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策略探赜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多、交流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心理教育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提升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文章结合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从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需求出发,总结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2-0015-03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党团建设、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辅导员队伍的个人素养和学识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突发事故有增长趋势,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群体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职人员,其心理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高校有必要提升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在促进辅导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虽然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辅导员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不足,心理教育功效不够显著。这说明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存在对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问题。有些高校虽然将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纳入考核范畴,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辅导员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培训机制方面,高校所投入的力度不够,缺乏系统完善的长效机制,导致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其次,存在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定位混乱的问题,这直接导致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有所偏差。高校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主要扮演三重角色,分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事务管理者。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辅导员与党团干部、思政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人共同肩负着思政教育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学生事务管理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辅导员担负着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多重身份,还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导致辅导员在不同身份之间容易出现混乱,也在很大程度上给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带来定位偏差。
   最后,存在重个体咨询、轻集体预防的问题。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只重视面对具体学生的心理咨询能力,而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能力不够重视。辅导员专业背景复杂,因为高校招聘辅导员时通常没有明确的专业要求,辅导员往往缺乏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缺少对心理健康问题提前干预的防范意识,更多是等待学生反映问题,再对学生个体的问题进行解答。尤其一些高校辅导员是兼职身份,任职时间短,学生管理任务少,对学生的集体心理健康问题不够关注。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训工作存在唯经验论的倾向,部分资深辅导员常常现身说法,用实际案例向年轻辅导员传授工作经验,这虽然有助于培养辅导员的咨询能力和心理治疗能力,却容易导致辅导员的预防能力缺失。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自身心理素养的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辅导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并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养,具体表现为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等。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身为人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在育人工作中,辅导员自身的形象和品质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三觀”塑造的关键时期,辅导员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育人过程中珍贵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辅导员只有成为大学生效仿的典范,才能真正带动和感化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较高的知识素养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石。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日常行为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散发光明和热量的工作,这要求教育者本身要如同一轮太阳。辅导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并对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都有所了解。只有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才能形成优秀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抓住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掌握教育时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辅导员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润滑剂。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在于与人打交道,辅导员如果没有豁达乐观的胸怀,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么各项工作的开展必然处处碰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每个人都并非是完全独立的个体,都需要依赖他人,需要交流合作。只有构建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辅导员应该豁达开朗,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积极赢得学生的信任,善于与学生交流互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
   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是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的定海神针。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应为学生排忧解难,倾听学生的难处和疑惑,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常常需要处理很多复杂棘手的难题,接收学生反馈来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如果自身缺乏自我调适能力,将可能带着不良情绪开展工作,或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辅导员应具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沮丧、不泄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不会情绪化,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辅导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平和地面对学生和工作,踏实勤恳地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首先,高校要让辅导员充分认识提升自身心理教育能力的重要性。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自身心理教育能力的重要性,才能端正工作态度,自觉学习心理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学习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心理教育技能。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主动学习社会和犯罪心理学等知识,自觉参加各种心理培训活动,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
   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坚持“体用论”,以发展心理教育能力。“体用论”属于哲学范畴的内容。“体”与“用”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其中“体”是指事物的本质,“用”是指事物存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高校要把心理教育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坚持以思政教育能力为“体”、以心理教育能力为“用”的发展模式。高校在实践中发展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成效。“体”表现在辅导员与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一样,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使命,在新时代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更能体现思政教育的价值;“用”表现在针对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管理,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合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要从思政教育大局出发,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重视心理知识理论学习与心理教育技能训练,真正做到“体”与“用”相结合。
   再次,高校辅导员要注重集体心理教育与个体心理咨询。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来看,集体心理教育与个体心理咨询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种常见工作方式。为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效,辅导员应采用以集体心理教育辅导为主、个体心理咨询为辅的教育模式,促进集体教育与个体咨询相结合。面向班集体的心理教育,通常以讲解、集体活动等形式展开;面向个体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围绕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工作,常见形式主要包括谈话、个别辅导等。前者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后者则主要是对学生个体进行长期的跟踪辅导,所形成的心理咨询个案独立性较强。由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通常是班集体,所以学校要重视培养辅导员进行集体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辅导员组织班集体开展相关活动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个体心理咨询能力也很重要,学校也要重视培养。
   最后,辅导员要强化自身的心理事件预防能力。学校要把培养辅导员的心理事件预防能力作为重点。这要求心理教育能力培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能力、心理问题甄别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辅导员能够事前洞察大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和宣讲能力,以便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心理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构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训体系的策略
