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钟》课堂节录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ny_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师发放讲义(洛兵《晚钟》),让生自由朗读。
  师(巡视生读情况,随机选人):读完了,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生1:这首诗写了一种感受、作者的一种情感。
  师:晚钟响起引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板书“感受”“引发”)
  师(面向全班):读诗,然后请你们谈读诗的感受,就说第一感觉,思考多了,就不在“感受”这个层次了。到哪里了?到“理解”“分析”“欣赏”乃至对作品的“评价”了(相继板书“理解”“分析”“欣赏”“评价”)。我们的阅读往往有这样四个层次,读诗也不例外。从感受开始,到理性分析,然后进行欣赏、评价。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我们必须具备。这四种能力不是完全分开的,它们会交叉;而这四种能力的基础是“感受”能力。再找个同学说一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是什么?
  生2:这首诗写出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师:你为什么觉得写出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生2:我发现诗中写了三个“宁静”。
  师:她发现了诗中写了三个“宁静”,于是说作者是想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齐):同意。
  师:我太喜欢这个同学了。为什么呢?当我们有的同学感到紧张的时候,她已经在这边静下心来默读了好几遍。“万物静观皆自得”(板书“静观”“自得”,并在“静观”下加着重号),只要你以一种比较好的心态,一字一句地慢慢看下去,只要你静心观察,你总会有所发现。这个同学教给了我们读诗、读一切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方法。事实上,心不静,常常是我们无法走进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师投影展示《晚钟》全诗,并巡视。
  生3:给人一种悠然的感受,晚钟表明了一天的结束。
  师:是“悠然”还是“悠远”?
  生3:悠远。
  师:是“悠远”,能有这种发现很好(在“宁静”后板书“悠远”,并示意学生接着往下说)。
  生3:悠远带着静谧的感觉。
  师(重复强调):“悠远带着静谧的感觉”,她觉得宁静不足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她认为还有一种静谧之感,是吗?(面向全体学生)你们同意不同意?
  有学生点头,但也有摇头的。
  师(笑):这就对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晚钟是在什么时候敲响的?
  生(齐):傍晚。
  师:傍晚敲响的钟声,会给诗人什么感觉呢?太阳缓缓下山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渐渐回家了,觅食的鸟儿也回山林了,喧闹的大自然也慢慢地恢复了平静,世界变得安静了。所以这个同学感觉出“静谧”,对不对?
  生点头表示认同。
  师:诗的情愫,要用读诗的方法去读。只要你能有所发现,发现它的情,发现它的趣,当然也包括发现它的理,就是收获,就是“自得”。当然你得要有根据。你不能脱离文本,自由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一句话说得好,“诗是无理而妙的”(在“静观”旁板书“无理而妙”)。看起来,这前后表达上有矛盾,既要“根据”,又说可以“无理”。其实,这正是诗的魅力。有时它很没有道理,它不按我们的常识来表达。一般情况下,按照常识、按照语法来表达,那它就不是诗了。明白不?“晚钟敲响,从城市的那边/飞来宁静的翅膀”,既然“飞来”了,它还“宁静”不?它肯定不可能“静”。对不对?那它怎么偏是“宁静”呢?“宁静”是诗人此时此刻的一种情绪、一种情感。它要借这种不合常理的方式传达出来。飞来的不可能是孤零零的“翅膀”,飞来的应该是“一只鸟”或“许多鸟”才对。如果写“飞来一只鸟儿”,那就不是诗的表达了。再往下看,“从夕阳的眼中流出”,夕阳有眼睛不?没有。眼中流出来的是凄凉不?不对。眼睛流出来的是眼泪。它为什么不写呀?那不是一种所谓的合语法、合习惯的表达吗?真是那样,就不是诗了。诗的语言为什么那么凝练?就在于它在有限的文字当中,通过具象和抽象不断地交替变化,借助各种修辞和反常表达,通过意象的选择和情境的创造,来传达诗人的情感。有时候,它呈现出来的,我们不一定走得进去,因为我们不懂。要想懂它,就要用读诗的方法去读,要知道诗人是怎么说话的。诗人有诗人的语言、方法,我们习惯叫它“诗家语”。
  师:诗歌离不开“意象”,洛兵这首诗中,除了“晚钟”这个主要意象外,诗人还找了哪些意象来传达情感的呢?
  生(七嘴八舌):城市、夕阳、新月、星光……
  师:还有……
  生:天堂。
  师:对,天堂也是意象。星空可不可以?也可以作为意象。而且在这首诗中,这个意象还蛮重要的,涉及到我们对这首诗的正确理解。同学们,这么多的意象,以晚钟为统领,以城市、星光、夕阳、新月、天堂、星空等组成了一组灿烂的意象群,这个意象群落组合在一起,就像刚才两位同学所说,首先传达给我们的情绪是宁静、悠远、幽静,对吧?同学们,想想看,晚钟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有没有?调动一下我们过去的文学作品阅读的经验积累。想起来就说。
  生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中的钟声传达的是什么情愫呢?
