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数学符号意识培育的应然路径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符号能将数学问题从抽象化演变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情境,作为适应性的存在,通过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适应知识真实的样态,适应儿童数学的需求,培育儿童数学符号素养。
  [关键词] 数学符号;适应;情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符号以其表意贴切、简洁明了、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强等特质,便于儿童更好地通晓数学知识关系,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体系,架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桥梁,将数学问题从抽象化演变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情境,作为一种适应性的存在,对儿童数学符号的培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
  随着情境教育向纵深研究与发展,那种用过去的内容、已有的方式等培育儿童可能的现在与不可预测的未来,显然有它不周全的一面。儿童需要的学习,应该是适应性学习,情境必然要从适合儿童,走向适应儿童,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
  (一)理解数学符号分类,促进儿童系统性学习
  境脉,作为一种自然的境域,在为儿童学习、成长等方面提供交互性的同时,也让儿童从自身认知出发,进行关联的具身学习,继而丰富和延展境脉。数学符号,除了作为语言、工具、方法外,更是数学知识的载体;理解了数学符号的分类,才能明晰数学符号的内涵。关于数学符号,在小学阶段可以分类如下:
  表示数量:0、1、2、3、4、5、6、7、8、9
  表示运算:+、-、×、÷
  表示变量:a、b、c
  表示结合:()、[ ]、{ }
  表示性质:%
  表示关系:=、>、<、≈
  表示单位:mm、cm、dm、m、km;cm2、dm2、m2;m3、dm3、cm3;L、mL;g、kg
  如“找规律”教学,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选择班上的部分男生、女生在教室前面排成一列(2名男生、3名女生;2名男生、3名女生……),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将这种排列顺序记录下来,即“2323……”“▲▲〇〇〇▲▲〇〇〇……”“aabbbaabbb……”。这样,既激发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又促进数学符号意识的培育。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明晰数学符号的特点,明晰数学符号间的关系,才能让儿童置于自身所在的境脉,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展开系统性学习,建立数学符号意识。
  (二)理顺数学符号编排,促进儿童主动性学习
  在境脉中,儿童会本能地找寻、择选、建构情境,这其实是在自我规划、自我调控,让学习成为自身主体的需要和主动的行为,“教师教”的情境被替换为“学生学”的境脉。
  小学阶段数学符号的编排,在种类和数量上不是太多,总体的编排原则是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依据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基于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通过对数学符号的呈现和了解、认知和内化,达到运用和拓展。
  1.第一学段:呈现和了解
  这一学段,主要有数量、运算、单位等方面的符号,从最基础的数数入手,从最简单的加减开始,适时呈现数学符号,引导儿童在一步步运用数学符号之中,加深对数学符号的了解。此时,儿童正确了解数学符号,初步渗透符号意识,同时领悟数学符号所体现的价值。
  如“数的认识”教学,儿童对读数已不困难。要淡化认数教学,引导学生写好数,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师应选择具体情境和各种学具,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以数字6为例,6表示6个,即数字与物体的一一对应;6个就是6个,即数字与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无关;6既可以表示6个,也可以表示第6个,即数字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的顺序。
  2.第二学段:认知和内化
  这一学段,主要有关系、单位、结合等方面的符号,在新的数学符号出现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对第一学段的数学符号进行实质性的数学运用。此学段,数学符号已经成为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应当认识、掌握的最重要的数学语言。
  如“正方形面积”教学,它是在长方形面积教学完成后进行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有了长方形面积的基础,学生对于正方形面积能很快得出方法,即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写成字母公式S=a×a=a2。这个时候,教师紧扣a×a这一新的形式,追问a×a表示什么?(如果a代表边长,a×a就表示正方形面积;如果a代表数字,就表示两个a相乘)然后再进一步追问a+a表示什么?(表示两个a相加)如此设计,既让学生厘清数量的关系,又运用了符号。
  3.第三学段:运用和拓展
  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再到体积单位;运算中的数量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运算定律从数量之间的关系升华为用字母来表示。诸如此类,既是对数学符号本身的直接运用,又是儿童数学思维的真正需要,更是数学符号拓展的需要。
  在理順了数学符号的编排后,教师更应该从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出发,启发儿童用自身特有的方式体会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这也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性因素。
  二、适应知识真实的样态
  数学课堂教学要着力创设有趣、尚美、益智的情境,本质上就是通过还原产生知识的那个情境,去适应知识真实的样态。如“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教学,遵循了儿童从具象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教材做了如下编排:面积的含义(分别了解1 cm2、1 dm2、1 m2有多大,并结合实际生活范例具体感知)→算出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具体的图形,直观地数出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发现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公式(数方格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长和宽,让学生得出以数字为主的面积公式,得出文字面积公式)→归纳出符号面积公式S=ab或S=a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又如,在教完“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后,有这样一道判断题: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这道题的难度其实不是很大,然而在练习或测试中,正确率都不理想。究其原因,周长和面积的数量都是16,干扰了学生的判断。我们可以单纯从概念来引导儿童,周长和面积属于不同的两个概念,没有任何联系;周长是一周的长度,面积是物体的大小。周长用长度单位表示,面积用面积单位表示,因此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没有可比性,只是数量上都是16,带上单位,不可能相等。   将单位参与过程性计算,适应知识真实的样态,既内化了儿童的数学符号意识,又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巩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适应儿童数学的需求
  (一)感知生活的现实起点
  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儿童认识了符号以后,更多的是要了解符号的优势,掌握符号的使用。生活,作为数学的重要源泉,在丰富多彩的数学生活中,符号总是如影相随,目之所及,数学符号比比皆是,如电话号码、车牌号、QQ号、抖音号等等。枯燥、单一、乏味的符号,只有真正融合到生活情境,才会被赋予丰富的内涵,才活力四射,灵性十足。儿童主动自觉地运用这些数学符号,才能产生符号感,符号素养也在直观感觉和数学应用中逐渐养成。
