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新时代礼仪文化 重塑中华礼仪之邦

来源 :躬耕·文化精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文化,又称礼仪文明,包括文明礼貌,文明举止,社会公德,个人道德文化修养等内容。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文化,就难有立身之处,要想学会做事情,先学会做人。
  在现代生活中,礼仪文明更加是每一位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养。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诞生了孔子,孟子,老子等等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由于中国近代统治阶级顽固守旧,腐败落后,使中华在一百多年来受到空前却难与危机,靠几代中华儿女英勇奋斗与艰苦努力,中华民族现在又重新走上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来。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但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人们发现,精神文明并没有跟上来,特别在文明礼仪方面,并没有提高到相应水平。中国的国民在文明行为和修养水平方面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一些中国人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如随地吐痰,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购物不排队甚至插队,乱扔垃圾,爱贪小便宜等等,给人以不文明的印象。在国内,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地沟油、有毒食品、公益欺诈、碰瓷、”等损人利已的类似事件司空见惯。国民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化的瓶颈。
  为什么在古代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现在却礼仪文明上竟然落后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在近代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比其他先进国家来说,进步缓慢,加上动乱,特别是“十年浩劫”,在文明礼仪方面完全是大倒退。而同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历近代科技文化的大进步和工业革命,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和修养水平也在快速进步。
  英国是工业革命发源地,在工业革命基础上,英国的教育水平和国民文化素质都大为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领域也大大发展。文学,艺术,电影,歌剧等等文艺作品和媒介把英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人们从小说,电影,电视,杂志等等渠道了解到英国文化,喜欢英国文化。在英国文化中,绅士文化由处于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化、骑士文化发展而来。英国绅士是英国绅士文化的标签。英国绅士的行为准则是待人彬彬有礼,衣冠得体,讲求品味,注重名誉,谈吐高雅,恪守诺言,有骑士精神,尊重女性。
  绅士文化认为,一位彬彬有礼的男人可以表现文明社会男士的道德风范,也可以显示一个男士的受教育程度。所以绅士文化中注重对自身行为举止的修养,是自我约束,以没有礼貌,行为粗鲁,言语低俗,外表粗俗邋遢,妨碍他人为耻。绅士文化继承了骑士精神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信守诺言,乐于助人,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崇尚精神理想的浪漫气质。一个有绅士傳统的人不论他贫与富,顺境或逆境,都以崇尚绅士文化为荣。都讲求得体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因为绅士应有的风度,应有的行为规范和教养水平比较符合人们对现代文明礼仪的追求,因此绅士文化首先影响英国全社会各阶层,掺杂进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后,形成英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绅士文化同时还在其他欧洲各国和欧洲移民国家受到推崇,逐渐形成一种西方礼仪文化的传统,现代欧美男人都有着绅士情节,绅士文化还逐渐影响到全世界。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千百年来是中国儒家教育的古训。孔子是中国最早对平民进行礼仪道德修养教育的开拓者。他主张除了统治者应注意自身的礼仪道德修养外,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礼仪道德水准,而这就有赖于教育。他认为通过对平民的教化,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礼仪道德的风尚,可以为政治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提倡的礼仪道德教育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古代中国的崇尚礼仪,注重道德修养,在世界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树立高尚的品格。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种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中国有“君子”文化的传统,古代就有“谦谦君子”之说。中国的已故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可称为君子文化的楷模。他温文尔雅,言谈不俗,风度翩翩,他在任何场合都外表整洁,衣着得体,对人礼貌有礼。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坦诚睿智,让朋友和对手都尊敬有加。
