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妙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k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做出来的,数学教育要恢复其本来面貌,揭示其人文背景,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欣赏数学[1].让学生欣赏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之一,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与流,体会数学的真善美.而数学的美,不仅体现在美观,更在于“美妙”.数学中有很多精品,闪烁着智慧的文明之光,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本文将通过一则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折纸盒子活动,并挖掘其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在活动中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妙.
  1折纸
  折纸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艺术,在日本得到发展形成一种文化,并走向了世界.20世纪50年代,折纸艺术在西方引起轰动,“现代折纸艺术之父”吉泽章(Akira Yoshizawa)引发这次“折纸潮”.他创立了国际折纸研究会,并于20世纪60年代成为折纸艺术和文化的全球传播者.他利用线、点、箭头创造了一种可以交换技法的语言,使得纸作品的制作方式被广泛交流分享.在当今,折纸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在科学上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安全气囊的设计、降落伞的折叠等等.
  折纸在数学课堂的使用已经并不新鲜了.折纸可以用于课堂实现许多理想的学习成果.例如,折纸帮助学生实现空间可视化和更好的交流;帮助学生发现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计算,还可以源于各种文化活动.恰当的折纸模型(像盒子)可以帮助学生探索重要的数学观点,如具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折纸可以让我们创建我们自己的教具,使学习具有更加的视觉体验.此外,手工折纸也可以很漂亮,有的精致的折纸模型甚至可以是一件艺术品,这个艺术方面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发现数学具有的美学价值.
  2课堂构想——折纸盒子过程
  教学流程
  (1)课堂导入
  (2)提出问题
  现在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叠成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盒子,那么大家猜想一下,纸盒的表面积和这张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3)实验活动
  引导学生跟随步骤1-9(见图1-8)仔细折纸盒.这个过程不需要必须有折纸的经验,但在折叠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耐心,并且需要在折叠的过程中使折痕尽可能的锋利和精确.
  步骤如下:
  步骤1(见图1):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任何长度小于宽的两倍的长方形纸都可以,最好是85cm×11cm).将长方形纸折叠,使点A和点B重合,得到水平折痕如如所示,点C和点B重合得到竖直方向折痕如图所示.折痕将长方形纸分为四个全等的矩形.
  步骤2(见图2):把长方形纸没有折痕的一面朝上.对准长方形纸中间的实线,将左上角和右上角的三角形折叠下来,然后展开,得到的折痕如图所示虚线.同样,对准长方形纸中间的实线,将左下角和右下角的三角形折叠上去,然后展开,得到的折痕如图所示虚线.
  步骤3(见图3):沿着图1中左上角的虚线折叠.然后把矩形的右下角向上折叠,使右下角的点对准左上角的点,展开得到的折痕如图所示粗虚线.现在已经把矩形折叠成六边形,如图所示.
  步骤4(见图4):重复步骤3三次,得到折痕如图所示.
  步骤5(见图5):按照箭头的指示折叠,沿着虚线标记折痕.标记好后,展开纸片.
  步骤6(见图6):图5显示了所需要的所有折痕.观察到的中间的阴影部分是纸盒的底部,四个阴影矩形是盒子的四个侧面.这四个侧面将垂直于底部.长方形纸的阴影三角形部分将被折叠和隐藏在四个侧面之间.
  步骤7(见图7):首先提起阴影三角形旁边的两个侧面(如下图所示).折叠的部分用阴影三角形代表,如下面第二个图所示.把上面的角折下来,如第三个图所示.
  步骤8(见图8):提起旁边的侧面(顺时针移动)和用右手边的阴影三角形代表折叠的部分(第一张图片所示),把顶端折叠下来.
  步骤9(见图9):在另外两个侧面重复步骤7和8.纸盒的模型应该像第一张图片所示.你会注意到在顶部有两个大的部分和两个小的部分.把两个大的部分放下形成盒子的顶部,把两个小的部分放在两个较大的部分里面完成你的箱子.结果将会看起来像盒子,如第二个所示的画面.
  (4)得到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结果.现在假设构建盒子的矩形薄板的长度和宽度的分别是x和y.此外,假设2y>x>y.图10显示了通过折叠标记的折痕.打开盒子观察折痕.此时,引导学生使用基本的欧几里得几何构造和构造的盒子得出以下结论:盒子正方形底部的长度=x8,构造的盒子的高=18y2-x4,如图11所示.
  (5)小结
  通过这盒子这个活动,你有何感受与体会?
  在折盒子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发现折纸过程中蕴含的数学元素.学生通过计算会发现盒子的表面积恰好是纸片面积的一半,而另一半则被“隐藏”了,真是奇妙极了!
  这是学生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但通过学生自己计算证明,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时候,教师再进一步强调,数学中的许多结果往往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例如,三角形重心、垂心、内心等概念的形成.两条直线交于一点无可厚非,到了第三条中线,或第三条高、第三条角平分线也不偏不倚地与前面两条正好交于同一点,造物的安排竟如此之巧.这里教师不妨先不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自己作图,自己发现这些一下子看不出的“真理”.[2]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发现数学智慧的美妙,欣赏数学的美妙!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寻找体现数学智慧美妙的例子,共同建设一个美妙的数学花园,共同欣赏数学的美妙!
