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通识教育实践在我国高校的不断深入,改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提高通识教育质量已成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中的共同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几项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 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通识教育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目前,如何通过改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来提高通识教育质量这一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研究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设法提出可能地解决措施,对于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
界定概念是进行研究工作的前提,而在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进行概念界定之前,必须讨论教学管理的概念。教学管理被公认是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难在对于教学的理解无法统一。所以,首先要明确教学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者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
王策三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李秉德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结合上述定义来看,都强调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以及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因此,可如此理解教学管理: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具体到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而言,是指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完成通识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一定的通识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存在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来看,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晚,基本上是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形式,在构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上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不够
结合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都是一个有待开拓的领域。就美国而言,通识教育自19世纪初产生后,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先后出现了三次通识教育运动,通识教育才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通识教育的实践形式,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也有所涉足。但就整个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领域而言,其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不够。在我国,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研究起步晚,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领域的涉足者寥寥可数。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被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研究替代。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监控管理。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即是对通识教育教学在上述四个范畴中的研究。而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课程管理领域,很少涉及教学管理。虽然教学与课程密不可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也要以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为依据,但如果因此而将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等同或者视课程管理包含教学管理,会造成二者关系的混乱,挤压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空间甚至被替代。
(二)通識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通识教育引入我国以后,高校开始重视通识课程教学。这一做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均发现由于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通识教育在教学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通识教育教学无人监管、教师从事通识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视通识课程为“营养学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专业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识课程一般是由教务处的某一科室分管(不是专门管理),通识课程的申报、把关、教学质量监控和经费划拨等均会涉及多个部门,仅凭某一科室无法做好协调和管理工作;其二,对通识课程教学主体的管理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在教师方面,目前各高校通识课程的开设基本上采取教师自愿申报的制度,在当前高校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教师大都把通识课程作为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机会,而教学工作量不满的大多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往往把通识课程的教学当作“练手”的机会,一旦有了科研或者专业课教学任务而精力不够,就会停掉通识课。这使通识教育教学显得非常随意,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在学生方面,因教师在通识教育教学方面管理不严,学生往往在通识课程上投入的精力很少,将其视为“营养学分”。
(三)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管理效益低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结构还不太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手段尚需完善。这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缺少通识教育专家的参与,也没有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的队伍中来,使得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队伍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人员大多是学校教务部门的行政人员,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对通识教育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监控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领会不够,不能科学地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二是管理手段单一。对通识教育教学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评估和督导等形式,这些手段本质上都属于行政管理手段,使得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成为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政性质的管理。这种管理手段缺少教师的自我管理,也没有积极从学生中收集他们对于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利于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也不利于发挥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
除上述三个主要的问题之外,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着其他不足,如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不清晰、管理目标不明确、忽视对通识教育教学总体方案的管理等。
三、改进对策
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活动,理论的缺失和实践的不足都会影响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因此,针对上文提出的种种问题,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出发,提出了以下改进对策。
(一)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如果没有系统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就会陷入混乱和盲目。因此,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研究,不仅是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不断丰富和走向成熟的内在需要。为了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研究,需从如下两点入手:第一,必须明确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领域。结合前文对教学管理的探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应包括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目前作为研究重点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例如课程编制、课程评价等,都不应替代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才能具体做好下一步的研究。第二,构建一套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体系。教学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而高校教学管理理论也正在日趋成熟,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要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除了继续借鉴高校教学管理理论之外,更应重点该体现和突出通识教育的特色所在,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地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体制保障是关键。总体上看,虽然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依然是在专业教育体制基础上的部分修补,但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和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都是在现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并且也取得较大成效。结合前文提到的管理体制问题以及上述几所大学的经验来看,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两点基本工作是必须做好的。第一,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并赋予一定的权责和地位来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这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组织实施通识教育,并有经费支持通识教育的发展,保证通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准。第二,从制度上重视和加强对通识教育教学主体的管理。对于教师,要由足够地经费支持通识教育教学,吸引最优秀的教师讲授通识课,并以师资培训、教学交流、教学评估、表彰等形式促进教师对通识教育教学的重视,建立助教制度,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要加强学生对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鼓励学生选修通识课程,同时改革通识教育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開展小组讨论,支持学生通过通识课程来开展社会实践。
(三)优化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结构,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结合元培学院、复旦学院和匡亚明学院的发展历程来看,一只结构优良的管理队伍可以极大地发挥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如前文所述,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管理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手段的过于单一。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些大学的成功经验来看,以下两条措施是比较切实可行的。第一,优化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结构。邀请通识教育专家、授课教师、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由通识教育专家根据通识教育教学的特点,做好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兼顾教师、学生等主体的意见,既体现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又有利于实现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第二,采用多种教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益。加强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对通识教育的学习,减少管理的随意性。此外,还可适当采用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导师制、书院制的形式来推行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等等。
总之,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作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既要重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建设,也要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同时还要不断优化管理队伍,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手段,全面提高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凡,叶大鹏,吴红云.论通识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
