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文言文字词教学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的魅力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作为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一直被沿用下来,可以说从有历史的记载开始就和文言文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文言久远的年代和不变的形式,使之与口语日渐脱离,变得难懂,最终让位于白话。虽然如此,但是文言作为传递传统文化的媒介还是不能被抹杀的。因此在经历了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经基本达到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习,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和现代文学巨匠们大部分都有十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还独有专攻成就不俗。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言文的教学时而淡化,时而点缀,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弱化。但是最终还是被重新重视,可见文言文的魅力之大。
  其实不仅仅在学界达成这样的共识,即使是学生以及已经走出校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这样的认识: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感觉枯燥无味,但是在离开学习的氛围之后又往往会发现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些曾经觉得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可见先贤们留下的文字具有跨越时代的渗透力。
  
  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出发来设计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新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肯定了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评价作品内容,不是单一的思想情感的总结,而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来全面地评价作品、作者等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学会课内的选文,而且要能够涉猎同时代的文献资料,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使用阅读辅助工具的习惯,这也是对上面一点要求的必要补充。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语法常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实践。就是说,读懂教材的选文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学生通过选文的学习,掌握工具以便更好地拓展阅读才是最终目的。
  
  三、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处境及教学设想
  
  虽然明确文言文有其独特的魅力,明确文言文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一再遭遇尴尬。
  首先,文言文学习目的的单一。如果问学生为何学习文言文,答案基本都是为了考试,因为高考要考文言文。诚然,对他们来说,文言文的实用性就在于应考。既然是应考,就有结束的时候。一旦应考结束,文言文也基本上淡出了学生的生活。尤其是理科考生,除了在高校的《大学语文》里偶尔见见面,也再难寻觅文言文的踪影。事实上,学生将来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只有师范专业的,并且执教语文的,才有机会重新接触文言文。除此以外,还有多少人会接触文言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言文的尴尬处境,本身学习的一个很大的推动力是学以致用,然而现在缺少了这一环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大打折扣。
  其次,文言文基础薄弱和能力提升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本含义,而且要能够领会精神要义,进而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从“读懂”到“鉴赏”这是能力提高的一个大台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更有甚者到了高三仍然无法辨别出句式倒装、词类活用等基本语法常识。句读都不知,又何谈鉴赏品评呢!
  再次,文言文缺乏社会土壤。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有它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只有使用,才能生存。文言文的学习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缺乏应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
  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章记录了先贤的思想精华,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从基础抓起,从学生抓起,让后人了解文言,感受古代文明,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但是,仅仅依靠学生在课本中读一读,翻译几个句子是远远不够的。文言要生存下来,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要有人重视它。没人看没人写,文言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依托的空间。文言文的尴尬境地凸显无疑,传统文化的载体正在成为无根之萍。
  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反思。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形式大都是教师对一篇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把一篇原本文气畅通的文章精心地解剖得七零八落,学生在零碎的片断学习中,无法感受文章中的浩然文气,自然提不起兴趣。而教师之所以会肢解文章进行字词解释,原因就是文言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直接阅读,学生难以正确理解。所以这是一组难以两全的矛盾。
  假设我们能够建立一个系统的文言文教学系统,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构件,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自行阅读,做到授之以渔是否会更好呢?目前我们对文言文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文系统的研究上,希望通过选文的变化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忽视对于文言文的基本构件研究。如果对文言文的基本构件教学进行探讨,从字词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发掘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子,尝试通过文言文基本构件(字、词)的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字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进而深入了解字词的含义,也许能够更好地达到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对文言文学习来说最大困难是字词的理解,邢福义先生指出:“理解汉语,特别是阅读古籍,最主要的障碍不是语法。”“我国古代率先出现的语言学著作是讲词义、讲字义、讲语言的《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等,而不是语法学专著。”
  那么如何获得这个工具,如何让学生有意愿去获得呢?文言文中出现的字每个都认识,但是连缀成句却不知所云,这是不少学生面临的困难。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困难,是因为汉字从造字之初就一直延续使用至今,中间不曾断裂过且不断发展丰富,所以我们用当前理解去解释古人留下的文章就行不通。当这样的困难越积越多的时候,学生会渐渐对文言文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寻找可以提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对高中文言文单音节实词教学提出设想。
  首先是从字形结构的角度,以字释词,尝试从文字的本源出发,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词义的变化过程。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造字之初所造文字为的是能够观形知意,能把语言表达的意思记录下来,那么字形义在这个时候表达的就是词义。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回到文字的本源,用字形构造的方式来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单音节实词。用分析字形构造的方式对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单音节实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字词的发展能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改变以今释古的思维方式。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能力。
  其次是从文字文化的角度寻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兴趣的方法。对文言文字词的正确理解是阅读的基础,是领会先贤思想精髓、领略传统文化的基础工具。另外我们还要看到作为汉字本身,它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许慎《说文解字·叙》曰:“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一评论,既指明了文字的工具性,又道出了文字还具有传承思想文化的作用。所以如果能够把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看到汉字中丰富多彩的一面,从原本熟悉的汉字中看到不熟悉的东西,以此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文言文而言,字词就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个工具,才可能发挥出文言文中所要传递的人文精神。
  当前文言文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使文言文中的精髓离我们越来越远,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选取了一个角度作出教学设想,希望能够对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学习文言文,实词是难点之一,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下面以高中课本中的实词为例,将一些巧妙方法介绍一二。    一、巧借成语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而成语保存了古汉语的基本含义。记实词从成语入手,事半功倍。  《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中的“果”的含义是“很饱的样子”。可联系成语“食不果腹”。  《促知》中“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龅敌领”中“领”的含义是“脖子”
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主要以写记叙文为主,到了中学后,不少学生对如何写议论文往往束手无策。我们在小学适当进行一些议论文入门性质的写作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语文课本上有了议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和习作要求。小学阶段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可以说只是一些初步了解。对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最难上的课就是议论文写作课,学生们对于议论文也是很陌生,不知如何下笔。因为议论文
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组织公平感、组织支持感和离职意愿现状,分析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对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应用组织公平感量表、组
电弧炉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含有大量有毒物质,这些粉尘无论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堆积存放过程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在电弧炉冶炼车间产生粉尘的位置较多,患呼吸系统疾病人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是滇南乃至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陆路交通耍道。为普洱荼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茶马古道的源头,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历史重
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原因.方法: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怎样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例患者临床酷似结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