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业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获得深层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彰显个性舞台、师生沟通的桥梁。但令人痛心的是,有关调查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学生对做作业的兴趣不高。部分学生认为数学作业“同一模式,枯燥无味,真没意思”。因此,通过课内外整体优化数学作业,挖掘文本魅力,激发学生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师迫在眉睫的重任;只有有效设计作业,才能丰富孩子们的个性生命。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减负增效 作业设计 三剂
当下,有效教学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师固有观念的束缚,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机械重复多,实践应用少;现成内容多,创意编撰少;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生硬批改多,人文评价少。这种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极大地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喜欢做作业的情绪。另一方面影响了教师对作业效果的反馈,甚至妨碍了对教学活动的优化。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急需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让每一位学生乐学,通过课内外整体优化数学作业,有效设计,让数学作业既轻松又充满魅力,进而减负增效,丰富个性生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作探索、研究。
一、课内运用、改造教科书上习题,让学生喜欢作业的“保鲜剂”
剂一:巧改导语
小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习有很大的吸引力。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是判断题,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导入语,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请同学们看题目,找一找哪些题目是错的?哪些是对的?”学生肯定无精打采,懒得举手。但如果换种方式说:“同学们,下面是猪八戒做的题目,八戒可是个大马哈,看谁有双像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先发现错误,并能纠正。”这样的语言富有童趣,学生定会充满信心,兴趣自然就提高了。文本中的练习也是有导语的,但都是一些呆板、划一的导语,如口算、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等。其实教师可以在导语上面力求创新,换成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口算题改为“数学直通车”;填空题改为“生活五彩园”、“知识万花筒”或“知识宫里窍门多”;选择题改为“大浪淘沙”、“快乐ABC”;判断题改为“我当小法官”或“我是小小裁判”。这些人性化的导语,改变了以往标准化的冷面孔。这样在学生心目中,作业就成了富有情趣的智慧之旅。
剂二:变换题型
小学生好奇心强,富有挑战性,但缺乏持久性。面对单调、划一的传统作业题型,学生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产生消极应付的心情。例如学习“百分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文中,计算百分数问题。这样语文和数学相结合,趣味融融。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中出现了很多数字,数字占整首诗的百分之几?谁还能发现有藏着数学奥秘的诗文,请你试着找一找。
剂三:改封闭为开放
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的封闭练习改造成多向开放的(包括解题策略开放、题目答案开放、问题开放),给予学生选择和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解决问题具有发散性的开放题作业。例如《圆的认识》做一做1:用彩色笔描出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任选一个圆,在圆中画线段,想办法找到最长的一条线段。
二、课外补充、创造数学作业新形式,让学生喜欢作业的“催化剂”
剂一:个性化
个性化作业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差异性作业设计。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作业,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取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实践性作业设计。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活动作为作业。
剂二:趣味性
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乐趣。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新奇感。小学生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设计新颖有趣、形式多样和符合生活的作业。
1.愉快的绘画式作业。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小画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应用所学知识是一种不错的作业形式。例如教学《对称图形》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
2.生动的情境式作业。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内容是否新鲜。因此,教师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圆角分的认识》后,可让学生与家长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
3.有趣的游戏式作业。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将知识蕴涵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七巧板》的教学,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成各种生活中的事物。
剂三:开放性
教学的开放,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多设计开放性练习题。
1.解题策略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由于思考分析的角度不同,致使同一道题目具有多种解答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样化的尝试,寻找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
2.题目答案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统一道题目有多种答案的可能性,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避免思维过程的片面性、单一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所求问题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自主提问,并探求其结果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的拓展引申,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克服思考问题的单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认知习惯。
三、激励性作业评价——学生喜欢作业的“再生剂”
剂一:书面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便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地发展。教师可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给学生恰当地赋予情感,用微型评语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调节学生心态,吸引并打动他们。这样教师输出的不只有知识信息,还有情感信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情的,从而把做作业的过程变成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的过程。如“你的想法很独特!”“有进步!”“把字写得端正些就更好了!”“这次的作业做得真细心。”“别放松哟,不然会把‘优秀’给丢了!”等等。这种别具一格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耳目一新。
剂二:星级评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在作业批改中也应因人而异,以发展的眼光,多视角看待每个学生。我的做法是:对那些或作业正确率高、或作业字迹端正、或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会在该同学的作业本上贴上小星星,并根据星星的数量给予相应精神激励。
由于把“加星”的权利留给了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了,学习自觉性明显提高,作业更认真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更足了。
剂三:争章激励
依托本校的雏鹰争章与学科相结合的争章活动体系,根据作业表现及时在争章手册上颁发笑脸贴纸。当“差生”有明显进步的时候,奖励一张进步卡;当进步卡满3张的时候,可以跟老师换一张笑脸;当笑脸满25张的时候,可以获得本学期的数学章。有机会参与班级阳光少年、银星少年、金星少年的评选。这样可以连续兑换下去,形成良性循环,也可以让学生保持对作业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优化作业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真正使学生从单一的、枯燥的数学练习中解脱出来,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数学,在合理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丰富个性生命。
参考文献:
[1]沈曙.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与评析[J].中小学数学,2007(3):28-29.
