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开学了,我精心准备好第一堂课,铃声响起,我充满信心地走进了初一六班的教室。昨天已经给他们布置了预习作业,今天效果会怎么样呢?我充满了期待。
我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前两分钟演讲。可是,已经被告知准备的同学,显然把这项任务当成了背诵课文,我刚一示意,他立刻在自己的位子上站起来,背诵了一段。我示意他停下,要到讲台前面来,面对全体同学。他扭扭捏捏地上了台,下面的同学则发出新奇的笑闹声,好不容易,等他涨红着脸又“背”了一段(实在只能叫“背”,没有太多情感和语速的变化),或许因为紧张又忘词了。我示意他回去,并带头鼓掌表示尊重和感谢,结果台下竟无人和我一起鼓掌,甚至惊讶地看着我。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我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发现他们都弓着背,不愿或不敢站直了身子来回答问题,并且声音很小——不管这个问题他们会还是不会。另外,他们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宁愿在下面低声议论,当我建议他们直接起来发言而不用等老师点名时,全班竟一下鸦雀无声,令习惯了自由主义课堂的我一时有点郁闷,还有点尴尬。当然,这或许是由于陌生的原因。接下来,当我提问题让他们思考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是先思考题目,而是立刻抱起课本,翻前找后,找不到,便左右询问,被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答案也几乎如出一辙——一句话,他们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发现“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做的十分不够。已经很久不教初一了,我忽视了在迎接初一新生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他们刚刚走进新的学校,心里是陌生而又有些紧张,对于自己的班集体还不够了解,对于我的上课习惯,他们更是一无所知。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还只停留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中学里必须形成的新的学习习惯,还有新集体里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都还没有形成。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是应该摆在首位的任务。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第一,新学期的第一次作文我定为“这就是我”。要求是每位同学都事先写一小段介绍自己的文字,能够配上照片等资料更好。——这个活动并不新鲜,但是关键在要求的落实上。上课的时候,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到讲台前面来介绍自己,上台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昂首挺胸,注重礼仪,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语速适中,声音洪亮,不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介绍完自己,切不可认为完成了任务,一溜小跑回座位,要同上台一样,落落大方。每位同学介绍完毕,全班同学必须鼓掌表示尊重。
对于这次作文,我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整个演讲过程中文明礼仪的养成,或许第一个同学不习惯,第二个同学不够好,但是全班下来,同学们慢慢就接受了。不但养成了好的习惯,也相互了解了很多。再往后,每节课前的两分钟演讲就像样多了。后来在全校组织的“感恩”主题演讲比赛中,我班选手表现出色,成绩斐然。
第二,讲课过程中有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起来回答问题时,无论是会或者不会,都不要自大或者羞愧万分,站好了再回答,声音要洪亮,要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当你不会时,要告诉老师,不要默不作声。我的上课习惯是:不会,说清楚就可以坐下,我们留下时间请其他同学作答。欢迎有见解的同学直接起来回答问题,不需要老师点名,但以不打断老师的正常讲解为前提。读课文不要趴在桌子上,要将书拿端正,保证气流的顺畅。
这些细小的问题,是很琐碎的,必须不断地提醒,不断地强化。好习惯要慢慢地养成。
第三,告诉学生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听到问题后,先进行思考,如需查阅课本,可以翻看课本,但不可以题目都沒听清楚就逮住课本“急不可耐”地翻来翻去;另外,仔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见解相同不要再重复,有补充可以等该同学说完后再补充。意见相左,等该同学说完,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必须有理有据。有自己的看法,努力提出来,表述清楚,问题积累的多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养成了,我们也会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在帮助他们形成这个习惯的时候,你要给他足够的思考时间,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生问题多,但是正因为问题多,可塑性才更强。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帮助孩子们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塑造优秀的自我。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我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前两分钟演讲。可是,已经被告知准备的同学,显然把这项任务当成了背诵课文,我刚一示意,他立刻在自己的位子上站起来,背诵了一段。我示意他停下,要到讲台前面来,面对全体同学。他扭扭捏捏地上了台,下面的同学则发出新奇的笑闹声,好不容易,等他涨红着脸又“背”了一段(实在只能叫“背”,没有太多情感和语速的变化),或许因为紧张又忘词了。我示意他回去,并带头鼓掌表示尊重和感谢,结果台下竟无人和我一起鼓掌,甚至惊讶地看着我。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我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发现他们都弓着背,不愿或不敢站直了身子来回答问题,并且声音很小——不管这个问题他们会还是不会。另外,他们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宁愿在下面低声议论,当我建议他们直接起来发言而不用等老师点名时,全班竟一下鸦雀无声,令习惯了自由主义课堂的我一时有点郁闷,还有点尴尬。当然,这或许是由于陌生的原因。接下来,当我提问题让他们思考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是先思考题目,而是立刻抱起课本,翻前找后,找不到,便左右询问,被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答案也几乎如出一辙——一句话,他们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发现“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做的十分不够。已经很久不教初一了,我忽视了在迎接初一新生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他们刚刚走进新的学校,心里是陌生而又有些紧张,对于自己的班集体还不够了解,对于我的上课习惯,他们更是一无所知。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还只停留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中学里必须形成的新的学习习惯,还有新集体里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都还没有形成。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是应该摆在首位的任务。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第一,新学期的第一次作文我定为“这就是我”。要求是每位同学都事先写一小段介绍自己的文字,能够配上照片等资料更好。——这个活动并不新鲜,但是关键在要求的落实上。上课的时候,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到讲台前面来介绍自己,上台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昂首挺胸,注重礼仪,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语速适中,声音洪亮,不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介绍完自己,切不可认为完成了任务,一溜小跑回座位,要同上台一样,落落大方。每位同学介绍完毕,全班同学必须鼓掌表示尊重。
对于这次作文,我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整个演讲过程中文明礼仪的养成,或许第一个同学不习惯,第二个同学不够好,但是全班下来,同学们慢慢就接受了。不但养成了好的习惯,也相互了解了很多。再往后,每节课前的两分钟演讲就像样多了。后来在全校组织的“感恩”主题演讲比赛中,我班选手表现出色,成绩斐然。
第二,讲课过程中有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起来回答问题时,无论是会或者不会,都不要自大或者羞愧万分,站好了再回答,声音要洪亮,要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当你不会时,要告诉老师,不要默不作声。我的上课习惯是:不会,说清楚就可以坐下,我们留下时间请其他同学作答。欢迎有见解的同学直接起来回答问题,不需要老师点名,但以不打断老师的正常讲解为前提。读课文不要趴在桌子上,要将书拿端正,保证气流的顺畅。
这些细小的问题,是很琐碎的,必须不断地提醒,不断地强化。好习惯要慢慢地养成。
第三,告诉学生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听到问题后,先进行思考,如需查阅课本,可以翻看课本,但不可以题目都沒听清楚就逮住课本“急不可耐”地翻来翻去;另外,仔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见解相同不要再重复,有补充可以等该同学说完后再补充。意见相左,等该同学说完,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必须有理有据。有自己的看法,努力提出来,表述清楚,问题积累的多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养成了,我们也会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在帮助他们形成这个习惯的时候,你要给他足够的思考时间,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生问题多,但是正因为问题多,可塑性才更强。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帮助孩子们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塑造优秀的自我。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