  由于中国在一百多年来的战争和社会动荡,使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全面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却”,造反派打着所谓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幌子破坏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至今都没完全恢复。“十年浩劫”不但破坏社会经济文化秩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还造成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大倒退。讲求文明的行为举止道德规范的“温良恭俭让”,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被错误批判,文明礼貌教育被抛弃,人们思想混乱,道德沦丧,行为举止没有标准没有约束,导致社会风气大败坏。
  在文革后国家加强了社会主义公德的教育,现在人们的公德意识也有所提高。但国内的社会公德的教育的成果并不理想,还是有很大部分的中国人在接受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完全是空白。那些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些行为不妥,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低,而是缺乏羞耻感,缺乏公德意识。与西方的绅士文化教育相比,中国的社会公德教育成效不理想。其原因是中国的社会公德教育与西方的绅士文化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西方的绅士文化教育对于个人来说出发点是从私的,也就是一个尊崇绅士文化的人他的行为首先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他认为作为一个绅士,他需要讲究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那种乱扔垃圾,贪小便宜等不文明的行为与他的绅士的身份不符。而中国的社会公德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是从公的,也就是说他努力讲求社会公德,不高空抛物,不走应急车道的行为是强调对别人,对社会的义务,对他个人是无益的,有时不但无益还增添麻烦,甚至要付出金钱或时间的代价。这两个不同的观念是造成两者礼仪文化教育成效相差很大的根本原因,因为归根结蒂因为人性是自私的。在绅士文化中,一个人如果行为举止与公德不符,会被别人认为他不是一位绅士,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因此,从出于自尊的需要和社会的压力,他一般会尊崇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位体面的,有教养的绅士。因此,对于一位绅士来说,自尊是养成他的文明的行为举止的重要原因。   日本不是西方国家,但在公德教育方面,一点不落后。
  日本人讲究公共秩序是出了名的。在日本,在公共公场所看不到高声喧哗,乱扔垃圾,向车外抛物的场景。日本人人与人之间客客气气,讲求礼貌,公德意识强。他们认为如果高声喧哗影响到他人会感到良心不安,乱扔垃圾,向车外抛物影响环境卫生,是一种羞耻行为。由此看,日本人正因为有很强的羞耻感,所以才能做到严格自律。
  从以上看,正是“自尊”和“知耻”是形成良好的礼仪文明规范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爱面子在全世界有出名的。在西方国家,大家吃饭习惯AA制,在中国,大家在餐馆吃饭后,男人们都是主动买单。但有些中国人有着很矛盾的地方。如有一个人喜欢随地吐痰,痰吐在地上还要用鞋在上面搓两下,满口脏话,习惯插队和违规占用应急车道,但饭后又抢着买单,他到底是爱面子还是不爱面子呢?在这种情况下,讲求文明礼仪和爱面子就得分开来讲了。他认为插队和违规占用应急车道不会丢面子,因为大家互相都不认识。随地吐痰是因为他没有带纸巾的习惯,公共卫生意识的缺乏使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而吃饭抢着买单在他看来是必须的,他认为大家是熟人,这可以显示他好客,为人豪爽有面子。这样的人在中国非常多,之所以形成互相矛盾的状况是他的羞耻观的错位,也是缺乏礼仪文明教育的结果。
  由此看来,要教育人们的礼仪规范首先要培养人们正确的羞耻观和自尊心。
  人和人在礼仪文化修养方面是有高有低的。为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礼仪文化,我们以程度高低分为基本的礼仪文化水平和较高的礼仪文化水平。
  一,基本的礼仪文化水平
  基本的礼仪文化水平应该就是六个字:“知耻”,“自尊”和“谦让”。
  1,知耻
  礼仪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教育人们懂得“知耻”。
  知耻,就是知羞耻,也就是知廉耻。“人而无耻,夫复何言?”。羞耻感,是人与动物之间根本的区别点之一。不管贫富贵贱,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有羞耻感。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的德育内容的精髓,孔子把礼仪廉耻联系起来,知廉耻才能懂礼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意识到知廉耻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核心。
  2,自尊
  培养自尊就是让受教育者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一位有良好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其次,让他知道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是与自己现代文明人的身份不符的。
  3,谦让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让”就是“谦让”,不懂谦让的人根本谈不上懂礼貌。谦让是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如果你与一个粗鲁无礼的人起了小的纠纷和冲突,而这又无关原则问题,你应该怎么办?你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谦让对方化解矛盾。你可能觉得吃了亏,但你是一位文明人,必须吃这个亏。你心平气和,主动谦让,化解了冲突。在别人眼里,并不是你没有面子,而是你修养好,风格高。其实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却显示你宽容的气度,赢得了其他人的尊敬和好感,你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如果你忍不住与他争强斗狠,吵架甚至动手,那你等于把你的修养水平降低到与他同样的水平,那与你自以为的文明人的标准又格格不入了。那种粗鲁无礼横冲直撞的人,虽然表面上很威风,像一只大摇大摆傲慢无礼争强好胜的公鹅,人人都让着他,但实际上没有人尊重他,都觉得他是个另类。久而久之,他也会察觉,也会感到羞耻,也会改变,否则他真应该进幼稚园补习文明礼仪了。