  学生也会发现,在看不见数学的地方竟然也用上了数学,它具有不可思议的有效性.这种数学智慧,也体现了一种美丽的创新思维,令人叫绝.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其实,天不生数学,万古也长如夜.数学的作用无所不在,但又不显山不露水,它是一个“无名英雄”.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它就能计算曲线运动的轨道和速度.没有微积分,怎么会有神七、神九的返回?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数学,但又看不见数学.因为许多数学的运算和结果已经变成固定的工程标准和程序.
  3进一步的思考
  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数学美妙智慧的素材,并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教材或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例子来展示数学智慧的美妙,让学生震撼:数学真奇妙,不可思议,却又千真万确.数学的这种美妙的智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正如庞加莱所说的:“到底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答、一个证明优美呢?那就是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当好处的平衡……”.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常会感受到这样的美妙时刻:一条辅助线使无处下手的几何题豁然开朗,一个技巧使百思不得其解的不等式证明顺利通过……此刻的快乐与兴奋时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这种美妙的意境,能让学生感受到造物主安排之巧妙,数学家创造数学之深邃,数学学习领悟之欢快.
  数学是美妙的,数学的智慧是美妙的!教师需要有一双数学的慧眼,打开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发现、品味、欣赏数学的美妙!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回顾反思,欣赏数学的本真品味,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赵小平.会做数学,也要会欣赏数学[J].数学教学,2008(8).
  [2]张奠宙.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数学欣赏[J].中学数学月刊,2010(12):1-3.
  作者简介陈飞伶,浙江省丽水市人,1990年生,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维忠教授.
其他文献
原题 (2008年台湾)如图1,坐标平面上有一透明片,透明片上有一拋物线及一点P,且拋物线为二次函数y=x2的图形,P的坐标(2,4).若将此透明片向右、向上移动后,得拋物线的顶点坐标为(7,2),则此时P的坐标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张浩杰,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南通市数学骨干教师,南通市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主持市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课题二项,发表论文15篇
期刊
当今,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意识、环境意识、尊重父母意识、劳动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不足。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英语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功利化教育就是以获得功利目的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追名逐利的教育。整个教育的功利化也使英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目前,英语学习的好坏就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这直接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1](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中,明确指出:“教科书编写要努力凸显特色,积极探索教科书的多样化.”可见,编写的教科书多样化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科书的一大特点.数学教科书是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课标(2011版)》的具体要求.在新课程下,到底现行的数学教科书又具有什么样的新特点呢?我们很有必要掌握不同版本数学教科书的特点.  三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是指导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中笔者以青岛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七—九年级)为例,将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则进行归纳介绍.  1 突出核心概念,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课标(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
期刊
1 写在前面(总体设想)  分式的运算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程序,但学生学习的现实并不乐观,除了因式分解的认知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对分式运算的认识不到位,带有一定的机械性,虽然类比分数的运算,很容易获得分式的运算规则,但由于字母尤其是多项式形态的干扰,致使学生对此模糊,负迁移不自觉地就发生,尤其是对约分的使用容易出现偏差,指令约分,还会好一些,若在乘除运算中就不然了,往往没分解就盲目约分,透射出对分式基
期刊
本文仅从整数的奇偶性上引出矛盾,利用反证法给出5,13,21,29等数均为无理数的统一证明,供同学们参考.  定理 若p是自然数,则8p+5是无理数.  证明 假设8p+5是有理数,即有8p+5=mn(mn是既约分数),  则有(8p+5)n2=m2……(1)  [1]假设m与n均为偶数,则恰与mn为既约分数矛盾!故假设[1]不真!  [2]假设m与n的奇偶性不同,由于8p+5始终为奇数,则(1)
期刊
《中学数学杂志》2014年第6期刊载了黄栋老师《线段旋转的面积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文[1],讨论了线段绕点旋转所扫过的图形的面积问题,通读文章后笔者觉得作者对于“旋转中心在线段外”的情况的讨论在图形和解题策略方面似乎存在一些疏漏,值得商榷.现将对该问题的商榷与探讨梳理成文,以期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交流.1 问题的简要回顾  文[1]将一条线段绕某点旋转问题分三类:第一类,旋转中心为线段端点;第二类
期刊
1 缘起——一种思路的意外受挫  一次单元测试,有这样一道源自课本复习参考题的改编题:  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B=a,AD=2a,E是AD边上一点,nDE=AD(n为大于2的整数),连接BE,作BE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BC于点F、G,FG与BE的交点为O,连接BF和EG.  (1)试判断四边形BFE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果四边形BFEG与矩形ABCD的面积比为17∶30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日本借鉴吸收东西方的先进改革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在数学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达到了世界前列水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所以对中日两国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数运动是以结构化和集合、映射为基础的,因此此次运动为函数的教学奠定了方法.就现今来说,函数是衔接中学和大学数学
期刊
在平面图形中研究最短距离问题,是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2014年广州市中考卷第24题就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用存在性问题的方式,推陈出新,研究四边形的最短周长.本文尝试对该题进行一些探讨评析,供同行研讨.1 考题展示与思路探讨  题目: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定点A(-1,0),B(4,0),抛物线y=ax2+bx-2(a≠0)过点A、B,顶点为C.点P(m,n)(n<0)为抛物线上一点.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