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原创者:我错过的190亿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Facebook用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把“微信类”应用的热潮炒到了巅峰,而在微信的推动下,腾讯的市值从500亿美元,一度突破了1500亿美元!在这个背景下,赵建文的故事更显失意:据赵提供的资料,可以查询到他早在2006年便提交了类似于“微信”的专利方案,但创业数年,这个优秀创意终未能落地。是因为这个创意太超前还是资本太势利?是因为我们的创业环境不成熟还是创业者的不够“接地气”?
  事实上,创意,从来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者不能被理想化的诗意宠坏。
  IT狂人
  “没信仰的人最终会给有信仰的人打工!”
  2005年我辞职创业时,就没有给自己留什么后路——身上只有一两万块钱,没有找到投资人,也没有创业团队。我坚信自己会让中国互联网界翻天覆地。
  我有资格这么说。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IT人士,我是“第九城市”前身——主旗新科技公司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负责技术团队和项目研发的经理。当时我们运营的“凯利邮局”,是华东地区最早也最大的邮件系统。我记得“凯利聊天室”异常火爆,还做过中国最早的互动式知识问答系统“凯利灵通”。虽然只是区域性的热门产品,但在那个拔号上网的年代,哪怕是网易的邮箱、新浪的博客也不能动摇凯利在上海老网民心中的地位。
  我后来也成为了第一批IT创业者——我接手了凯利网的运营。而在创业期间,为给凯利寻找出路,我又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创意:一个可以用手机号码注册,导入通讯录,并免费发送短信的手机软件。
  看来很眼熟吧?没错,就是今天炙手可热的“微信类”应用。我有自信说,我是最早有此想法的人。
  这个创意冒头时,我还在“兼职创业”状态,同时开始混迹投资圈。我在为自己某一天能独当一面做准备,给人一辈子打工,真的是太埋没自己了。
  当时以聚集商务人脉、投资资源为卖点的商务交际网站“聚网”非常火爆,每次线下活动都会秀一些新项目,只要哪次活动对我的创意有帮助,我必到,哪怕是在北京召开,我也会乘火车过去参加。反复对比那些仍以当时主流的Fee WAP网站为主的“新”项目,我越发觉得自己的创意将会开创新时代:Fee WAP网站认定手机浏览器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我却认为手机通讯录软件,才是移动互联网真正的入口!
  ——这让我几乎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但我当时只是一个公司职员,既无充足人脉、也没有资金,要如何把创意变现呢?我需要一个伯乐。
  我开始大撒网,推销自己的创意:找自己公司的老板,找朋友牵线约见一些投资人,甚至借应聘一些职位面见那些公司的高层,在聚网的活动上洒名片……两年下来,我手里积攒的创业者和VC的名片有好几百张,在精心过滤掉一些竞争对手的投资方之后,我几乎给所有的潜在投资者都打过电话或发过邮件,告诉他们我正在做一个“开创未来手机门户”的项目。
  在那个谁也没意识到“微信”商机的年代,伯乐如此难寻!从投资人审视我的眼神中,从他们客套的笑容中,我能读懂质疑和拒绝:“你这是与运营商抢生意,能有出路?”“你这创意即使做出产品,火了,被大公司一复制,立马玩完”……
  我为这些投资人的短视、犹豫和胆小而焦虑,包括后来我想给创意申请海外PCT专利,他们也不肯投,他们为什么就只看着我的短处,只看着当下,不能想想这个创意的前景,不敢与大公司一战呢?我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传教者,“布道”之路一路荆棘。
  不过投资人的一些观点也有点道理,如果我的点子被大公司盯上,那就没得玩了。这种焦虑和紧迫感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我想到以前读《为学》:蜀之鄙有二僧,贫者对富者说“吾之去往南海,一瓶一钵足矣!”我就是那个赤脚的和尚,没有钱但有信心和毅力,我当然也能去到“南海”!
  所以,我辞职了。我试图说服朋友们和我一起创业,只要赌成功了,我们就是未来的首富!朋友们笑我是“疯子”,能给的最大帮助仅限于兼职帮我做开发。
  没有伯乐,没有伙伴,我独自上路了。我相信,“没信仰的人最终会给有信仰的人打工!”