   针对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问题,高校应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和心理教育需求出发,采用多種培训形式,形成心理教育能力培训体系,切实提升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
   首先,高校应构建全方位的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结构。辅导员只有具备清晰完整的心理教育能力结构,才能具备心理治疗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预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等。心理教育能力结构不能局限于危机干预、会谈技能等某些结构因子,而是要构建全面的能力体系。大学生是有自主意识的独立个体,心理教育工作并非照本宣科、死搬硬套,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其需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成熟稳重、有责任心、有心理韧性、真诚热情、同理心强、善于沟通的辅导员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而兼具丰富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辅导员则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受学生的欢迎。因此,高校要树立大数据意识,通过数据收集、分析、解读,构建符合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实际的能力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能力培训体系。
   其次,高校应遵循能力培训职业化发展路径。辅导员心理能力培训分为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以校内培训为主。高校要把握当前学生心理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发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专题型培训课程,探索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考核评估一体的培训方法,通过参与—体验的培训模式,引导辅导员自我觉察、自我成长。在培训过程中,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评价等工作的效率,并借助心理教育工作沙龙等组织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开展科研工作,最终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
   再次,高校应强化心理教育培训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心理教育能力培训应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为辅导员提供多种不同的培训学习形式。比如,可以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或采用资格认证的方式,要求中高级辅导员取得一定级别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还可以采用经验分享、课题拉动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连贯性的心理教育能力培训。
   最后,高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及激励机制。为提高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训效果,高校不仅要将心理教育能力纳入辅导员考评体系,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年终考核中,可以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占比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在高校内部营造适宜心理教育发展的氛围,促使辅导员积极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在考核及激励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辅导员应积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等知识,并注意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等,多和学生交流互动,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从而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引领者,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者,更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辅导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辅导员要对心理教育工作形成清晰认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并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高校应构建完善的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训体系,构建心理教育能力结构,设立激励机制,为提升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仇妙芹,林仲英.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2]侯栋梁.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探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06).
  [3]孙远.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03).
  [4]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
  [5]金秀兰.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6]邹海贵,彭仲生.试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04).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bility
  Zhang Lu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have more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with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the job of counselors.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unselor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bility, starting from the needs of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strategy
  作者簡介:张璐(1991-),女,陕西西安人,助教,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闽南童玩是闽南地区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在闽南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安一实小学通过开发闽南童玩资源,初步形成具有闽南特色、充满童真童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章从整理闽南童玩规则、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举办校园童玩文化节、扩展综合实践课程,建构童玩课程体系、充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素养几方面对闽南童玩进入实践活动课堂进行探究说明。   关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章从重视字词句的教学、打好学生阅读基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合理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三方面对优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期刊
摘 要:超星学习通移动学习平台对生理学实际教学活动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其不但能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生理学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生理学的学习效果。文章从高校生理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着手,指出超星学习通移动学习平台对实际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对超星学习通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和效果进行深度探索分析。   关键词:超星学习
期刊
摘 要:“欲事立,须是心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教育理念。语文深度学习强调对语文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利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文章从教学一体、实现学生自主深度学习,聚焦课文、深入挖掘思想教育内容,拓展延伸、开拓语文深度学习边界三方面对思政教育视角下的语文深度学习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精准资助”背景下,为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效果与效率,高校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创新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构建学生资助工作精准认定、精准资助、精准管理、精准评价四个体系,推进资助认定指标化、资助方式差异化、资助管理精细化、资助评价科学化。  关键词:高校;大数据;学生资助工作;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G647
期刊
摘 要:医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榜样的作用。医务人员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舍弃小家、顾全大家、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抗疫医护人员是新时代医学生的榜样,医护人员抗疫故事对医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启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讲述医护人员的抗疫故事,使学生感受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效率,从而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关键词:医护人员
期刊
摘 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对其心理素质也是一种重要考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不仅要依托专业的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程度也会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入手,通过对现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情况的分析,重点论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章主要探讨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媒介信息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应运而生,“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其作出重要的规定。由此可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语文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文章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概述入手,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任务群;媒介;学习共同体
期刊
摘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为例,首先分析该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考核方式等进行说明,其次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广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刑事科学技术;公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