  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拉近了数学符号与儿童生活的距离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儿童潜藏的符号意识,创设机会,让儿童经历如下的数学符号建模过程:具体事物的表示→个性符号的表示→数学符号的表示→具体应用的表示。
  (二)感受生活的数学美点
  讲到学科之美,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想到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而往往想不到数学之美。殊不知,数学符号能够使纷繁复杂的数学世界直观明了。
  1.简一美。在数学美的特质中,首先就是简一性,而数学简一性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数学符号。数学公式体现了符号的简一美,比如长方体的表面积: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宽×高×
  2+长×高×2,或者长方体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如果用a、b、c分别表示长、宽、高,则S=(ab+bc+ac)×2,也可以写成S=2ab+2bc+2ac。有了这个数学符号公式,在解题时就可以直接套用,简洁明了,计算方便。又如,关于圆周率π,它是一个常量符号,无论是什么样的圆,π作为一个不变的量都等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圆的面积与半径平方的比值)。
  2.统一美。比如数轴作为特定的几何图形,本质上也是一种数学符号。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在数轴上,0对应原点,正数在正方向上,均大于0,負数在反方向上,均小于0。儿童在认识了数轴后,就可以将正数、零、负数区别开来,得到了数行统一,感知出数学符号的统一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应用广泛,实用性强。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各种方式,引导儿童感知数学符号内涵,体验数学符号美妙,挖掘数学符号价值,促成符号意识培育,从而达到数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情境教育的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QJ2020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师反馈语具有引发、维持师生有效互动和维系师生关系的功能。本文从具体话语片段出发,分析英语课堂中教师反馈语存在的泛化、无意义、滥用、忽视、武断和消极等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师反馈语;问题分析  教师反馈语,指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话语或行为活动做出的评价信息语言,具有引发、维持师生有效互动和维系师生关系的功能,对课堂互动与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摘要] 深度学习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础上提出的学科概念,新课改要求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立足真实情境,立足课堂追问,立足学生实验,立足多元评价,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深度学习;浅层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知识
[摘要] 研磨课堂不仅可以打造一节好课,更能让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与理解,有效达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边磨边研,研课组对本课程的价值和教材编写意图愈加清晰;边磨边改,新教材的理念渐入心,汉字这一优秀文化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 研磨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德法共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因此,它在价值观引
[摘要] 信息时代许多与历史有关的影视作品成为人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新途径。本文从理论政策、教学实践及反思等方面,阐述历史影视作品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价值;而影视资源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将教师传统的口头讲授和影视资源搭配使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教学;影视作品;教学实践运用  一、历史教育现状与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之必要  (一)新时代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  19世纪德国历史
[摘要] 历史散文的教学应追求深度学习,要摆脱单一的语言知识教学,摒弃浅层的义理词章教学,倡导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琐碎学习转向综合学习、由静态学习语文转向实践语文的教学。这种深度学习形式多样,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群文阅读等方式。  [关键词] 历史散文;深度学习;学习策略  文言文教学常常陷入教词汇和教翻译的泥潭。一篇文言文,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数十个词汇,翻譯几个较难的句子,最多再涉及一下文章
[摘要] 从初中基础物理知识到高中物理的强化学习,不论在基础知识上或在综合能力上,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大的跨越。要让每位学生成功实现这次跨越,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思想方法,帮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环境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而高中物理教师除了深入研究高中教材以外,还应充分熟悉初中教材与教法,了解全体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
[摘要] 美国阅读教学盛行阅读工作坊模式。该模式十分重视时间保障、材料选择、成果分享、教师指导四种机制的建设,主要分为小课教学、独立阅读、分享阅读三个步骤。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启示:在阅读环境方面,从氛围营造走向机制建设;在阅读指导方面,从以教导学走向以学定教;在阅读分享方面,从一元表达走向多元展示。  [关键词] 阅读工作坊;机制;步骤;启示  受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美国阅读教学盛行阅读工作坊模
[摘要] 思维可视化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趣味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质量。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从“搭框架”“理关系”“磨细节”三个方面探讨思维可视化表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趣味阅读;思维提升  当下,不少教师虽然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但在平常教学中仍然有诸多困惑。很多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性不强,
[摘要] 语文课堂的精彩在于课堂教学生成,更在于学生的生命存在与成长。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践为案例,探究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改进。通过三次教学改进的思考,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语文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教学改进;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去理解作品,分析人物,思考问题。
[摘要] 依据现行英语课标要求,分析教师实施读写整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实践。以一节读写整合课为例,探究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支架理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至五级分级目标中对初中学生写作教学提出要求:能编写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