  生(小声):羁旅。
  师:对,这钟声传达的是一种羁旅的——惆怅(在“宁静、悠远”后板书“羁旅的惆怅”)。还有没有?我提示一下,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你们看这里传达的是什么呀?他停宿在常熟虞山,虞山上有个寺庙,从寺庙里传来钟声……
  生:出家人一种空灵的禅境。
  师:(在“羁旅的惆怅”下面板书“禅境的空灵”)相当不错。还有没有?蔡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李益的诗:“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写的是离别的惆怅。又想起了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中的“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写的是前去拜望大师,可大师不在,只能听那傍晚的钟声。这个晚钟传达的就是一种怀念的情绪。同样是晚钟,却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中来,从第一个诗节开始,看看洛兵这里的晚钟表达的是什么?谁来读?希望能以读传情。   生5读。
  师:刚才他读得怎样,请同座的女同学点评下。
  生6:我觉得“宁静的翅膀”那边表现了一种静幽的感觉。“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给人的是一种很凄清的感觉。我觉得他读的能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不错,我也有同感。有家的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我没家怎么办?漂泊着,流浪着,孤独着。“没家的人,请/走进/那夕阳。”(师范读这两句)他已经把这种情感读出来了。太棒了!我们集体来把第一诗节再朗读一下。能不能超过这个同学,每人自己把握好。(生齐读第一诗节)
  生6:老师,我感觉,诗可能更多地适合单个读,齐读的效果不好。
  师:我很同意你的发现。有时候齐读并不是最佳的选择。来,你来读一下。
  (生7读第一诗节,读得很快,师作停的手势,示意慢点读,读出诗的感觉)
  师:“从城市那边”你觉得是放在上句好,还是放在下句好?
  生7:放下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生:下句。
  师:对,从内容的连贯上看,它应该属下。而它恰恰与上句在同一诗行,那么我们读的时候,怎么把这样的理解读出来呢?(看看生7,问)这个之间应该怎么办?
  生7:停顿。
  师:对,停顿,用一个比较大的停顿。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要知道所有的内容、所有的意象、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意韵,正如第一个同学说的,都是由什么引发出来的?(在黑板“引发”二字下面加着重号)晚钟敲响所引发出来的。这里“晚钟敲响”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强调的办法是什么?
  生7:慢。
  师:应该要慢一点,要把每一个字送到人家耳朵里,送到人家大脑里,再送到人家心里。这个时候才能把这种情感传达出来。我们再请一名同学来试试。(生8读第一诗节,师边听边不断点头)
  师:同学们可能感受到了,刚才这个同学,她在该慢的地方慢了,该快的地方快。句与句之间按道理要有一个较大的停顿,诗行与诗行之间应该有一个大的停顿,然后一个诗行当中,需要强调的,如逻辑层次上或感情层面上需要强调的,也应该停顿一下。要让一个手上没有这首诗的人,听到你的诵读,就知道,诗的第一行是什么,第二行是什么,第三行是什么。下面,大家再来齐读一遍好不好?(生齐读第一诗节)
  师:同学们,你们的声音,传达出了你们对诗的理解。看来,有时,齐读也能读出味儿来。
  生6(举手询问):我有个小小的疑问,怎样理解飞来的是“宁静的翅膀”?
  师:主动发现问题,很好。(指名一生)你来说!我看见你笑了,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9:它采用了一种象征。
  师:象征什么?请你继续说下去,给蔡老师一个小小的、能够接受的理由,情呀,趣呀,理呀,都行。提醒一下,不要忽略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个诗节当中,除了晚钟这个主要意象以外,还有其它什么意象?
  生9:夕阳。
  师:夕阳是重要的,还有一个——城市,对不对?为什么从城市那边?
  生7:城市是繁华、喧闹的象征,只有傍晚才会安静。
  师:晚钟敲响以后,一直很喧闹的城市,它也不再喧闹了。是不是呀?它也慢慢、慢慢静下来。(面对生7)还有吗?没了,很好了,请坐,很了不得。再想一想,能不能用飞来宁静的翅膀来比喻敲响的晚钟呢?
  生(齐):能。(还有生:像通感。)
  师:这样一想,这个意境效果好不好?
  生:好。
  师:非常好!这就是诗人的境界。他把听觉、视觉,通过我们的内心世界的感觉,融为一体。呈现给我们的既是有声有色的画面,又是有情有味的意韵。这就叫诗。陶渊明有一首诗,它是这样写的,“山气日夕佳,……”(板书前半句,学生齐背下半句)“归鸟相与还”!连鸟儿都知道回来了,我们也应该休息啦,也应该回家了。要记住一句话:任何一首诗、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它都必须有我们每一个读者的欣赏经验参与其中,有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参与其中。因此,在欣赏诗歌时需要抓住什么呢?
