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教育之本,爱则是德育的核心。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存在平台单一、实践不足等弊端,对此,教师需要做好德育教学平台的创新工作,包括融入课程教育、突出隐性教育、强化实践教育等三点主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特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称,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德育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即教师在德育环节中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以专门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为主要平台,此外,班主任每周举行的班会以及学校定期举行的以德育为目标的讲座也是德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随着德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德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变革迫在眉睫。文章基于此,就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融入课程教育
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单单依托《品德与生活》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基础教育其他课程中又含有不少德育教学的资源,对学生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的培养与完善价值显著。对此,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单一课程作为教学平台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好其他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尤其要发挥好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人文艺术类课程的德育价值。就以语文教学而言,入选小学语文的教材的文章大都集真善美于一体,教师在突出课文教学的知识性、技能性的同时,更要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价值,比如在《虎门销烟》、《圆明园的陷落》等课文的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与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突出隐性教育
教育分两种,第一种为显性教育,第二种为教育。所谓显性教育,指有完整教育活动的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如课程教学就是显性教育,而隐性教育则只发生教育活动,却无直观可见的教育因素的教育,多指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德育教学而言,隐性教育的价值更为突出,作用也更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隐性教育。首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父母之外接触地最多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乃至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谨言慎行,避免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其次,环境对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环境的重要性,对此,教師要注意课堂德育氛围的营造,比如在教师四周张贴孔融让梨等经典德育故事。
三、强化实践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既是学生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认知的核心环节,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素养提升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性更强,学生只有将德育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德育教育才算取得了成功,否则只能算作“纸上谈兵”,不仅无法起到德育教学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此,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还要要强化实践教育,经常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各项实践教育活动,比如做好事活动周,要求学生在本周内做至少三件好事,培养学生做好事的习惯。
四、结语
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智育、美育等教育的基础,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德育实践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创新势在必行。对此,教师需要从拓展课程教育、突出隐性教育以及强化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好相应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顾祯.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0(4):131-132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6(07):44-45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特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称,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德育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即教师在德育环节中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以专门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为主要平台,此外,班主任每周举行的班会以及学校定期举行的以德育为目标的讲座也是德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随着德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德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变革迫在眉睫。文章基于此,就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融入课程教育
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单单依托《品德与生活》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基础教育其他课程中又含有不少德育教学的资源,对学生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的培养与完善价值显著。对此,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单一课程作为教学平台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好其他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尤其要发挥好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人文艺术类课程的德育价值。就以语文教学而言,入选小学语文的教材的文章大都集真善美于一体,教师在突出课文教学的知识性、技能性的同时,更要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价值,比如在《虎门销烟》、《圆明园的陷落》等课文的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与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突出隐性教育
教育分两种,第一种为显性教育,第二种为教育。所谓显性教育,指有完整教育活动的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如课程教学就是显性教育,而隐性教育则只发生教育活动,却无直观可见的教育因素的教育,多指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德育教学而言,隐性教育的价值更为突出,作用也更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隐性教育。首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父母之外接触地最多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乃至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谨言慎行,避免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其次,环境对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环境的重要性,对此,教師要注意课堂德育氛围的营造,比如在教师四周张贴孔融让梨等经典德育故事。
三、强化实践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既是学生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认知的核心环节,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素养提升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性更强,学生只有将德育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德育教育才算取得了成功,否则只能算作“纸上谈兵”,不仅无法起到德育教学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此,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还要要强化实践教育,经常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各项实践教育活动,比如做好事活动周,要求学生在本周内做至少三件好事,培养学生做好事的习惯。
四、结语
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智育、美育等教育的基础,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德育实践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创新势在必行。对此,教师需要从拓展课程教育、突出隐性教育以及强化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好相应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顾祯.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0(4):131-132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6(0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