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不断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如今的课堂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展示机会的大舞台。因此,生物老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的要求,满足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备课 实验 提问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本质要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积极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老师单纯地传播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按部就班地吸收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不到增强。优化生物教学效果是教育大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物教师应严格。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历和借鉴优秀生物教师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增强生物教学效果的方法。关于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笔者拟从生物课程的备课环节、实验环节及提问环节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注重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1.1改变制定教案的方式
在上课前,教师应该推陈出新,不要再使用以前的教案。我们应给合当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要求的教案。
1.2教案与课堂相联系
我们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应该适时地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不要让自己的教案脱离课堂,或者让自己的课堂脱离教案,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
1.3完善教案细节
我们在教案完成后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案内容,大体的上课框架已经形成,我们再在细节方面进行修改,让教案更加完美,让课堂多姿多彩。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与其他生物老师一起商量、探讨和分析教案的内容,吸收、借鉴和采纳不同的教学方法,资源共享,融会贯通,完善自我教学。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老师的一言一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生物教师要严格对待教学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2.1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习环境的好坏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的课堂亦是如此。如果课堂气氛呆板、死气沉沉,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怎么还会积极思考呢?所以,老师不要带情绪走进教室,心情过于悲伤,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思考的兴致;心情过于兴奋,课堂气氛活跃过头,课堂活动都流于形式,学生无暇思考。只有老师以平常心走入课堂,才能营造适合学生思考的课堂气氛。
2.2设置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
思考的对象是问题,但是绝大部分的问题来源于提问,只有极少部分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发现的。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引入课堂的时候,老师设置的问题要尽量来源于身边的事物,有利于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课堂上,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上课过程中,问题的梯度要由难到易,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而不吃力;在课堂结束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以复习为主,学生在课后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一举多得。
2.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学会思考的目的就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只会思考已给出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进步。独立思考不再是学生单独地思考问题,课改要求实行合作探究学习,我们可以合作探究问题,独立思考就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自行思考。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才是思考的最高境界。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停地讲解和提示,学生自由发挥,分散思维,无限的想象和思考,不断地指导发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反思和总结课堂知识
学习不是一直学习,也要有温习的环节。生物老师不停地授课,学生不停地吸收理解,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知识的淡忘,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弱化,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弱化,因此师生都要加强反思。
3.1构建课堂知识体系
没有体系的知识是很难形成网络的,学生复习的时候,很难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大增加复习的难度。老师必须防患于未然,教学大纲就是学生以后的复习大纲,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自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轻松地应对复习。
3.2增强学生定期复习的意识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吸收、理解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學生只是顺着老师传播知识的脚步,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学会温习知识,或者不重视学生对于学生的复习,就会给学生的生物学习造成了巨大损失。老师在正式上新课前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是非常好的做法,但其效果只是短期的。老师将学生的复习跨度加长,一个星期或半个月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生物知识的复习才是正确的做法。而老师如果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短暂的复习,则对于学生的复习效果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策略。
4.结语
生物作为初中教学逐渐重视的学科,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严谨教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见证下,让学生获得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裴爱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N].教师报,2006
[2]黄诗添.浅谈多媒体技术与生物的整合[J].中学生物学,2004.
[3]孙永建.多媒体技术对生物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5.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备课 实验 提问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本质要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积极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老师单纯地传播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按部就班地吸收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不到增强。优化生物教学效果是教育大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物教师应严格。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历和借鉴优秀生物教师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增强生物教学效果的方法。关于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笔者拟从生物课程的备课环节、实验环节及提问环节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注重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1.1改变制定教案的方式
在上课前,教师应该推陈出新,不要再使用以前的教案。我们应给合当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要求的教案。
1.2教案与课堂相联系
我们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应该适时地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不要让自己的教案脱离课堂,或者让自己的课堂脱离教案,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
1.3完善教案细节
我们在教案完成后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案内容,大体的上课框架已经形成,我们再在细节方面进行修改,让教案更加完美,让课堂多姿多彩。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与其他生物老师一起商量、探讨和分析教案的内容,吸收、借鉴和采纳不同的教学方法,资源共享,融会贯通,完善自我教学。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老师的一言一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生物教师要严格对待教学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2.1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习环境的好坏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的课堂亦是如此。如果课堂气氛呆板、死气沉沉,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怎么还会积极思考呢?所以,老师不要带情绪走进教室,心情过于悲伤,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思考的兴致;心情过于兴奋,课堂气氛活跃过头,课堂活动都流于形式,学生无暇思考。只有老师以平常心走入课堂,才能营造适合学生思考的课堂气氛。
2.2设置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
思考的对象是问题,但是绝大部分的问题来源于提问,只有极少部分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发现的。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引入课堂的时候,老师设置的问题要尽量来源于身边的事物,有利于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课堂上,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上课过程中,问题的梯度要由难到易,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而不吃力;在课堂结束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以复习为主,学生在课后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一举多得。
2.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学会思考的目的就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只会思考已给出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进步。独立思考不再是学生单独地思考问题,课改要求实行合作探究学习,我们可以合作探究问题,独立思考就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自行思考。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才是思考的最高境界。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停地讲解和提示,学生自由发挥,分散思维,无限的想象和思考,不断地指导发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反思和总结课堂知识
学习不是一直学习,也要有温习的环节。生物老师不停地授课,学生不停地吸收理解,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知识的淡忘,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弱化,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弱化,因此师生都要加强反思。
3.1构建课堂知识体系
没有体系的知识是很难形成网络的,学生复习的时候,很难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大增加复习的难度。老师必须防患于未然,教学大纲就是学生以后的复习大纲,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自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轻松地应对复习。
3.2增强学生定期复习的意识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吸收、理解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學生只是顺着老师传播知识的脚步,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学会温习知识,或者不重视学生对于学生的复习,就会给学生的生物学习造成了巨大损失。老师在正式上新课前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是非常好的做法,但其效果只是短期的。老师将学生的复习跨度加长,一个星期或半个月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生物知识的复习才是正确的做法。而老师如果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短暂的复习,则对于学生的复习效果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策略。
4.结语
生物作为初中教学逐渐重视的学科,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严谨教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见证下,让学生获得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裴爱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N].教师报,2006
[2]黄诗添.浅谈多媒体技术与生物的整合[J].中学生物学,2004.
[3]孙永建.多媒体技术对生物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