  生:意象。
  师:聪明!还要借助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把隐藏在诗行后面的内容激活起来,甚至把跳脱的内容连贯起来。然后让人觉得“哦,巧哉,妙哉!妙不可言”。这时候你就会感受到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件多么惬意、多么快乐的事情。这就叫读诗!
  师:我们所以要花这么多时间来诵读、研究第一诗节,特别是一、二两句,其实大家非常明白,因为解决了这两句之后,后面“爱我的人,恨我的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醒来的人,沉睡的人”(生与之同步说),我们都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现在,我们再整体扫描一下,作者写这首诗想干吗?相信大家观察之后,马上就会明白。
  生10:实际上诗人是在作深入的思考,关于人生的思考。
  师:真了不起。他不仅仅就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不是为了写晚钟而写晚钟。因为敲响晚钟,正如这个同学说的(指向生1),引发出他关于喧闹与宁静、关于漂泊与打拼、关于爱和恨、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最后,作者用“醒来的人”和“沉睡的人”作一个互文,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1:结构整齐,像《诗经》,重章叠唱,表达情感。
  师:真好。这首诗四个诗节,句式、字数等形式上基本相似。但内容、情感特别是结构上正是一个巧妙的“起、承、转、合”。诗至“合”处,情怀和境界全出。这就是我们“静观”的“自得”。如果我们还要观察下去,相信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而这个发现就已经渐渐走向“欣赏”甚至是“评价”了。
  生12:我发现,诗节与诗节之间,用相同意象来过渡联系。
  师:诗节和诗节之间,通过意象的有机的衔接,像我们学过的顶真一样,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艺术表现的效果。借助读者传情的朗读,更容易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振和共鸣。这也是观察之后得来的。还发现什么呢?意象我们发现过了,有声有色的画面感觉我们发现过了,意境我们发现过了,结构上重章叠唱的顶真效果,我们也发现了。如果要让大家现在把这首诗背诵下来,你们觉得有没有困难?
  生:没有。
  师:现在我再请你们把这首诗从头到尾诵读一遍,蔡老师想通过你们的朗读再次感受一下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教你们一个办法,任何字要把它拉长的时候,把它的声母和韵母拆开了读,比如“xiǎng”(师示范,生跟读)。好,就这样读,读到位了,它表达的情感也能传达出来了。“晚钟敲响”,起!(生齐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钟声从星空、从天堂传来?(生似乎觉得好难)
  师:不难。我提示一句话——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值得我们敬畏,一个是头顶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当我们有了这种敬畏之心以后,我们就会敬畏生活,敬畏人生,敬畏生命,当我们有了敬畏之心以后,我们才知道生活就是那么的真,人性就是那么的善,我们的世界就是那么的美。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注:本课系2013年4月苏派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示范课,由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张昌军整理)
其他文献
【正】 纽约摩根信托公司出版的《世界金融市场》是一本以金融预测灵验准确闻名的经济杂志。它篇幅有限,每期只有几十页文字和统计表,发行量仅二万五千份。读者虽不多,但大部
<正> 加拿大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它凭借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源源不断流入的外国资本,工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目前已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七强”之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拿大的生产与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的大企业。1977年,加拿大主要的500家非金融企业的销售额占加全部企业销售额的53%,利润占66%,资产占65%。而这500家企业只占加所有非金融企业家数的0.25%。正如列宁所说的“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蓬勃发展,生产
为配合税制改革,便于比较,作者整理了苏联东欧国家组织预算收入,主要是企业缴款的资料。全文较长,本刊作了删节。
2010年以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飑升,为降低流通成本,稳定生产和消费,“农超对接”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农超对接”现场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争取在
导读:河南新乡采用大棚生产早春茬黄瓜和秋延茬番茄,一年两茬,667m^2。年收入1万元以上。黄瓜选用津优10号等耐低温弱光、早熟、抗病的品种,采用嫁接育苗克服连作障碍,培育壮苗,生
【正】 少数大企业与大量中小企业并存的所谓“双重结构”,是战后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工矿业资本在1亿日元以下,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
2014年6月25日至26日,大师贴膜全国运营商2014中期会议在郑州隆重举行,大师贴膜全国各省级运营服务商出席了会议。这场为期两天的会议,不仅总结了2014年上半年的工作业绩,更
【正】 自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采用浮动汇率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它们的货币汇价波动频繁,波幅甚大。例如,1982年5月中到7月初短短一个半月中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下跌11%,1982年5月
慕容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重要的鲜卑部族。它所建立的政权在前燕昌黎时期鉴于特殊的立国形势,与中原汉土族结成政治同盟,而所兼并的东部鲜卑诸部处于政治的底层,与慕容鲜卑本
一、成功后的反思1992年,我第一次执教高三物理,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初担重任,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每次备好的教案总是改了又改,每节课几乎都是先听一节老教师的课,自己再上一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