  “知耻”和“自尊”是礼仪文化的核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良好的礼仪文明不是靠监督能够形成的。就算对人们教育很多的要爱护公共卫生,不要贪小便宜等等这些道理,但如果受教育者还是不懂得“知耻”和“自尊”,还是不会有讲求文明礼仪的意识和自觉性的。人们只有懂得“知耻”和“自尊”,才有了讲求礼仪文明的意识和自觉性。
  而“谦让”是一个现代文明人面对矛盾和冲突的处理态度,是人们在礼节上以文明礼貌的方式处理问题和矛盾的一般方法。
  只要具备这三个基本素养就是一位现代文明人了。
  把“知耻”、“自尊”和“谦让”做为最基本的礼仪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礼仪教育的受众应该是全体国民,包括低文化程度的人甚至文盲,也包括老人,也包括最偏远地区的农民和牧民,内容一下子教多了,很多人记不住,但他们只要深刻理解“知耻”、“自尊”和“谦让”这三个要素,就能够使人们很快很容易地接受,并很容易记住。
  一个人在具备“知耻”、“自尊”和“谦让”这三个基本要素后才有礼仪文明的意识,也才有了在行为上的自律性,因此“知耻”、“自尊”和“谦让”这三个基本要素是对国民进行礼仪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其他的礼仪文化内容的培养都是建立在這三个要素的基础之上。如果全国的公民中绝大多数都真正理解和接受“知耻”、“自尊”和“谦让”这三个礼仪文明的基本要素,一定能够在短时间把国民的礼仪文明显著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较高的礼仪文化水平
  要把礼仪文化提升到更高水平,首先应该继承中华民族在礼仪文化方面独特的优秀传统。如饮水思源,寻根问祖。从小的范围讲,就是尊崇祖辈,从大的范围内来讲,就是爱国,这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原因之一。这种美德,在存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失去这种美德,中华民族将面临变成一团散沙的危险。我们还应该继承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中国人认为“百善孝为先”,意思说孝为人的第一美德,如果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爱其他人,更难以热爱祖国和人民。
  中国人有重气节重名誉的传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不为利禄所动。人要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护自己的名誉。
  中华民族还有其他许多传统美德,如尊师重教、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等等。
  现在是新的时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因此还需要吸收一些西方现代文明中优秀的的部分,如女士优先、公平竞争的精神等等。   前面我们谈了如何提高人们的礼仪文明,讲到羞耻感,也就是羞耻观,但现实中,表面上看起来的简单羞耻观的标准其实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的,而且有时差别很大。
  2017年9月澎湃新闻上有一个视屏,苏州一名开奥迪车的男子,辱骂一名女环卫工人。冲突原因是这名男子向车窗外抛物,女环卫工人先是把垃圾捡走,当这名男子再次抛物的时候,受到女环卫工人阻止,这名男子不但不停止,还故意继续向车窗外抛物,同时还指着环卫工不停大声辱骂“全家捡垃圾”。一名网友评论道:“一个肮脏的手却拿着最干净的钱,一个高档的车却坐着最垃圾的人”。这类不文明的事件经常发生,司空见惯,这只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这名男子眼里,他只有贫富观,没有是非观。他傲慢的资本,是因为他自以为体面有钱、所以瞧不起环卫工人。而他的言行举止,使他的体面的外表像薄雾一样褪去,他的粗俗,浅薄,势力和缺乏教养,不懂得尊重别人,素质低下的形象已经彻底在大庭广众之下裸露无遗,与他自以为是的虚幻的自豪感形成反差,另人作呕而不自知。在别人眼里他早已没有了自尊,没有了羞耻心。这种人的羞耻感发生严重扭曲,与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基本的标准“知耻”完全格格不入,更谈不上“自尊”。在中国,由于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这种人大量存在,他代表的不是极少数,而是一类人,并且数量可观。
  为提高国民的礼仪文化的水平,礼仪文化的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而从小学到中学是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段。在孩子们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之前,加入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将使他们受益一生,他们的礼仪文化教育的成功将影响到全体国民的文明素质。
  礼仪文化教育在全社会的宣传教育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发挥义工在宣传礼仪文化方面的作用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途径。
  企事业单位是很重要的礼仪文化的教育场所,另外,礼仪文化教育对员工素质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农村,各级党组织遍及村镇,他们在礼仪文化宣传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可以组织村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城镇社区还可以采取演讲比赛等活跃的形式宣传礼仪文明,提高社民的文明素质。
  提倡重塑中华礼仪文化的意义:
