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绩效工资制度,就是学校根据教师工作的优劣,将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的一种激励性分配机制。到2010年初,我国所有事业单位已经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由于学校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如何评价教师工作将成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从各地已推行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要确保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成功,学校应当引导教师树立六种意识。
树立教育质量意识
传统的教师工作考核中教学工作数量是主要内容,在完成基本工作数量基础上,教师就能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该制度造成许多教师只求工作数量,而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客观上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味地追求工作数量,更要注重教育工作的质量,并且要将其做为评价教师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因为只有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体现出教师工作的生命力,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与核心。教师要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就要转变教育思想,注重教育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备课、授课、辅导、解惑、实践、上岗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
树立教育合作意识
传统教育突出教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只要自己努力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现代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单靠个人奋斗就显得力不从心,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开放课堂、教辅编写、第二课堂等教育过程,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教师团队智慧的合力。实行绩效工资,就意味着教师工作必须注重提高实际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工作的合作意识越强烈,其教育效果的提高越明显,对学生的未来合作精神培养影响越深远,教师的合作意识会在较长时间内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只有树立教育的合作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绩效工资的分配激励效果。所以,教师的合作意识应当成为评定其工作等级的重要能力标准。
树立教育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师工作的灵魂,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教师工资与绩效挂钩客观上要求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教育创新意识,达到以教育创新促进教学工作提高的目标。首先,教师要敢于在教学内容上探索,标新立异,走在学科理论发展的最前沿,成为专业先进理论的带头人;其次,敢于在教学形式上创新手法,开展因材施教,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扩展教学空间范围,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化、社会化。再次,教育创新一定要围绕校本实际开展,增强教育创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总之,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深化学校改革的源动力,是教师工作评定的基础标准,也是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树立社会发展意识
由于传统的工资报酬主要与个人的专业技术职务挂钩,只要评上高级技术职称,工资也就高枕无忧了,教师也就自然失去了再继续拼搏的动力。而现代教育制度要求教师不能只有高级技术职务,还必须具有创业实践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逐步拓展教师工作的社会化视野。对此,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发展的舞台。如,考取注册会计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管理活动,成为各行业的专家能手,实现教学与实践相长。通过让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向,教师通过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来影响带动学生未来的成长意识。实践证明,强化教师的社会化发展意识,是提升其工作效能的根本保证,也是评定教师工作的动态标准。
树立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校本情况研究,提出完善教学管理与改革的建议与对策,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更有利于推动绩效工资制度在学校的成功推行。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重教育教学,轻教育科研的片面倾向,实现教育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应当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学校应当把教育科研成果完成情况做为评定教师工作的关键依据。
树立服务学生意识
教学管理是教师工作的本责,服务学生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新要求。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管理学生,逐步转向管理与服务学生的双重角色,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提高学生的智商素质,更要注重通过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成才,让学生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感化认知人生意义,懂得奉献社会才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树立服务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意识,才是教师工作的完整内容,才能体现出教师工作价值的真谛,所以,教师服务学生意识也应当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道德标准。
树立教育质量意识
传统的教师工作考核中教学工作数量是主要内容,在完成基本工作数量基础上,教师就能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该制度造成许多教师只求工作数量,而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客观上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味地追求工作数量,更要注重教育工作的质量,并且要将其做为评价教师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因为只有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体现出教师工作的生命力,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与核心。教师要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就要转变教育思想,注重教育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备课、授课、辅导、解惑、实践、上岗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
树立教育合作意识
传统教育突出教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只要自己努力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现代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单靠个人奋斗就显得力不从心,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开放课堂、教辅编写、第二课堂等教育过程,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教师团队智慧的合力。实行绩效工资,就意味着教师工作必须注重提高实际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工作的合作意识越强烈,其教育效果的提高越明显,对学生的未来合作精神培养影响越深远,教师的合作意识会在较长时间内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只有树立教育的合作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绩效工资的分配激励效果。所以,教师的合作意识应当成为评定其工作等级的重要能力标准。
树立教育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师工作的灵魂,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教师工资与绩效挂钩客观上要求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教育创新意识,达到以教育创新促进教学工作提高的目标。首先,教师要敢于在教学内容上探索,标新立异,走在学科理论发展的最前沿,成为专业先进理论的带头人;其次,敢于在教学形式上创新手法,开展因材施教,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扩展教学空间范围,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化、社会化。再次,教育创新一定要围绕校本实际开展,增强教育创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总之,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深化学校改革的源动力,是教师工作评定的基础标准,也是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树立社会发展意识
由于传统的工资报酬主要与个人的专业技术职务挂钩,只要评上高级技术职称,工资也就高枕无忧了,教师也就自然失去了再继续拼搏的动力。而现代教育制度要求教师不能只有高级技术职务,还必须具有创业实践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逐步拓展教师工作的社会化视野。对此,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发展的舞台。如,考取注册会计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管理活动,成为各行业的专家能手,实现教学与实践相长。通过让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向,教师通过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来影响带动学生未来的成长意识。实践证明,强化教师的社会化发展意识,是提升其工作效能的根本保证,也是评定教师工作的动态标准。
树立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校本情况研究,提出完善教学管理与改革的建议与对策,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更有利于推动绩效工资制度在学校的成功推行。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重教育教学,轻教育科研的片面倾向,实现教育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应当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学校应当把教育科研成果完成情况做为评定教师工作的关键依据。
树立服务学生意识
教学管理是教师工作的本责,服务学生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新要求。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管理学生,逐步转向管理与服务学生的双重角色,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提高学生的智商素质,更要注重通过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成才,让学生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感化认知人生意义,懂得奉献社会才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树立服务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意识,才是教师工作的完整内容,才能体现出教师工作价值的真谛,所以,教师服务学生意识也应当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