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证明方法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综合法
  常见书面表达“∵,∴”或“[?]”.
  例1 [a,b,c]为互不相等的正数,且[abc=1].
  求证:[1a+1b+1c>a+b+c].
  解析 方法1 由左式[?]右式.
  ∵[abc=1],且[a,b,c]为互不相等的正数,
  ∴[1a+1b+1c=bc+ac+ab]
  [=bc+ac2+ac+ab2+ab+bc2]
  >[bc?ac+ac?ab+ab?bc=a+b+c].
  方法2 右式[?]左式.
  ∵[a,b,c]为互不相等的正数,且[abc=1].
  ∴[a+b+c]=[1bc+1ac+1ab]
  [<1b+1c2+1a+1c2+1a+1b2]=[1a+1b+1c].
  点拨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在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二、分析法
  常见的书面表达是“要证……只需证……”或“[?]”.
  例2 已知函数[f(x)=tanx],[x∈(0,π2)],若[x1,x2∈(0,π2)],且[x1≠x2.]
  求证:[12f(x1)+f(x2)>f(x1+x22)].
  解析 要证[12f(x1)+f(x2)>f(x1+x22)] ,
  即证明[12(tanx1+tanx2)>tanx1+x22],
  只需证明[12(sinx1cosx1+sinx2cosx2)>tanx1+x22],
  只需证明[sin(x1+x2)2cosx1cosx2>sin(x1+x2)1+cos(x1+x2)],
  由于[x1],[x2][∈(0,π2)],故[x1]+[x2][∈(0,π)].
  ∴[cosx1cosx2>0],[sin(x1+x2)>0],
  [1+cos(x1+x2)>0].
  故只需证明[1+cos(x1+x2)>2cosx1cosx2],
  即证 [1+cosx1cosx2-sinx1sinx2>2cosx1cosx2,]
  即证[cos(x1-x2)<1].
  又[x1],[x2][∈(0,π2)],[x1≠x2],上式显然成立,
  因此,[12f(x1)+f(x2)>f(x1+x22)].
  点拨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逐步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在表达方面,分析法不如综合法,在实际解题时,常常需要将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一方面执果索因,追溯待证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另一方面由因导果,探索由已知条件必然产生的种种结果,当两种思路接通时,问题便解决了.
  三、反证法
  反证法的证明思路是: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导矛盾(归谬)[→]肯定结论.注意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是正确的,反证法的实质是证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例3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2],[S3=9+32.]
  (1)求数列[{an}]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
  (2)设[bn=Snn]([n][∈]N+),求证: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
  解析 (1)由已知得[a1=2+1,3a1+3d=9+32,]∴[d=2.]
  故[an=2n-1+2],[Sn=n?(n+2).]
  (2)证明:由(1)得[bn=Snn=n+2.]
  假设数列[bn]中存在三项[bp],[bq],[br],([p,q,r]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bq2=bpbr],
  即[(q+2)2=(p+2)(r+2)],
  ∴[(q2-pr)+(2q-p-r)2=0].
  ∵[p,q,r∈N+], ∴[q2-pr=0,2q-p-r=0.]
  ∴[(p+r2)2=pr],∴[p=r]与[p≠r]矛盾.
  ∴[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等比数列.
  点拨 (1)正难则反.当一个命题的结论是以“至多”“至少”“唯一”或以否定形式出现时,宜用反证法来证,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2)利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要注意与之矛盾的定理不能是用本题的结论证明的定理,否则将出现循环论证的错误.
  四、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易犯的错误有:(1)对项数估算的错误,特别是寻找[n=k]与[n=k+1]的关系时,项数发生什么变化被弄错;(2)没有利用归纳假设:归纳假设是必须要用的,假设是起桥梁作用的,桥梁断了就通不过去了;(3)关键步骤含糊不清,“假设[n=k]时结论成立,利用此假设证明[n=k+1]时结论也成立”,是数学归纳法的关键一步,也是证明问题最重要的环节,对推导的过程要把步骤写完整,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规范性.
  例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21+12+13][+…+12n12+n(n∈N+)].