  一、礼仪文化的进步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礼仪文化教养,犹如一个人的第二外表。古人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一个人只是衣着光鲜,而行为举止粗俗无礼、不讲社会公德,损人利已,就难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他有钱,在别人眼里,他也仅是个粗俗的暴发户,难以得到别人的真正尊敬,不愿意与其为伍。
  如果一个国家这样的国民很多,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堪忧,这个国家文明水平就很低,社会风气,道德水准,精神风貌都会处于低水平。大多数人都愿意与谦谦君子打交道,而不愿意与一个和现代文明标准格格不入的人打交道。因此提升国民礼仪文明素质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环节。
  二、礼仪文化的进步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礼仪文化水平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因为国家治理不能完全靠法律法规来完成
  2014年10月,备受社会关注的“大兴摔童案”凶手韩磊被执行死刑。
  犯罪嫌疑人韩磊于2013年在北京市大兴区因停车问题与李某发生争执,韩磊对李进行殴打,后将李之女孙某某(殁年2岁10个月)从婴儿车内抓起举过头顶摔在地上。孙某某因重度颅脑损伤死亡,这件事的起因只是因为口角。
  类似因小的摩擦或口角,或争强好胜引发的由小事变为大事的例子有很多。古人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温恭俭让”中礼就是礼貌,温就是温和,让就是谦让。如果当事人中有一个人谦让一点,特别是韩磊以古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性情,性格也不会变成那样暴戾乖张和丧心病狂,仅仅因为如此小事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伤害一个幼小的生命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一生。韩磊在事后很懊悔当时自己的行为,但只是认为是因为自己喝醉了酒后冲动造成的,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的悲剧是极端缺乏礼仪文化的教育和品德性格的修养酿成的苦果。
  2015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张全国哄抢事件地图,统计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共发生至少18起哄抢事件。这些事件多数是货车翻车货物散落后,附近村民哄抢造成的。
  中央电视台还报道,2015年在福建一私人承包500亩的油蛤养殖地裸露,遭大量群众哄抢,场面失控,人数近千人。警方、海事部门、当地党委政府派人对这些群众喊话,劝他们上岸,但无人理睬。经初步统计,被哄抢的油蛤在万斤以上,按照市场价15~20元每斤,损失少说也有20多万元。
  以上这些案例是有代表性的。这些农民或是非法乘机攫取别人的东西,或者以损人利已的手段获得经济利益,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公德,甚至是一种犯罪行为,以前我们在读书时候书中描写的中國农民都是忠厚善良的形象,为什么这些农民给我们的印象却是“贪婪无耻”?
  虽然这只是代表一部分低素质的中国农民,但这部分人数量可观,此次哄抢的人群已经达到千人之众,的确显示了在农村极其缺乏礼仪文化的教育,缺乏自尊和羞耻观的教育。
  在前面所提的哄抢事件中,一名参与哄抢酸奶的大叔,面对记者采访时的回答,“你不抢就是个傻子!”。还有一位参与抢挖抢油蛤的妇女说知道那是私人承包的,但她说“我不去,感觉亏了”。
  在这些参与哄抢的人们看来,违法和违背道德都无所谓,因为法不责众。被抓的是少数人,自己抢得不多,抓不到自己。他们眼里只有利益观,没有是非观,道德观。哄抢事件暴露了缺乏礼仪文明教育的人的本性是多么贪婪和丑陋。
  一个电视台主持人把哄抢事件归咎于法律不完善,可以说是坐着说话不腰疼。这么多人哄抢,把每个人把抓起来拘留不可能,类似意外事件发生不可能都能取证法办。社会的治理不光需要法律,礼仪文明也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因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他的德治的理念,主张以道德来感化教育人。如果礼仪文明上去了,公民的道德文化水平提高了,出现类似意外,参与抢劫也只会是极少数个别行为,容易处理,不可能形成哄抢的规模。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是新闻热点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情绪波动大,易冲动,虚荣心增强,经不起诱惑,鼓动,怂恿。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为了追求精神刺激,无故殴打他人;有的为了索要钱财,抡占他人财物,有的是为了朋友义气,不明是非参与其中;有的是为了逞一时威风。2015年11月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许某同他人在某KTV唱歌,期间许某的同伴张某与其他包间人员发生口角,遂告诉许某等人,许某不问事情原因,不分青红帛白,见张某等人与他人打斗,便立刻到水果操作间拿了一把水果刀并将对方砍到轻伤二级。(《现代交际》2017年18期第64页《刍议未成年人寻衅滋事犯罪动因及对策》万展豪)
  因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定型,未成年人犯罪多数为激情下犯罪的特点,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在对未成年人行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礼仪文化的教育会提升这些未成年人文明礼貌的素质,减少与他人在行為言语上的冲突,学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谦让,并且使他们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可耻的和不文明的,增强他们的克制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可以大大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
  三、礼仪文化的进步有利于一些新的行业如共享经济和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