  孙正义式传奇
  “我把自己看作孤胆英雄,我坚信,资源一到位,我就能把事情做成。”
  我面对的最现实和最大的压力就是没钱开发我的创意。
  我辞职后,首先创立了上海明容网络有限公司,主要运营凯利网。当时,我身边仅剩下辞职后的一个月工资,便在张杨路一家公司的办公室里租了几个座位,十来个员工全是朋友兼职。说得好听点叫“虚拟办公”,说得难听点就是“皮包公司”。
  即使拮据,我也不愿向家人借钱,也不愿意拖欠来帮忙的朋友的工资——我想争一口气,证明我可以凭自身的能力拿下“第一桶金”。
  我最早的创业计划是重振凯利网,开发web2.0。风靡一时的凯利网没挨过2004年“互联网的冬天”,随着主旗公司的转型被关闭了。于是我与九城协议,先重建凯利网,等人气起来了就引进投资。2006年,“凯利网回归”的消息一发出,很多老网民都回来“串门”,一些海外的网友还特意发帖子表示感谢。
  我很开心,认定自己正在做一件双赢的事业。但凯利经由关闭再开放,人气大不如前,这条路并不顺利。
  身边的钱很快花完,为了抵抗焦虑,我看了很多企业家的传记,也了解了他们是怎么获得“第一桶金”的。但那些创业故事,于我就像神话一样:陈天桥在1999年时炒股,赚到第一桶金;朱骏在美国炒房地产,赚到25万美元……
  后来读到孙正义的创业故事——他也是白手起家,找朋友帮忙,自己做了一个专利产品卖给了大企业,用这笔钱创业。从这个故事里,我仿佛看见了自己。我不也有个“微信创意”吗?但我不会卖专利,而要靠专利吸引投资开发产品。于是我埋头把“微信创意”整理出来,专利说明有40多页。
  2008年时,我的专利已向社会公布,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卡在专利局的流程中,一直没有给我最终授权。自从专利公布之后,我回家一打开邮箱,塞得满满的都是“专利合作”、“专利开发”的邮件,我满心欢喜地打电话过去,发现全是骗钱的。   我想拿着专利去打动投资人,谁知一提专利,对方更不耐烦了:“一听专利我就烦,有专利的人我见得多了,都不靠谱!你不如赶紧把产品做出来,赶紧做推广啊!”我哭笑不得:“就是没钱才想靠专利找投资来做产品啊!”这简直是个死循环。
  也许专利吸引投资这条路,只能在日本、在美国才走得通吧!
  而回过头来,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早已物是人非,网民们对凯利“只是怀念”——这时新浪和百度的门户、社区纷纷崛起,聊天室也已经被QQ群取代。有人留言说:“怀念凯利网,但我现在的朋友都在新浪啦。”
  凯利网逐渐变成了公司的包袱。但看着少数留守网友的支持,我又舍不得再一次关掉它。凯利网是我的“社会责任”,至少它能证明我还是干了一些事情吧。
  不知不觉到了2009年,整个互联网行业开始回暖,我还是没能迈出通向成功的关键一步。但行业突然就“有钱”了。很多热钱进入,一些“回钱快”的项目受到青睐。钱生钱是多么容易的事情,我身边的一些IT界人士,就这样拿到了“第一桶金”,然后开始创业。他们租下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雇好团队,然后找到投资人坐下来谈生意,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而兜兜转转,我到底干成了什么?
  假想敌腾讯
  “我希望第一轮有数百万美金的资金进入,一口气让中国互联网翻天覆地。这才是我的创意应有的玩法。”
  其实,我还是有机会拿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是我自己不要。
  在2007年,我的“虚拟办公”团队日夜写代码,终究完成了手机即时通信产品,我给它取名为“凯聊”(后来改名为Caca),希望它能与凯利品牌互为突破。产品的版本可以在诺基亚的几款手机上运行,我和朋友用手机来试验,从WAP网站上下载产品安装之后,就可以互相发送免费的短消息,当时这个产品还能支持简单的“忙碌”、“离开”等状态。
  我的创意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我有不少来帮忙的朋友也认可了我的创意,开始全职到我的公司上班。创业之路似乎一下子明朗起来。投资人方面接连传来好消息。一些天使投资人表示他们愿意提供50万元~100万元的资金,还有一些人愿意投出300万元,但就要求大量控股。
  ——第一轮就被控股,以后还怎么玩呢?