[2]赵永华.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尝试[J].中小学数学,2004(10):42-44.
[3]郑进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J].中小学数学,2010(5):41-4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减负增效 作业设计 三剂
当下,有效教学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师固有观念的束缚,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机械重复多,实践应用少;现成内容多,创意编撰少;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生硬批改多,人文评价少。这种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极大地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喜欢做作业的情绪。另一方面影响了教师对作业效果的反馈,甚至妨碍了对教学活动的优化。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急需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让每一位学生乐学,通过课内外整体优化数学作业,有效设计,让数学作业既轻松又充满魅力,进而减负增效,丰富个性生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作探索、研究。
一、课内运用、改造教科书上习题,让学生喜欢作业的“保鲜剂”
剂一:巧改导语
小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习有很大的吸引力。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是判断题,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导入语,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请同学们看题目,找一找哪些题目是错的?哪些是对的?”学生肯定无精打采,懒得举手。但如果换种方式说:“同学们,下面是猪八戒做的题目,八戒可是个大马哈,看谁有双像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先发现错误,并能纠正。”这样的语言富有童趣,学生定会充满信心,兴趣自然就提高了。文本中的练习也是有导语的,但都是一些呆板、划一的导语,如口算、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等。其实教师可以在导语上面力求创新,换成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口算题改为“数学直通车”;填空题改为“生活五彩园”、“知识万花筒”或“知识宫里窍门多”;选择题改为“大浪淘沙”、“快乐ABC”;判断题改为“我当小法官”或“我是小小裁判”。这些人性化的导语,改变了以往标准化的冷面孔。这样在学生心目中,作业就成了富有情趣的智慧之旅。
剂二:变换题型
小学生好奇心强,富有挑战性,但缺乏持久性。面对单调、划一的传统作业题型,学生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产生消极应付的心情。例如学习“百分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文中,计算百分数问题。这样语文和数学相结合,趣味融融。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中出现了很多数字,数字占整首诗的百分之几?谁还能发现有藏着数学奥秘的诗文,请你试着找一找。
剂三:改封闭为开放
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的封闭练习改造成多向开放的(包括解题策略开放、题目答案开放、问题开放),给予学生选择和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解决问题具有发散性的开放题作业。例如《圆的认识》做一做1:用彩色笔描出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任选一个圆,在圆中画线段,想办法找到最长的一条线段。
二、课外补充、创造数学作业新形式,让学生喜欢作业的“催化剂”
剂一:个性化
个性化作业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差异性作业设计。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作业,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取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实践性作业设计。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活动作为作业。
剂二:趣味性
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乐趣。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新奇感。小学生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设计新颖有趣、形式多样和符合生活的作业。
1.愉快的绘画式作业。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小画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应用所学知识是一种不错的作业形式。例如教学《对称图形》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
2.生动的情境式作业。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内容是否新鲜。因此,教师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圆角分的认识》后,可让学生与家长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
3.有趣的游戏式作业。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将知识蕴涵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七巧板》的教学,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成各种生活中的事物。
剂三:开放性
教学的开放,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多设计开放性练习题。
1.解题策略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由于思考分析的角度不同,致使同一道题目具有多种解答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样化的尝试,寻找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
2.题目答案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统一道题目有多种答案的可能性,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避免思维过程的片面性、单一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所求问题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自主提问,并探求其结果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的拓展引申,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克服思考问题的单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认知习惯。
三、激励性作业评价——学生喜欢作业的“再生剂”
剂一:书面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便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地发展。教师可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给学生恰当地赋予情感,用微型评语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调节学生心态,吸引并打动他们。这样教师输出的不只有知识信息,还有情感信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情的,从而把做作业的过程变成学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的过程。如“你的想法很独特!”“有进步!”“把字写得端正些就更好了!”“这次的作业做得真细心。”“别放松哟,不然会把‘优秀’给丢了!”等等。这种别具一格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耳目一新。
剂二:星级评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在作业批改中也应因人而异,以发展的眼光,多视角看待每个学生。我的做法是:对那些或作业正确率高、或作业字迹端正、或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会在该同学的作业本上贴上小星星,并根据星星的数量给予相应精神激励。
由于把“加星”的权利留给了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了,学习自觉性明显提高,作业更认真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更足了。
剂三:争章激励
依托本校的雏鹰争章与学科相结合的争章活动体系,根据作业表现及时在争章手册上颁发笑脸贴纸。当“差生”有明显进步的时候,奖励一张进步卡;当进步卡满3张的时候,可以跟老师换一张笑脸;当笑脸满25张的时候,可以获得本学期的数学章。有机会参与班级阳光少年、银星少年、金星少年的评选。这样可以连续兑换下去,形成良性循环,也可以让学生保持对作业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优化作业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真正使学生从单一的、枯燥的数学练习中解脱出来,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数学,在合理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丰富个性生命。
参考文献:
[1]沈曙.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与评析[J].中小学数学,2007(3):28-29.
[2]赵永华.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尝试[J].中小学数学,2004(10):42-44.
[3]郑进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J].中小学数学,2010(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