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年前,缪璞从渝北区的乡镇基层办事员干起,历任区信访办科长、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木耳镇镇长、木耳镇党委书记等职务,现任统景镇党委书记。在他心里,只有站在田间地头,才能听到群众真正的心声,“只有群众认可,我们的工作才是做对了”。
凭借这样的信念,缪璞和班子成员一起干事创业,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先后被渝北区委、区政府记集体三等功两次,其个人近4年内3次获得区级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一卷皮尺,量出致富路
渝北区茨竹镇是缪璞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他仍清楚记得,每到春天,茨竹镇放牛坪村3000余亩雪白的梨花竞相绽放,如同一望无际的雪海。
但在当时,这样的美景却让乡亲们高兴不起来。因为放牛坪村道路条件差,村民大多只能靠肩挑背扛,翻山越岭地将梨子送到镇上售卖。
梨花越繁盛,梨子产量越高,价格则越低,村民越愁卖。
但在2005年,村民多了一份期盼:放牛坪村通往茨竹镇的硬化路动工了,缪璞就是这项工程的负责人。
购买材料、组织工人、监督进度等工作都压在了缪璞身上。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缪璞不放心修到一半的道路,披上雨衣,打着电筒,沿路检查,“要修好一条路,实在不容易”。
“當时原有道路窄,没法使用移动机械测量公路长度,我手里只有一卷30米长的皮尺。”于是那年夏天,20岁出头的缪璞戴着草帽,在山路上一次次将30米长的皮尺沿路边放下,记录哪个地方要拐弯,哪个地方要修堡坎。就这样,他硬是用这卷皮尺量出了放牛坪村到茨竹镇的硬化路长度:17.8公里。
2006年春,这条5.5米宽的硬化路终于建成。它宛如一条银龙,从放牛坪村连绵的梨花雪云中跃出。乡亲们欢呼雀跃,向修路人、向这条路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好”!
这一声“好”,抚慰了放牛坪村数辈人的辛酸;这一声“好”,让缪璞深受触动,成为他日后奋斗的动力。
躬身亲为,带强党委班子
2019年,缪璞来到渝北区统景镇任党委书记一职。统景镇空心村多,撂荒地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在全区年度目标考核中常年垫底。但缪璞发现,最大的问题出在干部身上。
“当时很多干部做事避重就轻,遇到困难就拖着。”缪璞意识到,要解决统景镇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干部作风。
于是,缪璞下班之后不回家,到各村组转悠,查看统景镇每个角落,在田间地头、院坝屋舍与村民聊天,经常一聊就是个把钟头。
与村民聊得越多,缪璞发现的问题就越多:村民房屋不牢固,村镇企业运营遇到困难……对此,他与大家一起逐项梳理,并按职责层层分配工作,落实到每个机关干部、村组办事员身上。
企业运营困难,缪璞联络银行、查补助政策,帮助企业渡难关;贫困户没有致富信心,他便走进贫困户家中,帮其打扫卫生,锄地插秧;个别村干部缺乏经验,缪璞就带着他们一起与企业洽谈合作……
看到成效、听到乡亲们称赞的镇村干部们,渐渐变得和缪璞一样充满动力和使命感。
缪璞刚到统景镇时,深夜里的统景镇政府大楼唯有他的办公室亮着灯,但后来,大楼里很多办公室的灯都常常亮到深夜。
“只要能解决问题,让统景镇发展得更好,无论加班到何时,我们都没怨言。”统景镇党委组织委员李俊毅说。
一杯清茶,重塑干群鱼水情
干部作风转变了,但统景镇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2019年下半年,渝北区结合“三社”融合、“三变”改革,规模化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工程。
对于实施规模化统一管理的举措,不少人认为“政府门槛高”、“干部会谋私利”,从而不愿将土地流转出来。如何树立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成为推动统景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乡亲们觉得政府门槛高,那我就把这个门槛破了。”2019年10月底,缪璞将群众接待室从政府大楼搬到了江口村村民王立琼家里,命名为“民情茶室”。
每到接访日,缪璞便与镇党委的其他班子成员轮流坐班。
“领导就坐在老王家里,茶还可以免费喝。”许多村民听说这件“稀奇事”后,纷纷赶来。
江口村村民老陈仍记得一年前与缪璞谈心的场景。“那时候我害怕失去土地,情绪有点激动,缪书记就让我坐下慢慢说,还给我倒了一杯茶。”老陈不好意思地笑笑,“当时几十位老乡都在场,大伙儿都听到书记的解释。知道土地只是入股了,而且整治后还可以自行种些蔬菜,我就放心了。”
老陈的问题被解答后,围观的乡亲纷纷走到桌前,说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个问题在院坝里化解,一个个心结被一杯杯清茶化开。
“建立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靠实干,更要靠沟通。一旦群众信任我们、支持我们,许多工作就好推进了。”缪璞说。如今,“民情茶室”已在全镇设立20多个,解决了近200个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与此同时,缪璞还制定了“民情遍访123制度”,要求镇村干部主动定期到村(社区)走访,与群众聊天谈心。
一项项基层治理创新制度,让统景镇的老百姓“家门前见干部、心里亲干部、行动上信干部”,“民情茶室”制度更是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干群聚力,共建统景。截至2020年底,统景镇建成经果林、生态林2.7万亩,整治5000余户危旧房,全镇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均年收入达35万元,统景镇还被列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现场参观示范点。