[2]于淑文.略谈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3]熊思东,李钧,王德峰等. 通识教育与大学. 中国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通识教育 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通识教育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目前,如何通过改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来提高通识教育质量这一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研究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设法提出可能地解决措施,对于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
界定概念是进行研究工作的前提,而在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进行概念界定之前,必须讨论教学管理的概念。教学管理被公认是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难在对于教学的理解无法统一。所以,首先要明确教学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者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
王策三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李秉德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结合上述定义来看,都强调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以及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因此,可如此理解教学管理: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具体到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而言,是指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完成通识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一定的通识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存在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来看,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晚,基本上是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形式,在构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上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不够
结合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都是一个有待开拓的领域。就美国而言,通识教育自19世纪初产生后,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先后出现了三次通识教育运动,通识教育才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通识教育的实践形式,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也有所涉足。但就整个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领域而言,其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不够。在我国,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研究起步晚,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领域的涉足者寥寥可数。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被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研究替代。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监控管理。对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即是对通识教育教学在上述四个范畴中的研究。而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课程管理领域,很少涉及教学管理。虽然教学与课程密不可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也要以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为依据,但如果因此而将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等同或者视课程管理包含教学管理,会造成二者关系的混乱,挤压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空间甚至被替代。
(二)通識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通识教育引入我国以后,高校开始重视通识课程教学。这一做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均发现由于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通识教育在教学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通识教育教学无人监管、教师从事通识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视通识课程为“营养学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专业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识课程一般是由教务处的某一科室分管(不是专门管理),通识课程的申报、把关、教学质量监控和经费划拨等均会涉及多个部门,仅凭某一科室无法做好协调和管理工作;其二,对通识课程教学主体的管理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在教师方面,目前各高校通识课程的开设基本上采取教师自愿申报的制度,在当前高校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教师大都把通识课程作为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机会,而教学工作量不满的大多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往往把通识课程的教学当作“练手”的机会,一旦有了科研或者专业课教学任务而精力不够,就会停掉通识课。这使通识教育教学显得非常随意,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在学生方面,因教师在通识教育教学方面管理不严,学生往往在通识课程上投入的精力很少,将其视为“营养学分”。
(三)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管理效益低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结构还不太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手段尚需完善。这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缺少通识教育专家的参与,也没有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的队伍中来,使得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队伍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人员大多是学校教务部门的行政人员,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对通识教育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监控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领会不够,不能科学地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二是管理手段单一。对通识教育教学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评估和督导等形式,这些手段本质上都属于行政管理手段,使得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成为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政性质的管理。这种管理手段缺少教师的自我管理,也没有积极从学生中收集他们对于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利于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也不利于发挥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
除上述三个主要的问题之外,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着其他不足,如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不清晰、管理目标不明确、忽视对通识教育教学总体方案的管理等。
三、改进对策
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活动,理论的缺失和实践的不足都会影响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因此,针对上文提出的种种问题,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出发,提出了以下改进对策。
(一)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如果没有系统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就会陷入混乱和盲目。因此,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研究,不仅是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不断丰富和走向成熟的内在需要。为了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研究,需从如下两点入手:第一,必须明确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领域。结合前文对教学管理的探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应包括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目前作为研究重点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例如课程编制、课程评价等,都不应替代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才能具体做好下一步的研究。第二,构建一套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体系。教学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而高校教学管理理论也正在日趋成熟,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要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除了继续借鉴高校教学管理理论之外,更应重点该体现和突出通识教育的特色所在,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地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体制保障是关键。总体上看,虽然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依然是在专业教育体制基础上的部分修补,但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和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都是在现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并且也取得较大成效。结合前文提到的管理体制问题以及上述几所大学的经验来看,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两点基本工作是必须做好的。第一,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并赋予一定的权责和地位来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这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组织实施通识教育,并有经费支持通识教育的发展,保证通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准。第二,从制度上重视和加强对通识教育教学主体的管理。对于教师,要由足够地经费支持通识教育教学,吸引最优秀的教师讲授通识课,并以师资培训、教学交流、教学评估、表彰等形式促进教师对通识教育教学的重视,建立助教制度,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要加强学生对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鼓励学生选修通识课程,同时改革通识教育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開展小组讨论,支持学生通过通识课程来开展社会实践。
(三)优化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结构,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结合元培学院、复旦学院和匡亚明学院的发展历程来看,一只结构优良的管理队伍可以极大地发挥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如前文所述,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管理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手段的过于单一。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些大学的成功经验来看,以下两条措施是比较切实可行的。第一,优化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结构。邀请通识教育专家、授课教师、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由通识教育专家根据通识教育教学的特点,做好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兼顾教师、学生等主体的意见,既体现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又有利于实现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第二,采用多种教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益。加强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对通识教育的学习,减少管理的随意性。此外,还可适当采用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导师制、书院制的形式来推行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等等。
总之,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作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既要重视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建设,也要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同时还要不断优化管理队伍,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手段,全面提高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凡,叶大鹏,吴红云.论通识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
[2]于淑文.略谈高校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3]熊思东,李钧,王德峰等. 通识教育与大学. 中国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