  在我的构想中,我们可以通过细分市场,挑战移动、联通这样的运营商,或是腾讯这样的大公司!就如同之前投资人的担忧,我们的创意容易被复制,所以产品一旦面世,就需要大资金砸出一个大市场,让这些大公司措手不及。
  终于占据“优势”的我也开始一再审视那些投资者。我是以“与腾讯对抗”的要求来挑选合作伙伴的。我拿着自己修改多次的商业计划书,对投资人说,A 轮投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像300万~1000万美金这样的资金进入,我们可以一口气让中国互联网翻天覆地。这才是我的创意应有的玩法。
  终于,有一家投行响应了我的“雄心”。我欣喜若狂,在我的想象中,这场以弱胜强的决战终于拉开了帷幕。
  投行的建议是,等产品更完善后再注资进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把好消息带回公司,让同事和朋友们加紧开发。人员不够,我到处找帮手。但是,诺基亚S60使用的塞班系统,开发产品实在不像如今的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一样便捷。
  开发速度太慢,而这一慢,就拖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随着报纸上萧条报道的日渐频繁,环境变化简直如排山倒海一般扑面而来。身边朋友接连失业,企业纷纷收缩战线,投资迅速冷却,我捧着一个被投资人赞赏的产品,却没人拿得出钱来让它轰动市场了。
  我不得不开始向朋友借钱以维持公司,又想办法做外包业务以维持生计。但我们没有固定的外包客户,只能通过朋友接一些几十万元的小单。但哪怕连这样的小单都得抢着做,这些单子通常要得急,利润还很低,做起来非常辛苦。
  等咬牙挺到了经济回暖,我已精疲力竭。而如今,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的技术替代了塞班,我的创意也变成了一个“老”创意:“这么多年都没做起来,现在能做起来吗?”然后还是那个魔咒:你的想法,别人一听到,一复制,你就Game Over(游戏结束)了。
  2010年,加拿大的Kik应用开始风靡全球,雷军的米聊、盛大的Kiki、腾讯的微信接连出炉……我的游戏真的结束了。
  2011年,我拿到了专利的正式授权,有点啼笑皆非。这张纸到底有什么用呢?我还是想重拾旧梦,但是投资商一提到互联网巨头,便谈虎色变。朋友建议,要么就学周鸿祎,靠打专利官司来“维权”;要么就卖掉算了。有律师劝我说:“你这个专利想要估值都没个权威,别说打官司了。不如趁着这几年这类产品火,赶紧把专利卖了吧。”
  腾讯的微信开始俯冲市场,我连战场的边都没摸上。几经辗转,我的专利最终转让给了我计划中最大的对手,腾讯。
  至少,拿到这笔专利转让费,我把当初借朋友的钱连本带利都还了,他们中有的人不了解情况,还挺为我开心的。如今,微信类应用果然颠覆了时代,只是所有的光荣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其他文献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生活着一种巨蟒,其身长可达10多米,能轻易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全部吞下。驻扎在巴西热带雨林的军人常会遭遇这种食人蟒蛇,他们的《生存手册》介绍了逃生之法:  “碰到巨蟒时,记住千万别跑,你跑得快,巨蟒比你更快。你得立即平躺在地面上,巨蟒爬到你身边的时候,它会从各个角度将头伸到你的身体下面。记住,要沉着,保持极度的冷静。然后,它会开始吞噬你的脚。别害怕,就让它吞,你不会有什么肉体上的痛
期刊
不久前,《商界》编辑部接到一位读者来电。这位老读者被《商界》一篇关于银行的文章触动,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从商经历。这位企业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民营企业家在资源性行业的尴尬生存,以及为金钱周旋的两种面孔,让人不禁感叹:这种“不事生产”的金钱游戏,难道才是民营企业的真正出路吗?  转折  “4年有期徒刑!”牢狱之灾临头,我反而松了一口气。一年来各种台面上和台面下的谈判交易都让我精疲力竭
期刊
2014年的博鳌论坛上,一大帮经济学家开始谈中国的创新为何会受阻。用张维迎的话说,中国创新赶上美国,这事他这辈子都看不到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尔普斯的一个观点是:房产泡沫阻碍了创新。  2013年,同为诺奖获得者的席勒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而早在几年前,一大批中国经济学家就在天天预测中国房价何时崩盘。但中国房地产市场偏就跟他们唱反调,至今依然坚挺,让经济学家们一次次失望。这次,费尔普斯只好
