凡也伟大。正是他们的角色转变,成就了学校新教育实验的发展。
在新教育实验学校中,我们只是一名新兵。2014、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的荣誉,让我们喜忧参半。
喜的是看见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长足发展,看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们迅速的蜕变成长;看到父母们由起初的对立怀疑到彼此信任的巨大转变;看到以学校为文化中心的辐射模式初见成效……
忧的是这条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路永远没有完美,一切只是开始。如果没有居安思危的责任意识与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必然会走向固步自封的尴尬境地。
但是无论如何,结识新教育意味着创造着美好未来,即由我们的努力,改变一方父母,快乐一代孩子,成长一批老师,那是我们最大的荣耀,那才是我们这所学校、我们这个团队的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