  这两年共享单车在国内十分火爆,但不少经营共享单车的企业失败倒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个特殊的行业非常依赖消费者的高文明素质。共享单车出现很多问题,如乱停乱放影响公共交通秩序,车辆损坏和被盗严重,私藏车辆把车辆变成自用车,导致经营共享单车的企业入不敷出,原因是很多消费者缺乏自律,行为自私造成。
  垃圾分类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垃圾占地,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将垃圾回收再利用。垃圾分类在环境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但垃圾分类也是很需要依赖人们的自觉性。如果分类工作做不好,有回收价值的和没有回收价值的垃圾混在一起,会造成很大浪费。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民文明素质的高低有时会对一个行业,或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有重要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些新的经济形式出现要需要依赖国民的良好的礼仪文化素质。
  四、高度文明的礼仪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需要
  人类文明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对于一个体,外貌和衣着体现了一个人的外表,而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谈吐犹如一个人的第二外表。如果一个人只是衣着光鲜,而谈吐粗俗,举止粗鲁,不尊重他人,即使他腰缠万贯,在人们眼里也只是一个令人生厌的暴发户,难以得到别人的真正尊重。他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相称的状况,使得没有人会把他当成一位现代文明人。
  人们都喜欢生活和工作在一个讲求礼貌,友爱互助,环境整洁,秩序良好的地方,而不喜欢在一个环境肮脏,秩序紊乱,匪盗猖獗,人们冷漠自私,举止粗俗,蛮横无礼,教养缺失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崇尚高品质,高品味的精神生活是人性的一个方面,因此用礼仪文化使我们的人文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宜居是现代文明人的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要。
  五、高水平的礼仪文明水平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的电影电视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现在已经提高到一定水平,创作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经典电影和电视剧。但要再提高,就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电影电视要靠观众来支撑,因此电影电视的发展,观众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中国的观众群体良莠不齐,有文化素质高的,欣赏水平高的,但还有大量欣赏水平低的,文化素质低的,这种状况导致大量低水平的,粗制滥造的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充斥市场。一位中国知名导演说中国垃圾电影这么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这是事实。因垃圾电影也有人看,所以垃圾电影也有市场,就有人去拍垃圾电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教育水平提高很多,但还是有很大量的人口文化水平在初中和初中以下,他们都是电影和电视的观众。虽然从个体上说,文化低不说明欣赏水平一定低,但是从全面来说,是有关系的。因为文化低,阅读少,知识方面就会欠缺,一些常识如历史地理人文知识都不了解,电影电视怎么编就怎么看,甚至相信其胡编乱造。除此之外,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与观众素质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2010年,18-70周岁人群人均阅读图书数量为4.25本(《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1》第66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远低于同一时期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观众的文化素质的高低会影响着对文化作品的欣赏水平,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文化和娱乐产业的发展。一个文化和娱乐产业消费者水平偏低的群体会纵容影视等文化娱乐产品的粗制滥造和急功近利,使得产品的制作者们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难以使观众在看电影电视的同时在精神层面得到提高而使他们崇尚高品味的精神生活,还会对产业的良性发展起消极作用,影响国产电影电视剧的声誉。粗制滥造的作品分流了大量观众,好的作品难以受到鼓励,影视文化市场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
  欧美电影长期在电影市场中处于统治地位,不仅是他们有资本上有着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文化素质和高欣赏水平的观众这些资源的支撑。因此象好莱坞这样的电影圣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绝不是只要有钱有技术就可以与其竞争的。
  中国的影视等文化娱乐产业要达到先进水平不光需要从业者的努力,还需要建立在整体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礼仪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的基础之上。
