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来了个大学教师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k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当天,重庆市举行2020年脱贫攻坚表彰大会,39岁的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书记张登国站上领奖台,接受隆重颁奖。
  颁奖仪式结束后,张登国便风尘仆仆地回到现在工作的地方——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城口县鸡鸣乡。
  他除了是高校的教师,还是鸡鸣乡祝乐村的第一书记。
  抓教育扶贫斩穷根
  根据几天前的工作安排,张登国刚下车,就来到集中安置点走访脱贫家庭。
  青砖黛瓦的集中安置点建在鸡鸣乡难得的一块平地上。清澈的汉昌河低谷浅流。四周连绵巍峨的大巴山将乡村与外界分隔开来,然而半山腰架起的一排排高架——正在加紧施工的银百高速公路,将为这里带来新的变化。
  “张书记,进来坐!”44岁的村民李兴群眼力好,远远就看到张登国。她一边招呼,一边搬出一条长凳。
  “开学了,老二在学校的情况好吗?”张登国询问李兴群二儿子王宝祥的近况。
  “老二比老大读书成绩还好些!”提起儿子,李兴群一脸自豪。老大王彬今年大学毕业后,通过张登国介绍,在重庆两江新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试用期4000多元的工资,让这个家庭无比满足。更让李兴群感到欣慰的是,老二王宝祥在城口县中学念书,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让老二认真学习,以后争取来考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张登国说。
  “那是蛮好!”李兴群笑道。
  李兴群曾是祝乐村的贫困户,常年住在高寒山区,丈夫独自在外务工,微薄的收入根本无力支撑两个孩子的学业。
  教育的缺失将导致下一代继续贫穷。张登国深知教育对于贫困家庭的重要性,从去年9月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曾无数次到李兴群家中,了解两个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给王彬做人生规划,给王宝祥讲学习方法,逐渐改变了两个孩子的命运。
  “张书记是我们信赖的人。”李兴群对这一切充满感激。
  “只要人勤快,随便做什么都有机会!”张登国不仅鼓励村里每一个孩子努力上进,而且还勉励村民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
  从高山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后,家家户户都有了令人羡慕的小楼。李兴群把三楼租给了来鸡鸣乡避暑的客人,还计划着用一楼的门面来做生意,日子越过越有劲头。
  树文明新风增动力
  从李兴群家出来,拐个弯就是耀坤森林人家餐馆。鸡鸣乡党委、政府在这里定期免费组织厨师培训,以及山地鸡、中蜂养殖,中药材、食用菌种植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一群脸庞红扑扑的妇女,正穿戴着厨师的白衫、高帽忙碌着。
  耀坤森林人家餐馆旁边是鸡鸣乡供销合作社,这里还有一块牌子——社区文明实践积分超市。乡里人但凡做了好事,参加了义务劳动,都能获得积分,并以此兑换商品。
  “村里脱贫户罗章国今天上午主动捡拾河道垃圾,我刚给他记了10分。因为贫穷,他过去很少跟人来往,现在完全变了一个人。我提醒他,积分不能兑烟酒,他哈哈大笑,连说‘晓得’。”教育的话题总能让张登国欣慰,这个过去闭塞、贫穷的小山村,因为教育迅速变得开放而自信。
  祝乐村6组村民卢友沛正准备到乡里的工地上谈业务,看见张登国过来,他赶紧主动上前。
  卢友沛过去住在山上,出门挑水都要走两三里山路,一年四季“穿不足身,吃不足口”。
  “过去人懒,对生活没有追求。”卢友沛挠着头说。
  搬下山后,在张登国的鼓励下,卢友沛学起了铲车技术。
  这一年,恰好赶上鸡鸣乡大开发、大建设,卢友沛贷款买了铲车。现在,他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业务,最近,他还购买了一辆崭新的汽车。
  像卢友沛这样发生改变的贫困户不在少数。6组村民向本清过去也是山上的贫困户,目前在集中安置点经营着一家厨卫用品店,还承包了乡里的水电业务,一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以前买肉还得看荷包里有多少钱,现在完全不会为这个发愁了。”向本清笑着说。
  “过去,村民对贫困没有感觉,反正家家都穷。长此以往,对外界容易产生抵触。现在大家不再消极,更愿意积极融入城镇化的生活。”让张登国特别欣慰的是,通过不断努力,在2019年底召开的祝乐村贫困户动态调整大会上,当时尚未脱贫的19户贫困户主动申请脱贫,思想上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巨大转变。
  推“三变”改革强产业
  几个脱贫户走访下来,张登国觉得心里很踏实。但他并没有歇息,反而加快脚步,往村委会赶去。
  在离村委会不到200米的地方,是鲲鹏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的厂房。这是祝乐村“三变”改革的成果,是张登国苦心打造的食用菌产业。
  祝乐村由祝坪村和乐坪村合并而来,两个村的名字尽管都有“坪”字,但村里恰恰没有一块平地。村民种的都是用于饱腹的玉米、土豆和红薯,全村没有主导产业。
  要在一穷二白之地打造一个产业,张登国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缺项目,他找到常年在外经商的当地人陈芸回乡创办鲲鹏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缺资金,他多方寻求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扶贫集团支持;缺营销平台,他帮村里建起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探索祝乐村溯源农业、可视化农业和电商扶贫发展路径。
  彼时,村里也只有村民们筹资投劳修建的一条3米宽、6公里长的土路。这条土路没有专业人员测量设计,沿着小溪、绕着大山,一个急弯连着一个急弯、一面陡坡接着一面陡坡。而且由于路基太软,只能通行摩托车。
  今年,在各方的帮助下,村里一条32公里的硬化公路动工了。
  “盼了几辈子的路,终于修到了家门口。以前到乡里买一包化肥,背回家要一天,现在一车几十包,运到家只需要半个小时。等公路硬化完了,卖茶叶、卖土豆就更方便了。”5组村民包运善每天都要去查看施工进度。
  这条公路硬化后,不仅能让全村800多位村民进出更方便,更重要的是,交通便捷了,老百姓才能利用山里的优势产业,真正持续富裕起来。
  这也是一年多来,张登国日夜操心的一件事。
  去年一年,鲲鹏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7人稳定就业,共获得酬劳80余万元。
  除了食用菌,張登国还为村里布局了老旧茶园改造项目,万亩竹笋基地项目,连翘、厚朴、天麻、杜仲中药材种植项目……他相信,当祝乐村的金山银山与外面的世界联通后,乡亲们一定会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其他文献