如今,老陈一见到缪璞和镇村干部,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坐坐:“以前我们种地仅够自己吃穿,可现在不但有分红,每天还有100多元工资拿,日子越过越好。”
听到群众认可,缪璞开心地笑了。
凭借这样的信念,缪璞和班子成员一起干事创业,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先后被渝北区委、区政府记集体三等功两次,其个人近4年内3次获得区级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一卷皮尺,量出致富路
渝北区茨竹镇是缪璞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他仍清楚记得,每到春天,茨竹镇放牛坪村3000余亩雪白的梨花竞相绽放,如同一望无际的雪海。
但在当时,这样的美景却让乡亲们高兴不起来。因为放牛坪村道路条件差,村民大多只能靠肩挑背扛,翻山越岭地将梨子送到镇上售卖。
梨花越繁盛,梨子产量越高,价格则越低,村民越愁卖。
但在2005年,村民多了一份期盼:放牛坪村通往茨竹镇的硬化路动工了,缪璞就是这项工程的负责人。
购买材料、组织工人、监督进度等工作都压在了缪璞身上。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缪璞不放心修到一半的道路,披上雨衣,打着电筒,沿路检查,“要修好一条路,实在不容易”。
“當时原有道路窄,没法使用移动机械测量公路长度,我手里只有一卷30米长的皮尺。”于是那年夏天,20岁出头的缪璞戴着草帽,在山路上一次次将30米长的皮尺沿路边放下,记录哪个地方要拐弯,哪个地方要修堡坎。就这样,他硬是用这卷皮尺量出了放牛坪村到茨竹镇的硬化路长度:17.8公里。
2006年春,这条5.5米宽的硬化路终于建成。它宛如一条银龙,从放牛坪村连绵的梨花雪云中跃出。乡亲们欢呼雀跃,向修路人、向这条路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好”!
这一声“好”,抚慰了放牛坪村数辈人的辛酸;这一声“好”,让缪璞深受触动,成为他日后奋斗的动力。
躬身亲为,带强党委班子
2019年,缪璞来到渝北区统景镇任党委书记一职。统景镇空心村多,撂荒地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在全区年度目标考核中常年垫底。但缪璞发现,最大的问题出在干部身上。
“当时很多干部做事避重就轻,遇到困难就拖着。”缪璞意识到,要解决统景镇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干部作风。
于是,缪璞下班之后不回家,到各村组转悠,查看统景镇每个角落,在田间地头、院坝屋舍与村民聊天,经常一聊就是个把钟头。
与村民聊得越多,缪璞发现的问题就越多:村民房屋不牢固,村镇企业运营遇到困难……对此,他与大家一起逐项梳理,并按职责层层分配工作,落实到每个机关干部、村组办事员身上。
企业运营困难,缪璞联络银行、查补助政策,帮助企业渡难关;贫困户没有致富信心,他便走进贫困户家中,帮其打扫卫生,锄地插秧;个别村干部缺乏经验,缪璞就带着他们一起与企业洽谈合作……
看到成效、听到乡亲们称赞的镇村干部们,渐渐变得和缪璞一样充满动力和使命感。
缪璞刚到统景镇时,深夜里的统景镇政府大楼唯有他的办公室亮着灯,但后来,大楼里很多办公室的灯都常常亮到深夜。
“只要能解决问题,让统景镇发展得更好,无论加班到何时,我们都没怨言。”统景镇党委组织委员李俊毅说。
一杯清茶,重塑干群鱼水情
干部作风转变了,但统景镇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2019年下半年,渝北区结合“三社”融合、“三变”改革,规模化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工程。
对于实施规模化统一管理的举措,不少人认为“政府门槛高”、“干部会谋私利”,从而不愿将土地流转出来。如何树立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成为推动统景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乡亲们觉得政府门槛高,那我就把这个门槛破了。”2019年10月底,缪璞将群众接待室从政府大楼搬到了江口村村民王立琼家里,命名为“民情茶室”。
每到接访日,缪璞便与镇党委的其他班子成员轮流坐班。
“领导就坐在老王家里,茶还可以免费喝。”许多村民听说这件“稀奇事”后,纷纷赶来。
江口村村民老陈仍记得一年前与缪璞谈心的场景。“那时候我害怕失去土地,情绪有点激动,缪书记就让我坐下慢慢说,还给我倒了一杯茶。”老陈不好意思地笑笑,“当时几十位老乡都在场,大伙儿都听到书记的解释。知道土地只是入股了,而且整治后还可以自行种些蔬菜,我就放心了。”
老陈的问题被解答后,围观的乡亲纷纷走到桌前,说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个问题在院坝里化解,一个个心结被一杯杯清茶化开。
“建立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靠实干,更要靠沟通。一旦群众信任我们、支持我们,许多工作就好推进了。”缪璞说。如今,“民情茶室”已在全镇设立20多个,解决了近200个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与此同时,缪璞还制定了“民情遍访123制度”,要求镇村干部主动定期到村(社区)走访,与群众聊天谈心。
一项项基层治理创新制度,让统景镇的老百姓“家门前见干部、心里亲干部、行动上信干部”,“民情茶室”制度更是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干群聚力,共建统景。截至2020年底,统景镇建成经果林、生态林2.7万亩,整治5000余户危旧房,全镇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均年收入达35万元,统景镇还被列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现场参观示范点。
如今,老陈一见到缪璞和镇村干部,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坐坐:“以前我们种地仅够自己吃穿,可现在不但有分红,每天还有100多元工资拿,日子越过越好。”
听到群众认可,缪璞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