  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被称为“礼仪之邦”。但当今中国礼仪文化的现状总的来说水平还不高,在世界上还不能算先进,与文明古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快速发展的状态很不相称,相对落后的礼仪文化水准将对伟大复兴的进程起着拖后腿的负面作用。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制订了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目标。现在是到了重塑中华礼仪文化,建设与中国大国身份相符的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候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短短就在物质文明上取得惊人的成就,开创了中国发展的崭新时代,相信只要我们大力加强对全体国民进行新时代礼仪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全社会的礼仪文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目标一定能够在二0三五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实现,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华礼仪之邦又将在世界东方呈现。
其他文献
【解释】: 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成语故事】:孟子名珂,是我国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出滨、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哭啼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
期刊
炎炎夏日去,秋高气正爽。初秋的宁夏天气凉爽,无论在各地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现场,还是在工厂车间、技术创新一线,总能让人感受到朝气蓬勃、奋马扬鞭加快推进先行区建设的热潮。产业是经济发展之本,项目是强力“引擎”,持之以恒抓好重点产业发展,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宁夏这片热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不断开出繁花、结出硕果。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美丽宁夏是奋斗者的舞台,全区上下牢记嘱托、
期刊
【解释】: 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成语故事】:“连篇累牍”出自隋朝李谔《上书正文体》(见《隋书·李谔传》)。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的“治書侍御史”李谔是一个很有辩才的人,文章也写得很不错。当时的文风,由于承袭了南北朝时的不良影响,一般都过分追求词句的华丽,而不重视内容,往往空洞浮夸,不切实际。李谔反对这种文体,特地上书隋文帝,请求明令禁止。他的这篇《上书正文
期刊
【成语故事】明朝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担任淳安县知县时,采取丈实田亩,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得罪了总督胡宗宪,海瑞被嘉靖皇帝关入大牢,直到72岁才被重新启用,但他始终以为民请命为己任。  【典故】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史记·淮阴侯列传》西乡为百姓请命。 《汉书·蒯通传》  【释义】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
期刊
【成语故事】唐朝初期,诗歌散文十分活跃,其中代表人物有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及骆宾王,他们的文词在海内外都有名氣。当时有人试着给他们排名,杨炯听到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人们认为这样的排名比较合理。  【典故】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烱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  【释
期刊
1、青梅竹马  出处:李白《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心有灵犀  出处: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靈犀一点通。  3、湖光山色  出处:吴自牧《梦梁录·五代人物》  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为人物,  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4、姹紫嫣红  出处: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5、柳
期刊
有个女人,家庭很幸福,不但生活富裕,先生也很疼爱她。  有一天,她认识了一位年轻人,这年轻人的甜言蜜语使她心动了,两人发生不正常的感情。后来年轻人对她说:“偷偷摸摸的不自由,我们干脆离开家乡,到新天地建立属于我们的家。”女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就趁先生外出时,拿了家里所有最值钱的财物,到港口与年轻人会合。  年轻人说:“你先把东西给我,等我运到对岸再回来载你,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设想。”女人也认为
期刊
清明节的来历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
期刊
美,于心,是一种成熟的散发,是一种内心的风雅,春雨般润泽周遭。或是清新的淡雅,或是嫣然的丰盈,或是岁月雕刻的成熟。或沉静的美,或烟花缭绕的美,都在读过半生的春风里,旋舞一曲醉了始终。  喜欢骨子里散来的那种色彩,渲染在此刻,让人痴迷,让人醉,每每都会像一场古老的遇见,翩翩起舞,惊鸿一城,演绎一季缤纷的舞台。  最为喜欢是内在的美,这是可以不被光阴淹没,不被岁月催老的美。这样的美是生活的积累,骨子里
期刊
生命中走过的那些年,有冬雪的纯洁,秋叶的静美,夏花的绚丽,春草的执着......  冬雪  一支笔,一个人,一个季节的回顾。  习惯了含雪的季节,习惯了冰冷了温度,习惯了一个人站在窗前寂静的看着远方,窗外的雪好厚呀,覆盖着大地上的所有植被,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晶莹剔透的光芒,好美。已经好久都没有感受这种优雅娴静的时光了,看着雪花飞舞在这个城市中,如同美丽的燕尾蝶,在空中划过它最优雅的一生,装点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