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伯渝:世界因你而美丽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i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2月18日晚,在摩纳哥蒙特卡洛,2019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盛典正在进行,以69岁高龄、双截肢之躯成功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者夏伯渝,荣膺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时刻奖,成为继姚明、刘翔、李娜之后,又一位获得劳伦斯殊荣的中国人。当夏伯渝迈着大步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中国”再一次在世界舞台上亮相,夏伯渝的人生传奇更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夏伯渝,1949年生于北京,1974年加入中国登山队,1975年攀登珠峰时遭遇暴风雪,不得不在8600米高处止步,下撤过程中因将睡袋让给队友而导致双脚冻伤以致截肢。但他并没有放弃登顶珠峰之梦,装上假肢仍坚持大运动量训练。几年后因肢体残端反复感染引发癌变,1993年以来,他经历了二次截肢、淋巴癌、血栓等病痛,但他仍以不变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追逐自己的梦想。
   2011年7月,意大利攀岩世锦赛首设残疾人组,年已62岁的夏伯渝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恢复两个月的训练后参赛,一举夺得了双腿截肢项目男子组难度赛和速度赛两项世界冠军。
   2014年开始,他继续实施登顶珠峰计划。但2014年、2015年,连续遭遇雪崩、地震;2016年5月13日,他第四次攀登珠峰,在8750米处又遇暴风雪而被迫撤退,此时他距终点只差94米。
   2018年5月14日,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10点41分,作为中国第一个用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夏伯渝站上了8848米的峰顶。这时距离他第一次挑战珠峰已经过去了43年。
   在这43年里,夏伯渝一直胸怀梦想,以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坚强毅力,挑战人类极限、创造生命奇迹,他是中国人的骄傲和榜样,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與瞩目。
  人物速评
   诗人汪国真在一首诗中写道:“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夏伯渝用他的经历再次诠释了这首诗的深意。身残志坚的夏伯渝勇攀珠峰,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腿可残,但追梦之心不可残。只要心存梦想,并敢于、勇于攀登,珠峰之巅同样也可以迎来无腿英雄,“假肢”一样也能光临珠峰!
其他文献
外公真的老了。他倚坐在破旧的摇椅上,费力地仰头看电视,他看不清了,只能望见几个花白的身影在屏幕上闪动着。他的耳朵也聋了,却在我跨进门的刹那,抬起头,望向我,眼里满是欣喜。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是很能干的。   外公烧得一手好菜。小时候我放学回家,把书包往地上一扔,便循着诱人的香气奔进厨房。外公便笑骂我:“小馋虫,先把书包放好,再去洗手,饭菜不会跑掉的。”我嘟着嘴,装作从厨房往出走的样子,却趁外公
期刊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油馍 大彻大悟  行辈(háng) 戛然而止(gā)   B.羁绊 草长莺飞  两栖(qī) 销声匿迹(nì)   C.朦胧 人情世故  斡旋(wò) 挑拨离间(jiān)   D.恬静 贪为观止  怅惘(chàng) 强词夺理(qiǎ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期刊
这是发生在雪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户外,细碎的雪一直在飘着,温度也已经降到了零下。   我裹上围巾,戴上手套,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极不情愿地从县城一家书店走出来。   我在马路上疾速跑着,想快点摆脱这恼人的严寒,奔入温暖的家中。一不小心,脚踩到一堆刚刚被清洁工人扫积起来的雪,整个人扑倒在雪堆里,鞋里灌满了冰冷刺骨的雪,脖子上的围巾也松开了,阴冷的风吹进失去保护的脖颈里,激起一层鸡皮疙瘩。  
期刊
白居易的《卖炭翁》刻画了一个“卖炭翁”的形象,以作者目睹的个例表现当时社会底层全景,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1.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四句从三个层面交代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首先是烧炭工序的复杂和劳动过程的漫长。“千余斤”的炭,先一斧一斧地“伐薪”,再一窑一窑地“烧炭”,然后才能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其次是工作地点的荒凉
期刊
吾家有一祖传宝物,名曰鼻烟壶。   壶高约六寸,宽约三寸,厚约一寸,瓶口有塞。是壶也,浑身通透,工艺奇巧,纹饰全于壶之内壁。   正面绘有江南墨景。一梅出于岩缝,杂草繁茂,生机勃勃。远处湖水如镜,天水一色,两小舟泛于湖上,山庄藏于山林间,若隐若现。鸿飞空中,成人字形。近瓶口处,题字“江南晨景,己丑戌月石青作”,其色墨,并有一印章,其色丹。   壶背风光与前迥异,乃山景图。近处有一凉亭,藏于巨石后。
期刊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zhǐ) 骈死(pián)   B.尽粟(sù) 其真无马邪(yé)   C.一石(shí) 食马者(sì)   D.槽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D.其真
期刊
文题呈现   作家张晓风在《遇》一文中写道:“生命是一场大的相遇。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孔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琪罗在混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期刊
东晋名将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湛氏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侃有个朋友叫范逵,范逵有一次到陶侃家做客,还带了一大帮随从。如何招待这么多客人呢?湛氏对陶侃说,我来想办法。湛氏的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到外面去卖,换了几担米和一些菜;又把家里每根柱子削下来一半,当作柴烧;把床下的草垫子都剁了,当作饲料喂马。到了傍晚,摆上一桌丰盛的菜,盛情招待了范逵及其随从。陶母截发延宾、
期刊
母亲节来临之际,河南开封市集慧中学初二·3班特意召开了“献首诗给母亲”主题班会。班会课上,老师以一首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打开话匣,随后,同学们轮流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并用一首小诗(或借用别人的诗,或自己写诗)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恩之情。下面,我们一起去聆听吧。  母亲的千层底儿  ◎石俊豪   小时候,我家里不富裕。我穿的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花方格鞋面儿,黑鞋口儿,软软的鞋底儿,四周用雪
期刊
老师的话  春天到了,随处可见姹紫嫣红的花朵。我把写作的视角转移到一朵花上,本意是希望培养同学们细致的观察力。在拟题的时候,最开始拟的是“一朵特别的花”,但是,在我和同学们对那些花儿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柔弱的生命让我们担心,不禁想要帮助它们,可是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可以!它们能行!所以,我们决定从花的角度出发,把它们可能会对我们说的话定为标题,于是“请别为我担心”产生了。这个题目比之前的题目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