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合作学习;主体性原 则;交流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创 造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51—01
合作学习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助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在教师和学生眼中往往是不同的。为此,加强交流与合作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让学生取长补短,使他们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能力更加突出。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六条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反映教师尊重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把每个学生的个体变成了小组这个小群体的个体,把教学目标由过去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小组自学或互学的形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合作、主动发展。
交流性原则
交流是合作学习的必要步骤,更是合作学习的重要过程。通过交流达到占有材料、拓展思维、融合思想、整合信息、形成成果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与教师交流,与作者交流。在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中,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自由发表看法,这样,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是由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有了互动交流,语文课堂才会活起来,深刻的道理才会越辩越明,问题的答案也才会更加明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基于自主思考探讨的平等、互助互惠的交流为前提,重视培养各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去承担并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个人责任的使命感,建立并维护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小组任务进行有效重组与再加工,进而提升回答内容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平等性原则
遵循“人格平等”的原则是打开学生心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建立信任的基石。因此,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思想,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生益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使学生勇于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进行合作交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相互激发思维,质疑问难,加深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和习惯。
创造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新合作学习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思辨力和判断力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训练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掌握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
反馈性原则
反馈的参与式教学过程成为按照预定目标方向有效运转并能够自我调控和纠正的系统工程,这是促使和保证教学目标全部落实的有效措施。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师生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师生要及时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适当调节教学活动。在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或学生要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统计归纳反馈,及时点拨,或小组合作讨论,或全班探究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51—01
合作学习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助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在教师和学生眼中往往是不同的。为此,加强交流与合作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让学生取长补短,使他们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能力更加突出。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六条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反映教师尊重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把每个学生的个体变成了小组这个小群体的个体,把教学目标由过去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小组自学或互学的形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合作、主动发展。
交流性原则
交流是合作学习的必要步骤,更是合作学习的重要过程。通过交流达到占有材料、拓展思维、融合思想、整合信息、形成成果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与教师交流,与作者交流。在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中,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自由发表看法,这样,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是由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有了互动交流,语文课堂才会活起来,深刻的道理才会越辩越明,问题的答案也才会更加明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基于自主思考探讨的平等、互助互惠的交流为前提,重视培养各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去承担并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个人责任的使命感,建立并维护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小组任务进行有效重组与再加工,进而提升回答内容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平等性原则
遵循“人格平等”的原则是打开学生心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建立信任的基石。因此,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思想,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生益友”,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使学生勇于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进行合作交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相互激发思维,质疑问难,加深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和习惯。
创造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新合作学习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思辨力和判断力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训练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掌握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
反馈性原则
反馈的参与式教学过程成为按照预定目标方向有效运转并能够自我调控和纠正的系统工程,这是促使和保证教学目标全部落实的有效措施。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师生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师生要及时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适当调节教学活动。在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或学生要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统计归纳反馈,及时点拨,或小组合作讨论,或全班探究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