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多能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从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分析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驱动因素,提出要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科学有序重构我国能源结构及相关工业体系,其中科技创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随后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的长期研究基础,提出以多能融合理念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发展路径,并详细阐述了多能融合理念内涵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4条多能融合科技路径;最后提出了推进多能融合科技发展路径实施的建议.
其他文献
在典型区域推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能源技术(以下简称“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是中国科学院支撑“双碳”目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技术集成示范”和“典型区域示范”2个特征论述了开展“双碳”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意义,并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已有研究布局,提出了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4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最后,文章结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
片岩具有蠕变性、力学各向异性、遇水软化、强度劣化等特性.某在建机场工程位于滇西片岩分布区,机场北东侧高填方边坡区发育大型滑坡,滑坡上垂直填方高达74m,边坡稳定性直接影响机场的建设、投资和安全.采用地质调查、钻探、井探、物探等方法,查明了滑坡现状特征;采用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参数反演研究了滑坡区岩土物理力学特性;采用传递系数法和数值法分析了滑坡和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得出:该滑坡为一古滑坡,历时变形破坏机制为牵引式和推移式复合滑移,填方前古滑坡整体稳定,填方后天然工况下欠稳定,暴雨及地震工况下不稳定,边
现行《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范》(GB/T 29119—2012)自制定和发布实施以来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根据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实践,对在执行现行规范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煤层气资源勘查工作一般采用滚动勘探的模式,在阶段划分中应予以突出体现,实现探采一体化的勘查目的任务;并加强煤系气综合勘查工作,减少重复勘查工作投入,以获得最佳的地质效果;在矿井煤炭开采的基建、生产、关闭三个阶段,对煤层气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进行相应的要求,以实现煤与煤层气安全高效协调勘探开发的目的;坚
针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碳排放行业,通过调研和分析,提出了绿氢/绿电替代、原料/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流程再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4个低碳化策略.结合不同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建议了若干拟重点发展的先进低碳技术,凝练出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并提出了加快新技术应用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和举措,以期为工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双碳”战略下,未来40年我国电力系统的供需规模仍将持续增长.文章首先对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电网体系进行了总体分析,认为未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将逐步成为主体电源,这给电网消纳新能源带来新任务和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原则,分析了电网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未来远距离输电规模将持续扩大且资源和负荷不平衡,新型电力系统依然存在着电源和负荷逆向分布的显著特征,因此其基本形态仍由大电网构成,并以分布式系统为有效补充.此外,电网中灵活调节资源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电力市场化运行机制应引导多
在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利用面临新挑战.文章梳理总结了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利用现状,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状况,提出了“双碳”约束下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思路,从煤炭高效燃烧与转化、石油天然气高效利用及煤化工“三废”处理方面提出技术发展建议,以期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谈镐生(1916年12月1日—2005年9月28日),江苏吴县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稀薄气体力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提出了植被流局部扩散模型;发现了网格湍流负二次幂衰减律.
经严格遴选与评审,2022 年 3 月 27 日《中国科学院院刊》正式被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出版物文摘和引文数据库 Scopus 数据库收录.rn自 2019 年 12 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后,《中国科学院院刊》开始了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相关探索.
雅鲁藏布江河流宽谷区是青藏高原风沙活动最为强烈地区之一.输沙量是评价区域风沙活动的最主要指标之一,但目前对该地区输沙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利用旋转多路方口集沙仪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河岸沙地、河漫滩沙地和山麓沙地3种地表类型、6个点2020年9-12月的输沙量进行野外实地观测,对比不同下垫面的输沙量,分析地表特征对输沙量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风沙流结构和总输沙量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风沙流结构可以用指数函数表达.观测期间各观测点月平均风速差值变化较小,介于0.31 m·s-1(昌果)到1.19m·s-1(多颇章
丝状蓝藻作为荒漠区的先锋拓殖生物,在干旱半干旱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3个不同生物气候区(民勤,大陆性荒漠气候;盐池,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玛曲,高原大陆性气候)藻结皮中培养分离到的67株丝状蓝藻进行丝体的形态描述和16srR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67株丝状蓝藻隶属于颤藻目(Oscillatoriales)、聚球藻目(Synechococcales)和念珠藻目(Nostocales);3个生物气候区的蓝藻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