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美”,许多哲学家、艺术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例如:古希腊抒情诗人彼翁认为“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人应当一切都美。 包括容貌、服装、心灵和思想”;中国画家吴冠中认为“美比漂亮的价值高”;常言俗语中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关键词:美学;欣赏;哲学
  朱先生在开篇就提出了审美理想,即“谈美”能“免俗”,能使“人心净化”,然后从这一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探讨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之间的关系,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追求。 书末,朱先生借阿尔卑斯山谷大道旁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强调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无怪乎《谈美》一直被视作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朋友:从写十二封信给你之后,我已经歇三年没有和你通消息了。 ”“想来想去,我决定来和你谈美。 ”朱先生写在《谈美》开篇的这些文字,轻而易举地拉近了我们与美学、与他之间的距离—— — 消融了对“美学”的“恐高”和对美学大师的“仰视”,阅读自然愉悦了起来,轻松了起来。 阅读的前提,是悦读。 通篇阅读,明白晓畅,朱先生从生活实例出发,深入浅出揭示了美的真谛。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面对当下浮躁时代造就出的浮躁的我们,以及我们身上那显而易见的阅读毛病,朱先生是看透了的。
  美能辅德。 人天生赋有道德情感,通过内在的自我意识或者外在的媒介督促,不断地去践履道德法则,努力成为至善乃至于圆善的人。 内在的自我意识是人的良能良知或者善良意志,而外在的媒介除了道德舆论、规定之外,美的欣赏为之所做的贡献,因为它的直观性和愉悦性容易激起我们的自觉、自悟,道德濡染就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 卢梭在他的《论教育》一书中就已指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这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教育在教育心理学上证明是最有效的教育。 如同鲁迅所言:“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
  美能启智。 人生智慧是一种高洁的精神,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理性的追求,是一种超脱功利束缚的人生境界。 美,从来就是以多元的形式出现,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有民族性的,也有世界性的,包罗万象和多姿多彩是它的语言特征。 审美,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求索,理解他文化,善待他人,并真诚地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价值,为成为人格丰厚的人做思想奠基。 所以席勒坚定地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途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
  人生需要追求美,它帮助我们获得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美的褒扬和对恶的评判的经验,然后逐渐内化至自己的灵魂深处,从而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除出人性中的一部分丑陋,发扬真、善、美,继而“使生命变得完美”以及“对生命的肯定和祝福,使生命神性化”。(尼采《权力意志》)
  艺术家能在平凡形色中看到空灵意远的审美意境。 比如王勃,面对赣江烟波浩渺,两岸绿色茵茵的美景,他一定要登上滕王阁眺望,于是看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看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浩然抒怀:“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艺术家能调用形式美感进行审美创造。 形式美感,是指应和了对比与均衡、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而给予人们美的感觉、美的意象,它不显山不露水地藏匿在自然物象中。 而艺术家能经过提炼、加工,让物象有了对比变化,有了节奏韵律,于是超越自然成为美的象征。 江水多变,草木杂生,宋代画家王希孟甄繁就简,鸟瞰山水,以色艳笔浓的青绿山水表现技法,创作一幅长卷《千里江山图》,将我们带向山与水、情与诗和谐共鸣的美的世界:开头,鱼惊、鸟鸣、花落、山动,水光山色慢慢收入眼底。 画面的山峦逐渐递升递降,反复循环,越来越参差,越来越密集,层层叠叠,起伏不定,山与水相互角逐,尽情玩耍着彩云追月般的游戏。 最后,山静、水静,人也静。一幅画,就是墨与色的饕餮盛宴。
  艺术家能将审美情感升华为审美理解。 郑燮画着他的《竹石》,竹叶聚散有度、肥翠欲滴,笔墨磊落洒脱、秀洁清明,俨然就是他那倔强刚直、孤傲不驯的个性表达。 然而,他想表达更多,于是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连朱先生也说“竹原来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但经由郑板桥的审美创造,就被赋予了悲天悯人、物我合一的精神气质,继而实现了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超越。
  朱先生说:“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欣赏美的事物,欣赏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帮助人们以艺术的感悟去感知世界的美好,以艺术的视野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 ”所以,朱先生对我们的嘱托殷殷切切:“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谈美·开场话》)
  但“艺术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標,培养“审美人”才是。 “审美人”,在英国哲学家麦金泰尔看来是一个在生活方式、状态和观念上能按照审美原则进行取舍的人,在朱先生看来是一个“对生活和世界持一种非功利静观态度的人”。 “审美人”在面对正直与奸诈、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怯懦、美好与丑陋等时,会选择前者。 光明磊落、心灵敞亮、善良悲悯、身体康健是他特有的精神纹理,生长在他的灵魂上,并随着时间继续沿着审美走向再生长,继而成为他的行为模板。 “审美人”有多重精神纹理,他对美善有敏锐的觉察,对物象有独特的解读,对生活有诗意的追求,对生命有由。
  作者简介
