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57-01
从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到东汉贾逵为人讲经获取粟米为生,教书工作被称为“舌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虽然如今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历史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更加突出,但是不管怎样,教师的课堂讲解却仍然是历史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和最广泛的方式。不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过程、理解历史特征、掌握历史线索,还是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等,都离不开老师的一张嘴。教师的口头表达既要满足历史学的要求,也要满足教育学的要求,更要满足语言学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表达最起码的要求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表意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语言艺术可言。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概述、陈述、描述等语言表达技巧,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激发学生思维与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取得教学的高效益。
一、教师的课堂概述:
什么是概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略地叙述”。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史实都进行叙述或描述,对于那些次要的然而却能保持历史完整性的史实,可以采用概述法进行讲授;教材叙述一些历史事实,虽不是重点,但缺了它历史的链条会产生中断现象。因此,就要概括叙述,以保持历史知识的连贯性。
某位老师在讲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对北京人做了重点的讲解,而对其他各地发现的原始人类遗迹、遗骨、遗址等情况,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某位老师在讲解奴隶社会的瓦解以及商鞅变法的时候,简单的介绍了战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情况,这也就是为了让整个历史线索更加完整,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教师的课堂陈述:
什么是陈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条有理地说出”;历史课堂上的陈述主要是任课教师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相关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等,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进行讲授的一种叙述方法。
某历史老师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京事变时,就简单的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一句话:“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环,历史较久,祸国殃民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该历史老师用范先生这一段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却又朴实无华的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逻辑思维、时间顺序、前后联系等叙述得明明白白。
三、教师的课堂描述:
什么是描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象地叙述”;历史课堂上的描述就是任课教师对于某些重大历史场面、典型历史现象、重要历史人物的特征和行为表现,用具体细节和生动语言进行描绘,使学生对历史实际情况的感受更为强烈。
某位老师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了希特勒的一句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了。可见,有时候引用一句历史人物的原话,在增添讲述生动性的同时,更将历史事件的本质讲述得更为透彻。
某位老师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时,穿插了以下典故:当年秦始皇出巡,旗锣伞扇,车水马龙,威风凛凛,好不气派。据说当亭长的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啊!”而燕国旧贵族项羽看过后则说:“彼可取而代也!”两个人骨子里都想仿效秦始皇,君临天下,但挂在嘴上的却一个委婉斯文,一个直率豪爽,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该老师通过一个历史典故,在描述历史人物形象、刻画其心理状态的同时,却也将时代赋予在这些人物的特点展示了出来。
某位老师在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补充了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该任课老师通过描述教皇特使兜售“免罪符”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教师的课堂讲解,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良好的氛围,切不可讲得太满,讲得太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通过自己精确的口头表达和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在“愤”与“悱”的情况下,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从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到东汉贾逵为人讲经获取粟米为生,教书工作被称为“舌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虽然如今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历史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更加突出,但是不管怎样,教师的课堂讲解却仍然是历史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和最广泛的方式。不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过程、理解历史特征、掌握历史线索,还是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等,都离不开老师的一张嘴。教师的口头表达既要满足历史学的要求,也要满足教育学的要求,更要满足语言学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表达最起码的要求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表意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语言艺术可言。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概述、陈述、描述等语言表达技巧,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激发学生思维与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取得教学的高效益。
一、教师的课堂概述:
什么是概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略地叙述”。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史实都进行叙述或描述,对于那些次要的然而却能保持历史完整性的史实,可以采用概述法进行讲授;教材叙述一些历史事实,虽不是重点,但缺了它历史的链条会产生中断现象。因此,就要概括叙述,以保持历史知识的连贯性。
某位老师在讲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对北京人做了重点的讲解,而对其他各地发现的原始人类遗迹、遗骨、遗址等情况,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某位老师在讲解奴隶社会的瓦解以及商鞅变法的时候,简单的介绍了战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情况,这也就是为了让整个历史线索更加完整,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教师的课堂陈述:
什么是陈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条有理地说出”;历史课堂上的陈述主要是任课教师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相关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等,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进行讲授的一种叙述方法。
某历史老师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京事变时,就简单的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一句话:“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环,历史较久,祸国殃民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该历史老师用范先生这一段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却又朴实无华的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逻辑思维、时间顺序、前后联系等叙述得明明白白。
三、教师的课堂描述:
什么是描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象地叙述”;历史课堂上的描述就是任课教师对于某些重大历史场面、典型历史现象、重要历史人物的特征和行为表现,用具体细节和生动语言进行描绘,使学生对历史实际情况的感受更为强烈。
某位老师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了希特勒的一句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了。可见,有时候引用一句历史人物的原话,在增添讲述生动性的同时,更将历史事件的本质讲述得更为透彻。
某位老师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时,穿插了以下典故:当年秦始皇出巡,旗锣伞扇,车水马龙,威风凛凛,好不气派。据说当亭长的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啊!”而燕国旧贵族项羽看过后则说:“彼可取而代也!”两个人骨子里都想仿效秦始皇,君临天下,但挂在嘴上的却一个委婉斯文,一个直率豪爽,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该老师通过一个历史典故,在描述历史人物形象、刻画其心理状态的同时,却也将时代赋予在这些人物的特点展示了出来。
某位老师在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补充了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该任课老师通过描述教皇特使兜售“免罪符”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教师的课堂讲解,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良好的氛围,切不可讲得太满,讲得太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通过自己精确的口头表达和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在“愤”与“悱”的情况下,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