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要做到“以生为本”,将学生纳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以学定教”是一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新的教学方法,它是对教与学的关系的重新制定,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唯命是从”的学习态度,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老师的辅导,得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小学数学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不断发展,在我们教育发展的今天,老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应当注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到课本所学的知识,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体现以教导学的理念。
  一、给予学生更多空间,彰显以生为本理念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前的准备往往是很足的,对一门课的准备时间往往会超过一堂课本身的时间。而在这些课前准备的教案中,更多的是老师对于习题或是材料的补充准备,而缺少了对于学生起引导作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会很累,学习效率也会十分的低下。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学生的教学引导方面,通过简单的案例,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天赋和潜能不断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比如,我们在教学生加减法的时候,可以通过比大小的方式来进行。先说出一个数字“1”,再写出一个数字“2”,通过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来引入加法的计算。学生都会说:“2比1大。”这时候我们可以继续提问:“2是几个1组成的?”学生会回答是两个。我们再说:“既然是由两个1组成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2看成是由两个1合并的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加法的应用了。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我们可以将这个运用到简单的加法中去,两个数字或是多个数字的合并就是加法的运算法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课堂的提问中更好地掌握知识,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逐渐地对数学的简单运算法则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这充分地展示了我们“以教导学”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变成了我们的引导,一步一步地去实践,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解放,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运用实际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了解不是很透彻。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水平是不一样的,而且不是一片空白,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不能很好地对其现有的情况提出一个改善的措施。而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及时地询问老师,这样对于问题本身而言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提高自己学习的水平。比如,我们在学习乘法口诀表的时候,将表格打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背诵。有些学生可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但有些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背诵得很快。我们对这些记忆较快的学生提出问题,询问他们是怎么背诵的,能不能在课堂中说出来和更多的学生分享。学生说:“我在背诵的时候,注意到了老师给我们的表格中的一些规律,所有的两个数字相同乘法的都在同一行,另外每一行第一个数字都是不变的,只要把前面的数字当成是一个分配的数量,把后面的数字相加相同的次数就可以了。”這么一想,他说的是十分有道理的,这样就让原本复杂的计算表变得有理可依、有理可据了,在思路清晰的前提下,背诵起来就会十分轻松,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设计一些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让我们的课堂质量更高。
  三、建立完善评价体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在我们对课堂的讲解进行到一定时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做一个简单的评分。学生是课堂最直观的感受者,教师的教学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寻找更加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老师应当仔细倾听这些声音,做出自己的改变,充分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不断地用更好的教学去服务学生,使其能够在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当秉持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配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贵菊.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
  [2]余爱萍.深入读懂学生 构建高效课堂: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读懂学生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4).
  编辑 李博宁
其他文献
摘 要:新的课程视角和课改理念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应该在生活中“就地取材”,在合作中动手探索,在拓展中探究延伸,引领孩子们通过现实印证、动手操作、探究延伸等方式,获得有关方向的正确认识,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并以此打造以生为本的理想数学课堂。  关键词:生活联系;动手探索;探究延伸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辨认方向”,让孩子们借助生活经验,学习辨认物体所在的方向与位置。执教此课,教师不能“仅仅
期刊
摘 要:结合在贯彻本真理念实践中执教的《广玉兰》(第二课时)的教学实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支起思考、交流、倾听、想象的平台,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自由翱翔、个性解读,最终收获快乐,使得文化的精华被高效地传承。  关键词:多支点教学;学习语文;能力语文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儿童发展为基点,全面提高儿童的基本素养。课堂教学“扎实、个性化”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使儿童在语文教学的平台上理性地回归教
期刊
摘 要:运动是世界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动画演示,初步理解。亲身体验,深化理解。联系生活,正确判断。设计情景,初步感知。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实践体验,巩固提高。  关键词:动画演示;亲身体验;联系生活;设计情景;初步感知;动手操作  运动是世界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
期刊
摘 要:游记类习作是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在小学四年级教材中游记类文章占一部分。事实上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顺序,学生的习作质量不高,习作能力低下。在此谈谈游记类习作的教学经验,以为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解目标;有机整合;游记;习作  每年暑假结束之后,总会有孩子兴高采烈地向我倾诉:老师,我暑假去哪里旅游了,景色真的很美!而教材的编写者似乎也深知这一点,在四年级上册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会用观察法、重叠法以及拼摆法比较面积的
期刊
摘 要:识字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于学校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践证明,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甚至对于其以后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有着关键性作用。基于此,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识字教学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以字养文;以文促字;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识字教学研究不断发展,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识字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来
期刊
一、案例背景  这是我刚接触“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3个月之后第一次听的一堂公开课,这是一次优质课汇报活动,这是一次高手如云的活动。活动中由两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堂高质量的课。这一次活动也让我大开了眼界,原来“劳动与技术”课也可以这样上。  “美丽云雀结”这堂课是由高桥小学孙××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这篇课文是浙教版四年级上册主题四“绳编花卉”中的第一课。  二、案例描述  这堂劳技课,教学目标设
期刊
摘 要:在现代汉语里,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频率极高。因其本身不具备实在意义,只具有语法意义,并且读音相同,故而在书面语里容易产生混用的现象。以本校三年级某个班学生的两次习作为案例,浅析三年级学生对“的、地、得”的使用现状,并试图找出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望引起同行对此类虚词教学的重视,共同促进汉语表达的规范化。  关键词: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现状;原因;策略  一、结构助
期刊
摘 要:自相关的学校开展“苏式课堂”研究之后,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预习、导学、辅学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水平进步和能力提升,并有助于其养成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加强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学习研究,借以提出更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苏式课堂;实践探究  “苏式课堂”是苏州市教育局推出的义务教育改革项目,以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思想
期刊
摘 要: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结合Join In剑桥小学英语的教材特点,在每个单元的复习课中,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各单元所涉及的语言点,引导学生将单元话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汲取与内化所学知识,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将各单元话题所涉及的单词、词组与句型融为一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写作训练,以“集体创作”促进“个人写作”,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全程真实地感受创作过程,消除学生對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