山川宏图起,幸福踏歌来  翻开重庆“十三五”的“日记本”,密密麻麻的关键词跃然纸上。  “诗和远方”,这是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村民邓时民的关键词。  多年前,邓时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个词,叫“诗和远方”。什么是诗和远方?他也不知道,从字面上看,至少距离要远,日子要甜。  这些年,邓时民走南闯北,打过工,也种过地,虽到达了远方,但并没有收获诗意的生活。  3年前,铜梁在城区西郊规划了一条长60公里的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史,每个中国人都感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回首我个人几十年的成长历程,每个阶段都受到党的悉心栽培和关怀。我感恩党的阳光雨露,也将对党的赤诚忠心融入血脉之中,永远铭刻于心。  听党话 好好学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隔不久,刘邓大军挥师入川,我的家乡丰都解放了。  那时,我刚满12岁,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同志
2017年3月3日,一路过关斩将,重庆辣妹子谭中怡为中国捧回2017年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的冠军奖杯。  由此,谭中怡成为中国第五位国际象棋棋后。  可在一次采访中,当被记者问到个人感情问题时,棋后的回答却全无高手风范:“投资国际象棋可以给我丰厚的回报,但投资男朋友可能让我血本无归。”  直爽中透着幽默,且不无自信的回答,引爆了现场的气氛。  对于谭中怡这样的回答,人们似乎并不感到奇怪,毕竟,她是一
2013年9月25日,重庆寸滩保税港区水港综合楼突然热闹起来。  “看,在这里买一样的红酒,比在商场便宜三成。”市民张慧一下买了10瓶。  这一天,寸滩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开业。  “借助寸滩保税港区的保税仓储功能,我们将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展览会。”交易中心副主任艾卿说。  困局  2002年12月6日,“跨国公司西部投资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索尼是否有意投资重庆?”时任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董
春回大地,花漾璧山。  走进璧山国家高新区,沿着宽阔的道路,随处可见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标准化厂房,红花绿树点缀其中。不远处在建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声隆隆,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  作为重庆第二个获批创建的国家级高新区,璧山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如同当下时节一样焕发勃勃生机,仅2017年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7.5亿元,同比增长14.8%。  璧山国家高新区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所取
近来,描绘社会小人物的电视连续剧《我是余欢水》瞬间引爆舆论,成为热播剧。究其原因,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电视剧里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西方谚语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大多数人都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但面对接踵而至的职场压力、生活重担,在一家老小深情的期盼中,中青年人的脊梁仿佛被压得变了形状,难免有人会像余欢水一样,
春节前夕,冬日暖阳钻出云层,在荣昌区龙集镇清河村的田野和阡陌间投下斑驳光影。  在田间地头和屋宇楼舍之间徜徉,CQDK采访团队似乎感觉到,脚下那隆冬的土地坚硬而又滚烫。  没错,就是滚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身材黑矮、心却赤红如火的张希良,带领清河5000多名父老乡亲开山辟路,愣是让这个干群不和、基建缺位、产业滞后的后进村,一点点“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模范村。  而清河村现在和未来的模样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重庆不仅要“骨骼”强,还要“筋脉”活、“气血”足,才能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而作为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生命力最强的“细胞”,重庆民营经济也由此被赋予了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发挥大作用、作出大贡献,为区域经济疏通“筋脉”、涵养“气血”,为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大助力。  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让“细胞”帮助
民以食为天,食以厨为先。在这个可大可小、可奢可俭的房间里,每天都演绎着别样的酸甜苦辣,呈现出各异的人生况味。母亲是厨房的主角,她用锅碗瓢盆演奏出一曲曲颇具时代感的乐章。  上世纪70年代的渝东北农村,人们将厨房称作“灶屋”。之所以这样称呼,既有虔诚灶神之敬,也有烟火之味,充满无尽的诱惑和情怀。灶屋就得有灶。乡亲们就地取材,用粘性好的泥巴垒成半人高的灶台。为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灶台大多呈月牙形,放置三
2020年11月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举行了一场文艺晚会和优秀村民表彰大会。这一天是十八洞人的大日子——自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以来,每年的11月3日,十八洞村都会举行这样的庆祝活动,感恩党的扶贫政策。  十八洞人没有理由不载歌载舞。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2019年已跃升至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极度虚弱增长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