  证明 (1)当[n=1]时,左边=1+[12],右边=[12]+1,
  [∴][321+1232],命题成立.
  当[n=2]时,左边=1+[22],右边=[12]+2=[52],
  [∴][2<1+12+13+14<52],命题成立.
  (2)假设[n=k]([k]≥2,且[k][∈][N+])时命题成立,
  即:[1+k2<1+12+13+…+12k<12+k].   则当[n=k]+1时,
  [1+12+13+…+12k+12k+1+12k+2+…+12k+2k]
  >[1+k2+12k+1+12k+2+…+12k+2k]
  >[1+k2+2k?12k+1=1+k+12].
  又[1+12+13+…+12k+12k+1+12k+2]
  [+…+12k+2k]
  <[12+k+12k+1+12k+2+…+12k+2k]
  <[12+k+2k?12k=12+(k+1)].
  即[n=k]+1时,命题也成立.
  由(1)(2)可知,命题对所有[n][∈]N+都成立.
  点拨 (1)[n=1]是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故要验证[n=2].(2)[n=k]到[n=k+1],项数增加了[12k+1+12k+2+…+12k+2k],共[k]项,这是很多同学易犯的错误,再就是运用了放缩技巧,证大于向最小项转化,证小于向最大项转化,这一方法要掌握.
  例5 已知数列[{xn}]满足[x1=12],[xn+1=][11+xn],猜想数列{[x2n]}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 由[x1=12]及[xn+1=11+xn]得[x2=23],[x4=58],[x6=1321].
  由[x2>x4>x6],猜想:数列[x2n]是递减数列.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1]时,已证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x2k>x2k+2].
  易知[xn>0],当[n=k+1]时,
  那么[x2k+2-x2k+4=11+x2k+1-11+x2k+3]
  [=x2k+3-x2k+1(1+x2k+1)(1+x2k+3)]
  =[x2k-x2k+2(1+x2k)(1+x2k+1)(1+x2k+2)(1+x2k+3)>0].
  即[x2(k+1)>x2(k+1)+2],即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由(1)(2)知,{[x2n]}是递减数列,命题成立.
  点拨 (1)归纳、猜想、证明的模式,是不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的综合应用,其一般思路是:通过有限个特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用数字归纳法证明.它在解决探索性问题、存在性问题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本题还可以证明{[x2n-1]}是递增数列,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其他文献
从1368年到1392年,王氏高丽最后二十五年里,权臣当政,内乱不断,国王先后更换了四个,最后门下侍中李成桂废除国君王瑶,自立为王,王氏高丽正式结束。而在这二十五年里,新兴的明
经济改革的重点,是要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过程,就是企业走向市场,占领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具体说,应进行六个方面的转变。一、要转变思想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眉山的由衷赞美。让国人向往的,就因这里是位列“唐宋八大家”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面向大数据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中,存储系统是最基础的支撑,相对于传统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大数据对存储系统的技术要求。高校是信息化应用的前沿,文章提
太昊、少昊之名源起于太阳崇拜。作为上古东夷集群的总名,它们最初所代表的实际历史时代约相当于考古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两集团的兴起有先后,但都曾以今鲁中南汶、泗流
上海瓷器厂原来专业生产民用瓷器,产品单一,效益低下。这几年在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中,狠抓经营管理,又搞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倍增,企业面貌大变。如今这家只有400余名职工的小
编辑同志: 我的女儿3岁了,长得活泼可爱,平时我带她出门,碰到熟人都喜欢逗她玩,可无论我怎样引导,她却从不开口称呼长者,弄得我很尴尬,请问我该怎样教育她? 长春李玲 Edit
在材料立意上,如何体现作文发展等级的“有创新”?新、小、巧是三大关键:主旨要新,只有新才能吸引人;开口要小,只有小才能写得具体;切入要巧,只有巧才能与众不同。一、大题小
最近,我们在对企业集资款项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单位职工集资款未能入帐。特别是不少流通企业在集资后将现金置放于保险柜中,或开立储蓄帐户存入银行.也有的单位直接将集资款分
去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流通经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这些变化、冲击,有些同志思想准备不足,感到不习惯、甚至看不惯,无所适从,处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