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m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肠病变的诊断目前仍存在较多的困难,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传统的胃肠道钡餐检查和内镜检查可观察黏膜和腔内的改变,但无法很好地显示肠壁和腔外结构。随着CT和MR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CT小肠造影和MR小肠造影逐步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显示黏膜面的改变,而且可以观察肠壁、肠腔以及腹腔内结构和其他脏器的改变。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分析病变的血供特征,CT血管重建和MR血管重建可显示血管的结构和异常改变,通过综合分析可为临床提供全面、客观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小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此外,影像学的征象还可作为克罗恩病活动期与静止期的判断标准,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估提供有效的手段。

其他文献
D2手术作为胃癌根治的标准术式已被广泛接受,这一手术强调胃周一定范围内的淋巴结清扫和脂肪结缔组织的切除。但这些脂肪结缔组织切除的边界尚未给予界定。我们研究发现,有一层膜包绕着胃及其周围血管、淋巴和脂肪结缔组织,并将其悬挂于后腹壁。由于这种结构符合系膜的定义,我们称其为胃系膜。在胃系膜内不仅有淋巴结转移存在,还可能有"第五转移"。因此我们倡导,在行传统D2手术的同时,尽可能在膜解剖的基础上完整地切除
期刊
目的探讨多灶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多灶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00例单灶性胃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30例多灶性胃癌中3个或3个以上病灶者6例(20.0%)。多灶性胃癌组患者诊断年龄较单灶性胃癌组轻[(56.8±16.4)岁比(63.3±10.8)岁,P<
目的提出"无直接影像证据的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栓形成",并探讨其所致急腹症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2—4月间收治的3例无直接影像证据的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过程及临床结局。结果3例患者均因急腹症入院,体征与腹痛程度不符,体温正常。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肠淤血和血运性肠梗阻征象,但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直接证据。D-二聚体轻
加速康复外科(FTS)理念的提出,使许多外科疾病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通过围手术期的积极干预,把不同的医疗干预措施整合运用,现已被成功应用于多种手术、特别是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的治疗中,加快了手术患者的康复。FTS理念包含项目丰富,涵盖了术前积极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规范化治疗和护理等方面,FTS的合理利用可以大大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经过大量最
随着胃癌专科的发展,多学科(MDT)的诊疗模式已被广泛接受和推行。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合理结合才能使患者真正获益,但其前提是对肿瘤进行全面而精细化的评估。因此,必须重视对胃癌进行规范性的治疗前肿瘤学评估,包括分期诊断、可切除性评估以及病理与分子特征的评估。
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4年3月江苏省淮安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采用3D高清腹腔镜辅助治疗的3例先天性巨结肠男性患儿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操作时间为16~35 min。术后便秘症状缓解,无排粪失禁、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儿均于术后第7天出院。结论3D高清腹腔镜具有三维、分辨率高的优点,可用于小儿先天巨结肠的腹腔镜
期刊
目的探讨果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前瞻性纳入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87例IBS-D患者,根据入院时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果胶组(金陵Ⅰ号,3次/d;46例)和安慰剂组(麦芽糖糊精,3次/d;41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评价两组患者IBS-D评分,包括粪便性状评分(Bristol分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