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改革

来源 :家园·建筑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步入大学后最先接触的专业课,它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以及对专业行业的认同。但实际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相对于专业核心课而言更偏向理论,课程改革不易进行,导致本身生源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同感。基于此本文探讨专业基础课从师资建设、教材和教法上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才能突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的培养特色,为后续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职业岗位素养培养和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绪论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了符合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不管是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设置以及评价方式上都要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尤其是以单个课程为依托的课程改革,以期最终达到产教研深度融合的效果。
  一、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
  受普通高校课程体系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大体可分为三段,即分为公共基础课、专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而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先行专业课程,是带领学生走进本专业的第一道门槛,它能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框架及前景,也会对本专业的概况有大致了解。此外,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综合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最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会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就业选择拓宽了渠道。
  二、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现状
  1.专业基础课现状
  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基于学生的就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知识和能力,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课时占比大幅度增加,但学生每一学期的课时总数又是一定的,再加上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劳动课,留给专业课的课时也在减少。为了达到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要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达到够用即可。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就会以与相关课程合并或减少单个课程的课时的方式存在,但有的课程还必须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所以专业基础课程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在课时严重被压缩的情况下,还要达到教学目标并提高教学质量。
  2.专业基础课改革现状
  专业基础课面临的问题是在众多职业院校中具有普遍性,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相关老师对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黄劲枝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着眼于毕业生职业生涯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2]艾小玲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她指出要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依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构架。[3]须劲松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进行了项目化的研究与实践。
  三、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措施
  1.双师型教师建设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授专业基础课的老师一般是新进教师或是年轻教师,他们学历高但实践能力差。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偏向学科理论教育,在课时被压缩的情況下难免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差,很难接受理论强的课程,引发学生对本课程甚至是本行业的抵触心理。
  要想改善这一情况就必须加快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老师既要上得了讲台也要下得去实训中心。
  在建设双师型队伍时,学校要加深与企业的多方位合作。学校可以从企业中聘用高级技术人员给学校老师进行培训,或者学校老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让老师进企业,在企业专门的培训中心的生产一线进行技能培训。为了达到培训的要求,学校要根据专业课程实际的技能要求对老师的培训做出合格要求的标准。培训结束后学校也要及时请第三方鉴定团队对老师的培训情况进行认定,第三方鉴定团队的组成成员可以包括学校优秀教师、企业技师和行业杰出代表。
  2.建立模块化知识单元
  虽然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难免会受影响。为了保障学习效果,专业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课程要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进行有针对性的融合。比如后续专业课程中有用到专业基础课中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建立模块化知识单元。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时的目标更有针对性,并且会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而能用。而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又能进行适当的复习,为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提供基础知识的支撑,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形成基础牢、有层次、有高度的良性学习局面,而模块化知识单元的建立需要教学团队的不断沟通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重组
  受普通高等高校教材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材内容知识涉及的面较广,而且知识与岗位知识要求的知识贴合度小,专业基础课尤为明显。而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理论基础弱、逻辑思维能力差,对传统教材的接受程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一现状专业基础课的教材要结合专业岗位工作过程实际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学生生源实际情况以及对后续课程的连接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工科类专业基础课为例,对教材内容的选定要调研先行,在对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或增添。教材的内容设置逻辑上可以依据岗课赛证的思路,根据工作过程、职业资格标准、相关比赛要求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项目式课程,而且呈现方式可以是工作手册式的活页教材。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觉是在枯燥的学习无用的知识,而是基于项目的工作要求,利用学习的知识点去完成项目,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有用性。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主动学习,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4.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情而言,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里本文推荐借鉴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其应用到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
  行动导向法起源于德国企业,是德国企业培训师在培养学徒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它以活动或任务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包括信息搜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通过对教师发布任务的分析,学生可以独立地通过各种教学资源获取能够完成任务的信息并进行整合。之后学生再根据信息作出完成任务的计划。做出计划后学生可以请教老师自己制定的计划的可行性,根据获取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每一步骤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积累自己的技能经验。
  5.专业基础课考核方法改革
  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可以尝试对专业基础课的考核进行改革。
  在传统的考核方法中,学生的期末成績占比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也比较偏理论,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趋势,所以课程考核的方法要凸显过程性考核,并且考核内容要设置的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各个项目的步骤为载体进行评价,考核依据为每个项目中的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内容除了理论性的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的职业素养、行业认知以及岗位技能。
  结论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将课程内容讲清楚,讲完整,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要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和先进的项目化教学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课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实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零距离接轨,才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劲枝,程时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群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04):67-70.
  [2]艾小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模具材料及热表处理》课程改革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2):64-67.
  [3]须劲松.机械类专业基础课项目化的研究与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9-11.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负压密闭引流( VSD)治疗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59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在在无菌骨科手术后采用传统清创处理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无菌骨科手术彻底清创后+VSD持续引流+相关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创面修复疗效、骨性平均愈合时间、肉芽生长满意度、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
摘要:城市镇生动记录了古镇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建筑的积淀,见证了当地几百年来的工商业变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城市老街建筑现状的探索和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深入挖掘了城市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从墙体装饰材料中增减了原有的传统建筑立面,并进行了相关的色彩重组和搭配。本文对城市街区改造中的建筑保护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街区改造;建筑保护;措施研究  引言  如何在建筑遗产的保护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变化与喂养耐受性的关系,以便科学地指导早产儿喂养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60例单纯早产的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出生后第1、3、7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技术进行了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血流各参数测定,即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时间平均流速(TMFV)、舒张末期流速(EDFV)、搏动指数(P
一、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增强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安居的庄严承诺。“十三五”时期,“中国建造”谱写新篇章,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2019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平方米、48.9平方米;全国棚改累计开工超过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城市建设发展成就显著,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市数量达到68
目的 探讨增强自我效能联合抚触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及产后的影响,为产科寻求最佳的护理模式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在我院产科待产的132例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增强自我效能护理和抚触护理,比较两组初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情况、临产前与产后2h的血压与心率及
目的 探讨抚触联合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 将5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早产儿在暖箱中给予常规治疗和新生儿护理,观察组早产儿在暖箱中除了给予常规治疗和新生儿护理外,还对其实施抚触、“鸟巢式护理”.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每天体重增长、住院第15天时的体重、入院时及住院第15天时摄入的奶量、每天睡眠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摘要:通过对九龙江河流、河口含沙量和悬移质颗粒进行分析,九龙江河口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有:1)上游九龙江径流来水输沙。2)河口沙质沉积物跟随落潮水流的刷滩来沙及整个河口区细颗粒泥沙来回搬运。3)人为因素(如采砂、疏浚等施工作业)导致的含沙量升高、泥沙输移。4)海向来沙。其中上游九龙江的来水来沙起决定性的作用,其它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九龙江;泥沙;淤积  1、研究区域
目的 探讨安全教育对艾滋病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有安全隐患的艾滋病患者100例,按住院号单双分为干预组54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同时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患者及家属安全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安全隐患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对安全知识知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安全隐患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
目的 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收洽的ARDS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ICU住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护理在降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0d内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所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