期刊
雾霾常和汽车尾气联系在一起,但徐和谊认为,这不能怪汽车配置,而是中国的油品不够好:“就算是欧美最高标准的汽车,配上中国的汽油也要歇菜。”  @黄铁鹰:请问专家们,中国的油为什么不好?是技术?原料?是汽油?还是柴油?  @石化实说:目前全国范围内都是国四汽油以上,汽油质量标准将与美国相当。在北京、上海、江苏沿江8地市使用的是国五汽油,油品质量标准与欧五相当,属世界最高质量范畴。怎么说油品质量不够好呢
期刊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但凡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出现,必然会引发如潮的争议。微博出现的时候,因为害怕谣言泛滥,被人污蔑为法外之地;微信出现的时候,因为“摇一摇”被视为约炮工具,招来道德卫士的围攻。  今天,秘密社交软件,同样被喷得满身口水,什么泄密啊、隐私啊的担忧又层出不穷,甚至有人直呼对其进行信息监管。而我认为,秘密,也许会是一个社交媒体的革命者,错过秘密,我们可能错过一场新的社交媒体革命。  为什么
期刊
微刺激究竟是什么刺激?  郁慕湛(财经评论员):  今年一季度各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国务院已经采取了3项“微刺激”政策,总金额大概不会超过2万亿元。这个数目相对于中国经济总量来说并不算大。  同时,我们注意到本次中央和各地的“微刺激”内容,几乎都没有提到房地产,更多关注的是“环境”、“民生”、“城镇化”,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刺激的结果不会是泡沫的积累,投资的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改善,也就是加大投资可能
期刊
命运的轮盘上,吕耀东是一个幸运儿。  从起点看,1955年生于香港的他,少年时目睹了香港经济腾飞,以及父亲吕志和白手起家的奇迹。如今,在香港富豪榜上,84岁的吕志和位列第五,身家超过100亿美元。  从过程看,系出豪门、留学归来的他,亲历了改革开放与香港回归的体制变迁,亦抓住了大陆发展刺激澳门经济增长的历史机遇,重金押宝澳门博彩业。  至于结果,他的银河娱乐集团与澳门赌王何鸿燊的澳博,以及美国赌王
期刊
商业中国梦  这是一次让我们颇感无力的策划: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史,一直被诟病为思想与理论的荒漠,因为本土化商业精神稀缺,可以称之为思潮的更是贫瘠而隐蔽。  这也是一次让我们颇感自豪的策划:在不断回顾历史,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本土商业思潮,多年来一直在体制与市场的缝隙间潜滋暗长,并与全球最具时代感的商业经营管理理念不断融合。  ——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个结论,就在我们这期策划
期刊
企业最难处理的永远是内部的人际关系。  任何企业的第一批元老,一定是强关系。早到三个月的就是老人,早到两年的就是元老。  很快你就会发现,元老很难受,他们忠心耿耿,但他们排斥新来的人,强关系后的你怎么平衡?  我是1983年到的深圳,从1984年开始,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平衡新人与老人的关系,平衡各种派系。这是个很烦人的工作。于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万科形成了另一种文化,叫做弱关系文化。  弱关系怎
期刊
人生两种门,难行的门,易行的门。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不自觉地选择好走的那道门。  于是,好走的门终究会因为聪明人太多,而变成难行的路。  施崇棠从来都不认为易行门可以造就百年企业。从世界最大的主板生产商,到全球3C界的巨狮,从成功开创上网本品类,扭转金融危机中的首季亏损,到出征智能手机这一当今天下兵家必争之地……过去的25年,施崇棠和华硕主动穿过了一道又一道难行门。  今年62岁的施崇棠,喜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