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车扔石头”取乐与生命教育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si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三名青少年为取乐从路边向车辆掷出混凝土块, 导致邢丹遭遇不幸的消息, 还在耳边, 安徽又 出现类似事件: 老实的16 岁初三男孩小波为好玩, 在天桥上朝高速路的车扔石块, 一轿车内的男婴被 石块砸死。(《江淮晨报》4 月23 日)
  有舆论还在分析“石块砸死人, 颇有些蹊跷”, 这种分析本身, 就是一场悲剧。有基本科学常识 者, 当明白, 高速行进的车辆, 遭遇一小块飞来的石头, 就仿如遭遇子弹, 那是十分危险的。而青少 年学生, 以“向车扔石头” 为乐, 发生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高达99%的今天, 更暴露出我国教育的 严重缺陷。
  记得我在上农村上小学时, 这种情景也经常发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有学生就拿着路边的小 石头朝拖拉机扔, 相互比看谁扔得更准。当然大多时候, 这种行为被拖拉机司机发现, 司机停下车来 抓这些捣蛋鬼, 抓住就狠揍一顿, 但大家并不吸取教训。 朝车扔石头的孩子们, 感受着击中车子的“乐趣”, 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会带来多大严重后果, 不知道这有可能酿成车祸, 会给坐在车上的人带来生命危险。在他们眼里, 行进的汽车只是一个靶子 而已。
  问题是, 老师、家长们耐心地告诉过孩子们这些吗? 告诉过他们“向车扔石头” 这种做法, 是会 带来严重的伤害结果的吗? —— 学校是否在科学教育中, 给孩子们演示过物体碰撞的结果? 是否告诉 学生, 这是严重的违法犯罪? 不管是否击中汽车, 因为这种行为会带来可以预知的严重后果, 无疑是 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而且, 虽然汽车是物, 但坐在里面的是人, 朝车扔石块, 就是朝人扔石块, 这是故意伤害行为。另外, 是否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 假如自己在车上, 被他人用石头击中, 会是怎样的结果, 会有怎样的感受? 是否曾将这类事件作为案例, 在学生中进行教育?
  有的学校也曾在教育中, 给学生讲过人与车的关系, 但很遗憾, 他们采取的是不讲道理的方式, 比如, 在乡村学校中, 学校要求学生见到过路车辆, 马上停下, 行注目礼或者敬队礼。这种做法, 据说在乡村很管用, 减少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但是, 新的问题也随即产生, 学生们并没有习得交通规 则意识, 倒是对挑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很来劲。“向车扔石头”, 就这样, 给学生们带来敢于“挑战” 的“乐趣”。这是没有正常秩序构建的结果。
  不伤害他人, 尊重每一个生命, 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这是孩子上学的第一天, 就应该逐渐培养的 意识。如果孩子到了初中, 还不明白向车扔石头的危害, 不清楚这是对他人的伤害, 是对公共秩序的 破坏, 而以违法犯罪的行为作为乐趣—— 这样的孩子还在平时被认为是老实的孩子, 这是应该引起全 社会对教育的反思的。
  “向车扔石头” 取乐, 反映出在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 科学教育、法律教育、生命教育和公 民教育, 均严重缺失。这是需要全面补上的课程。
其他文献
Skopos这一词源自希腊语,其意思为“目标”或“目的”。这个词是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 1930-2010)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翻译理论的,用来表示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这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因此在汉语拼音教学时,我们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面对
评论,是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进行评述,通过分析论证,阐述自已的立场观点,给人以启示和引导。  广播中常见的评论文章有:  社论。社论经常是就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表明态度。例如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就常常是通过中央报刊的重要社论直接向全国人民传达的。  思想评论。一般指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某种思想倾向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  另外,在广播中常见的评论文章还有如理论文章、小评论以及编者按、编
米兰·昆德拉新作《相遇》中文版面世本刊讯(记者尚莹莹)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最新力作《相遇》的中文简体版,在2010年上海 Milan Kundera new work “encounter”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