  任路(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论。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古人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竹子。竹子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最灿烂的文化光辉,它的精神、它的韵味、以及由它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艺术,无一不都显示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过往和过人风采。在有关于竹子的艺术中,中国的竹编艺术是最为令人瞩目的。古代的先民们很早就开始用它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而时代发展到了今天,竹编艺术生生不息的传承了下来,它所制成的装饰品与现
期刊
摘 要:《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杰弗里·乔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亦被视为英国宫廷爱情文学最伟大的成就。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许下他们爱的誓言,而克瑞西达却因其后政治时局的多变而选择不再坚守誓言。本文通过《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进行分析,探究作为口头协议的誓言在中世纪英国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两位主人公在爱情中的所思所为,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全诗。  关键词:《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誓言
期刊
摘 要:在现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及各类软件App是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得到了不断地改善,人民的休闲、消费和情感寄托方式也呈多样化的发展,宠物作为一种新的流行的情感寄托已经慢慢成为我们社会重要的成员饲养宠物也从原来的“糙养”转变为“细养”,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在宠物身上进行的消费占据了日常消费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宠物消费市
期刊
首先唐朝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不論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方面,都有着非常伟大的成就,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最高水平。《唐律疏议》的出现,代表了中国传统法律的最高成就。本文以《唐律疏议》中的自首制度进行详细的论述。其次:自首制度作为刑事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体现了惩罚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自首制度能够起到打击犯罪、提高办案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以及促进犯罪人悔过自新
期刊
摘 要:田山花袋是日本近代文学优秀的小说家,在文学论和创作上对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田山花袋决定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方法。通过对其作品《乡村教师》的分析,可以很好地理解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  关键词:田山花袋;《乡村教师》;自然主义;文学  从日本的文学史来看,自然主义文学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流派。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对法国的影响,在标榜的近代现实主义的延长上,以“现实暴露”、“传习破坏
期刊
摘 要:在动产的买卖中,经常会遇到占有改定的情况,在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此时,该动产的所有权已经发生转移。但在实际案例中往往由于一些特殊情形或者是由于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欠缺考虑,会导致出现类似于占有改定的情形,使当事人和法院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产生不同意见。  关键词:动产物权;占有改定;所有权;交付  一、占有改定的成立条件  (一)标的物须为动产。  占有改定是指
期刊
摘 要: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于2016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活动群落包括先民们丰富整理的四季农事活动,及依托在主要时令节点下的众多与祭祀、禁忌、养生等相关的民俗活动。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设计表现,以尊重自然时间为中心探究“二十四节气”中生活元素在家居设计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衍生品;家居没计  每一个国家都拥
期刊
中国白描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刚柔顿挫、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为“白描”。白描是支撑一幅工笔画的基础,是先以线造型勾勒,后而随类敷色,层层渲染,形成了工笔白描独特的艺术风格。  寻求美的必经途径  在原始社会是线条的萌芽阶段。随着书写
期刊
审美自由是庄子哲学美学中最核心的范畴,是庄子一生都在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关于如何实现审美自由,庄子基于人性的异化、仁义礼教对人性的束缚等一系列的现实生存困境,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体道之法。“心斋”、“坐忘”是庄子追求审美自由的必要心理过程,具有丰富的美学意味。  一、“心斋”论  “心斋”指的是排除一切外在的欲望以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人间世》中讲到:“虚者,心斋也”。这表明,“心斋”的特
期刊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我们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面临各种欺凌,使人们误以为要全面的摒弃中国传统文化而学习西方。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民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创造物,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